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玲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材之中,鄉土小說是關鍵組成部分,它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及閱讀水平,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鄉土小說教學時,應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開展教學,以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基于此,文章主要探討了初中語文教材中鄉土小說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鄉土小說;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7-0041-02
引言
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初中語文教師應與時俱進,努力滿足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需求。鄉土小說是初中語文教材之中的重要選篇,對鄉土小說進行研究符合新課改對初中語文教學的要求,不僅能夠使初中生充分了解到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還能夠促進學生傳承與發揚我國優秀的鄉土文化。因此,研究初中語文教材中鄉土小說教學的方法至關重要。
一、品讀人物語言,感受人物形象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換句話來說,文學作品的魅力通常體現在語言運用的魅力上。在小說中,作者在刻畫人物形象的時候,通常是通過人物的語言來實現的。因此,在鄉土小說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反復品讀人物語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只有充分品讀了文中極具個性的人物語言,學生才能深刻了解人物的特點,從而把握作品。
例如,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蒲柳人家(節選)》中,作者為了表現何滿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的個性特點,用了這樣一些語言描寫:“站住!”“都給我穿上褲子!”“不能叫你們腌臜了我們大姑娘小媳婦的眼睛!”通過品讀這些命令式的語言,學生的眼前仿佛出現了這樣一位生龍活虎、干練潑辣的大娘。
仔細品讀鄉土小說中的人物語言,還可以感受到它濃濃的鄉土氣息。比如,《蒲柳人家(節選)》中,一丈青大娘為了讓赤身露體的纖夫們穿上褲子,“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兩只叮叮當當響的黃銅鐲子,一陣風沖下河坡,阻擋在這幾個纖夫的面前,手戳著他們的鼻子說:‘不能叫你們腌臜了我們大姑娘小媳婦的眼睛!”。其中的“腌臜”一詞,就是一種地方口語,意思是“不干凈,骯臟”,農村大娘一丈青沒讀過什么書,地方口語“腌臜”就正好體現出了她的這個特點。而跟一丈青大娘對著干的一個年輕的纖夫“是個生愣兒,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說:‘好狗不擋道!”這句“好狗不擋道”也是鄉里人常用來罵人的話。如果學生仔細品讀,就能感知到這些語言所體現出的藝術效果。在初中語文教材鄉土小說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這些人物語言,這樣學生在日后的閱讀及寫作中就能學會運用人物的語言去體現人物的個性特點。
二、分析形象,領悟思想感情
小說的主題思想通常是通過人物形象體現出來的。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通過分析人物形象來幫助學生把握作品主旨,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提高理解能力,還能獲得更全面的發展。
例如,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孔乙己》這篇小說的第四自然段第一句寫道:“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句簡單的話非常形象地勾勒出了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孔乙己穿著長衫,說明了他是個愛面子的人,他有意突出自己是個讀書人,以區別“短衣幫”。同時,“站著”一詞,又說明孔乙己經濟條件窘迫。這句話與前文所說的“……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相照應。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文本中每一處體現人物形象特點的詞句,然后總結人物的性格特點。《孔乙己》這篇文章中有很多這樣的詞句,如“睜大眼睛”“漲紅了臉”“便排出九文大錢”“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學生若能積極探析這些詞句,就能準確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并了解作者所想表達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感。
三、比較閱讀,提升鑒賞能力
比較閱讀是指將形式或是內容比較接近的鄉土小說放在一起進行閱讀。比較鑒別不同鄉土小說,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更精準地把握鄉土小說文本的特點,從而提高學生鑒賞鄉土小說的能力。
例如,《孔乙己》和《社戲》兩篇小說都出自現代文學巨匠魯迅之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利用比較閱讀的方式來閱讀和鑒賞這兩篇鄉土小說。在開展這兩篇小說的比較閱讀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先安排學生通過去圖書館查閱資料或者上網搜索等方式搜集整理魯迅先生的介紹和這兩篇小說的創作背景。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講臺分別介紹這兩篇鄉土小說。學生在介紹的過程中要概括文章的大意,分析文章的結構、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對于文章的結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分析小說中人物的經歷著手。比如,《社戲》這篇小說是魯迅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了自己二十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學生可以從小說中找出相關的語句,然后逐層分析。對于人物形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作者運用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外貌描寫等來分析小說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比如,《孔乙己》這篇小說中,作者就刻畫了一個善良樸實、好吃懶做、迂腐頑固的孔乙己形象。而《社戲》這篇小說,作者以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對于作者所表達的感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關鍵語句著手來對小說進行鑒賞。比如,《孔乙己》這篇小說表達了作者對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思想感情,《社戲》則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之情。比較閱讀不但能夠深化學生對魯迅先生這兩篇鄉土小說的理解,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四、利用民俗學方法,了解風土人情
民俗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為風俗習慣、生活文化以及口承文學等,民俗學和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在許多的鄉土小說之中,極具地方色彩的鄉村文化和風俗是其有別于其他小說的顯著特征。對于作者在小說里所描述的某些鄉土文化、生活風俗,讀者對某個地區不僅可以加深了解,還可能產生向往之情。
在魯迅的小說《孔乙己》中,有這樣一段描寫:“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柜里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魯鎮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紹興的歷史上并沒有魯鎮,魯鎮就是魯迅對家鄉幾個水鄉小鎮的文本概括。雖然魯鎮并不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在魯迅的心中,在千千萬萬的讀者心中,魯鎮一直都在。許多人因為讀了魯迅的小說,所以,對魯迅的家鄉——紹興產生了向往之情,閑暇的時候,甚至會拖著行李箱去浙江紹興旅游,喝一小盅紹興黃酒。
五、開展課外鄉土小說教學活動
初中語文教學的目標是提高學生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而要想實現上述目標,在現階段開展鄉土小說教學時,教師就不能局限于鄉土小說教學工作的開展形式——只將語文課堂作為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載體,而要充分利用課外的資源,開展豐富的鄉土小說教學活動,豐富鄉土小說教學模式,彰顯出鄉土小說教學的趣味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真正喜愛上閱讀鄉土小說。
由于鄉土小說中的故事是在鄉村發生的,因此,教師需把握這個特質,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多開展與鄉村風土人情等相關的教學活動,比如,帶領初中生到農村切實體會農村生活,讓學生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這樣,不但能夠拉近學生和鄉土小說之間的距離,而且能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為學生日后的語文學習及長遠發展做鋪墊。
例如,在開展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故鄉》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積極開展與本節課有關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充分感受鄉土文化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故鄉》一文的主旨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故鄉》這篇短篇小說是以“我”回故鄉為線索,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憶,通過刻畫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表達“我”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學生可以通過將小說改編成劇本并表演的方式來加深對小說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習水平,使學生對鄉土小說的閱讀產生熱愛之情。
結語
在開展鄉土小說教學時,教師應充分把握住鄉土小說的特征和美學風格,通過查找資料等方式了解相關小說所描述的風土人情。鄉土小說本身作為一種極具地域色彩的存在,審美價值很高,因此,在實際教學之中,教師務必要重視于開展鄉土小說教學,通過引導學生品讀人物語言,感受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領悟思想感情;比較閱讀,提升鑒賞能力等諸多方式,來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鄉土小說的理解能力,以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楊 帆.初中語文教材中鄉土小說教學研究[D].長春:長春師范大學,2018.
[2]向恩鈺.基于民俗文化的高中鄉土小說教學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8.
[3]代 彥.初中語文教材中現代鄉土小說教學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8.
[4]趙 悅.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中鄉土小說教學探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8.
[5]宗文萍.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鄉土文學教學[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6]史潔冰.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魯迅作品教學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6.
[7]劉亞慶.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鄉土小說”研究[D].海口:海南師范大學,2014.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2019年度一般規劃課題“初中語文教材中鄉土小說的教學實踐研究”(GS〔2019〕GHB1074)成果。
作者簡介:康 玲(1976— ),女,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