摘 要:識字、寫字是閱讀和習作的基礎,是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貫穿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習內容。非連續性文本具有形象直觀、邏輯性強的特點,與識字教學結合,能激發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興趣,提升其識字能力。
關鍵詞:非連續性文本;識字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8-0028-02
引 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識字教學提出了核心建議:“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識字教學方法應以直觀、形象為本,方法可靈活多樣。非連續性文本(以下簡稱“非連文本”)是相對于以句子和段落組成的連續性文本而言的閱讀材料,前者大多以統計表、圖畫、線型等形式呈現,比純文本更清晰、直觀,且在生活中司空見慣。“非連文本”以形象、直觀的文本特質為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
一、“非連文本”與識字教學鏈接的現實依據
(一)數量提升
現行的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冊都安排了十篇以上的“非連文本”幫助學生識字、閱讀。
與原教材相比,統編教材多了近 20 處“非連文本”,統編教材二年級下冊的篇目更是有近30處。可見,兩種教材在編寫時,編者對非連續性識字文本的關注由來已久,都已經充分認識到“非連文本”對識字教學的意義。
(二)形式豐富
部編教材中以識字為指向的“非連文本”呈現形式更加豐富,除常用的圖文、線型外,表格式、魚骨圖、網狀圖等形式也被引入了低年級的語文教材中。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導覽圖、課程表、書籍目錄、動車票等,都作為教學資源編進了教材中。筆者針對一年級教材進行細致研讀,從不同角度統計分析、思考推斷,發現了規律:漢字(詞)的學習依托線條、表格、圖畫等“非連文本”,形成圖中有文、文中有圖、互為聯系的邏輯關系。這與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識字教學應當與圖畫緊密結合起來”不謀而合,目的就是利用圖像把抽象的文字直觀、形象化[1]。
二、“非連文本”與識字教學鏈接的實踐策略
按照一般的教學規律,識字教學中的“非連文本”教學,需要從兩者的學習核心能力進行分解。識字教學可細化為字形的學習、字義的掌握和字理的考證。 而“非連文本”的教學策略更加重視對信息的提取、整理和延展,以及學生在此基礎上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作為實踐者,教師需要架構兩者之間的連續性,以達成識字教學的目標。由此,筆者提出以下策略。
(一) 圖文對照,提取重要信息——把準識字規律
1.聚焦漢字,獲取信息
筆者在教學“家庭‘大樹”和“‘車的分類擴詞”時,分了以下幾步:①聚焦生字,讀準字音;②仔細觀察圖,從圖文中獲取信息,鼓勵個性化的發現;③同桌互相討論;④全班匯報。
學生的發現充滿濃濃的童趣:有從讀音角度入手,有從歸類思想出發,有從詞語分類角度分析,還有的對意思加以闡述。這些發現從圖文出發,角度多、信息渠道廣,筆者都給予了肯定和鼓勵。
2.比較歸類,整理延伸
學生發現的信息是散亂的,教師需要串聯整理,再進行比較歸類,幫助學生認識更多的漢字。比如,對于“家庭‘大樹”的拓展,筆者用輩分的分類、圖文結合感受稱呼的文化意向、問答小游戲等形式展開識字教學。在利用魚骨圖推進“車”字的分類擴詞時,筆者對獲取的信息進行有條理的歸納、整理、延伸,既增加了學生的詞匯量,又初步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筆者從非連續性識字文本的特點出發,在初步發現漢字規律的基礎上,對規律性的信息進行統整,再幫助學生一類一類地拓展群組生字,并一組一組地識記。這樣由舊字帶新字,學生在不斷地循環往復和創造延展中達到學習新字的目的。
3.復現規律,分享交流
在交流互動中,學生能發現利用非連續性識字文本的信息,進行帶出一串群組生字,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把這些生字一組一組地記錄下來,能達到復現與拓展的目的。在此基礎上,學生可選擇自己喜歡的詞語說一句話,這樣,學生積累與運用生字的目標也隨之達成。
(二)圖表為綱,統整高頻信息——生活中學識字
脫離學生生活的知識傳授所產生的教學效果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小學低年級學生還無法直接理解抽象的、概括化的識字知識。因此,教師在開展識字教學時,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整合非語文學科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增加其識字、用字的實踐機會,力求識用結合[2]。
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既有以表格形式認讀課程表的識字加油站,又有以作業本、姓名卡上的名字等信息為生活中的認字媒介而設立的展示臺。下面筆者以展示臺中的認讀姓名為課例進行闡釋。
1.聚高頻字,整合信息
我們發現,部分字經常出現在生活中或各類閱讀材料中,被稱為高頻字。這類字是學生熟識的,只要稍加整合,學生便會很快地識記并運用。以展示臺中認識學生姓名為例,筆者先整合班級學生的姓名,發現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然后將其確定為學習的核心內容,以此輻射與之相關的其他信息,以點帶面地帶領學生從認識一個字到認識一群字。
比如,班級中“王佳澤”的姓名為高頻字。筆者先分解姓名中的三個字:“王”“佳”“澤”,請帶有這三個字的學生高舉自己的姓名卡,并帶領全班學生分別喊出他們的名字;接下來,將同一個姓的學生組合成隊,讓他們互相認讀姓名。在此基礎上,學生可指著作業本、教科書、校牌、值日生輪流表中的姓名,讓小伙伴讀一讀、認一認,這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學生的識字范圍。在這個過程中,每位學生都體驗到了參與的親切感和滿足感。短短的一節課,學生識記了一百多個漢字。
2.借助兒歌,群組整合
筆者沿著歸類思想出示一首分類整合了全班姓名的韻律兒歌,達到了從非連續性文本向連續性文本的轉化,這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學生通過同桌對讀、拍打節奏、配上音律等各種朗讀方法,在情趣盎然的氛圍中再一次加深了對漢字的認識。
3.延伸生活,拓寬渠道
識字是慢慢積累的過程。在課堂上,教師激發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后,接下來,不僅要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還要拓展學生的識字空間,放手讓學生自主識字。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如借助閱讀報紙、課外書,關注路牌、店名、廣告牌等方式,將自己識記的生字收集起來:可以是直接剪下來;可以拍照片;還可以寫一寫,把一段時間內積累的漢字制作成一棵美觀的“漢字樹”,并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漢字歸類。
教師選擇接近學生現實生活的高頻字為識字教學資源的切入點,讓學生將生活中熟識的一類字串變成識字樹,用圖文結合、歸類識記的思想去識字,從而實現了快樂識字的目的[3]。
(三)組圖整合,比較漢字演變——啟蒙字理根源
我們發現,無論教材以何種方式改版,但字源識字法始終存在,即通過漢字演變的組圖整合形式學習象形字。這樣的漢字學習、識字教學不再僅僅停留在基于課文單純地學習一些生字上,而是追溯字理根源,上升到文化的高度。
1.組圖整合,析形索義
象形文字來自圖畫文字,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似。例如,筆者出示象形字“日”,讓學生發揮想象力,猜一猜這究竟是什么字。學生的猜測五花八門。本質上,他們猜測的過程既是發現漢字與圖畫之間聯系的過程,又是形象地理解字義的過程。
學生通過討論交流驗證自己的想象和猜測,直觀地發現漢字和圖畫之間有密切的聯系,同時初步感受到漢字的演變過程,建立了一種漢字的畫面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發現,中國漢字是由一幅幅的圖畫想象出來的,逐漸認識并發現了象形文字的特點,激發了用字源識字的興趣,從而積極探索更多的象形字。
教師可打亂群組的象形文字和漢字,讓學生動手將對應的圖片組合起來。通過群組識字文本,學生一一對應圖畫、象形文字和漢字,感受到漢字就是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簡筆畫,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而體驗到漢字的魅力。此外,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還可以借助字源小故事識記漢字。
由以上教學案例,我們可以發現:圖文整組后,學生借助圖形發現漢字的發展歷程,了解漢字音、形、義之間的聯系,就可以從造字的規律和特點出發,感受到漢字的博大精深,從而領悟到漢字的“生命意義”與“精神意義”。
2.微課植入,追溯字源
漢字的演變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動態過程,由實體物象逐步簡化成現代的漢字。微課的優勢就是圖、文、音三合為一,能形象地演示漢字動態生成的過程。學生通過觀看字源圖和字形演變的視頻,了解了漢字字源及其變化,能根據字形來理解漢字的字義,初步認識到凝聚在漢字中的文化。由此可見,微課在識字教學中的運用,實現了教師、多媒體、學生之間的多元互動,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識記生字。
結? ? 語
生活中處處都有非連續性的識字文本資源,教師應善于發現和利用這些資源,除了用好教材中的非連續性識字文本外,還可以自行建構出學生需要的識字群組文本,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識字熱情,提高他們的識字效率,從而構建高效的語文識字課堂。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張祖慶,戴一苗.非連續性文本教學與測評[M].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7.
曹月紅.鏈接非連續性文本? 培養語文閱讀素養[J].名師在線,2018(32):18-19.
作者簡介:潘雯(1983.10-),女,浙江慈溪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