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穎
板著面孔的科普恐怕早已“水土不服”,權威機構如何“發出好聲音”變得尤為重要。
這段時間以來,河南“寶藏”頻頻被發掘,穩“坐”熱搜榜單。唐朝小姐姐和水下洛神等舞蹈相繼“霸屏”后,在“河南疾控”官方公眾號上,發布疫苗科普文章的留言區又“爆”了。小編與網友互動的“名場面”引發了大批網友“圍觀”,紛紛直呼“看評論仿佛聽相聲”。
在《再解答: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禁忌相關問題》一文中,網友提問:為什么我打第一針就很疼疼了兩天,碰到就疼!我老婆卻說一點都不疼。“河南疾控”回復:好的,知道你有老婆了。
網友提問:打了疫苗影響我公主抱對象嗎?“河南疾控”回復:打針時的疼痛能幫您在美夢中醒來。
網友提問:打完新冠疫苗后發胖算后遺癥嗎?“河南疾控”回復:我感覺您這不是胖,是對生活過敏造成的腫脹。
原來,疫苗科普也可以很有趣。沒有專業生澀的醫療術語,沒有一板一眼地“耳提面命”,“河南疾控”用詼諧幽默的“機智”回答,無形之中消弭了許多誤區,粉碎了很多謠言,也打消了公眾疑慮,使疫苗接種更加順利。
“河南疾控”這次形式“別致”的科普,也給健康、醫療科普工作帶來些許啟發。在手機普及、網民規模近10億人的今天,一些“綠豆治百病”之類的“偽科學”大行其道,攻占了很多老年人的朋友圈。
在此背景之下,板著面孔、艱深晦澀的科普恐怕早已“水土不服”,權威機構如何“發出好聲音”尤為重要。往大了說,這還涉及政府部門有效傳播公共信息,與公眾建立雙向溝通機制等問題。
尤其是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疫苗接種率關涉群體免疫屏障能否早日形成。以怎樣的方式向公眾科普疫苗接種的好處,意義不小。“河南疾控”的做法,就為疫苗接種宣傳、科普提供了新的“打開方式”。
同樣,此前廣東深圳鹽田區東和社區打出的“我們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橫幅,之所以能爆火網絡,也是基于同樣的道理:形式活潑“不端著”,入眼入耳還入腦入心,自然也容易被公眾接受。
既然實踐已經證明這種方式是有效的,更多相關專業權威機構不妨學學“河南疾控”的做法,正如其官微簡介所說的,“您關心的,才是我們關注的!讓權威、科學與趣味融為一體!”。這或許才是醫療科普的最佳“姿勢”,為嚴肅科學注入了“有趣的靈魂”。
“河南疾控”無疑是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承諾:“俯下身子”傾聽民聲民意,同時在傳播上也要“費心思”,從單向發布的“自說自話”變成雙向交流的平等溝通。“投其所好,給其所要”,這份作業值得“抄”。
摘編自《新京報》2021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