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菊梅
摘 要:新課程改革更加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小班化教學以小班規模為基礎,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個性和素質的全面發展。開展小班化教學是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也是農村學校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舉措,對推進農村學校的素質教育,以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小班化教學的作用及其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究如何開展農村學校小班化教學。
關鍵詞:核心素養;素質教育;農村教學;小班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8-0014-02
引 言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已不能滿足當代學生的發展需求,現代教育更加注重學與教的合作關系。健康的教學活動應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既包括教師的教,也包括學生的學。小班化教學更注重因材施教,關注每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實行針對性和多元化教學,做到“以學定教”,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1]。
一、小班化教學的重要性
農村小班化教學響應了素質教育提倡的教育觀和學生觀,樹立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思想觀念,用以人為本的思想作為教學指導,符合教育發展規律[2]。小班化教學能有效減輕教師負擔,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在傳統的農村班級,一個班往往有50到60名學生,一位教師要兼顧幾個班,很難照顧到每位學生的學習、生活、情緒。小班化教學有利于教師更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身心情況,讓教師對學生有更完整、更準確的了解,彌補傳統教學下按統一標準和尺度衡量學生的不足,避免追求完全趨同、整齊劃一的弊病,實行針對性教學,讓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得到更好的個性化發展。農村小班化教學還能有效平衡地區教育水平的差異,更好地實現教育公平,培養更多符合國家和社會需求的創新型人才。由于經濟的發展,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導致農村的教育生源和教資力量大量流失,但是教育機會是均等的,小班化教學能提高農村教育質量,保證農村學生的教育權益,促進農村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小班化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受經濟水平限制
我國經濟發展存在地域不平衡的情況,其在教育方面表現為地域教育發展不平衡,農村和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可否認的是,發達地區的學校教育在教育設施、教師配置,乃至教育觀念方面都比較先進、優越;而農村地區學校教育存在教育理念更新慢、教育經費不足、教育設備不夠完善、學校生源和師資流失嚴重等問題,嚴重影響著農村學校教育發展。農村生源流失嚴重雖然有利于縮小班級人數規模,開展小班化教學,但是國家撥發教育經費時會考慮到學校規模和師生人數,師生人數減少意味著經費減少,經費不足將不利于學校軟硬件設施的完善,難以構成發展新型教學的基礎。同時,大多數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后,許多教學建筑存在老舊、破敗的情況,甚至在特別落后地區的學校,還有些教學樓被列為危房,圖書館、實驗室、電腦室、教室多媒體設備等并不完善,經費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會直接導致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教資力量流失,也限制了學生資源增加、學習方式轉化、個人能力的提升。
(二)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陳舊
農村的經濟條件和生活環境很難留住資歷深、能力強的教師,大多數高學歷、有實力的教師會選擇去大城市發展。大多數農村教師主要以經驗教學為主,往往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很難適應新的發展趨勢、新的教育觀念、新的教學方法。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主要依賴課本,進行“填鴨式”教學。長此以往,教師便會缺乏積極性、專業能力和進取心,出現“啃老本”的狀況。
(三)教學評價單一,偏重成績
受應試教育影響,農村學校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大多以考試成績為主,以成績高低來評價一位學生的優劣,衡量一位學生的能力和價值的高低。這種評價方式是單一的、錯誤的。對于音樂、美術、體育、科學等學科,因其不參與中考,大多數學生、教師、家長、學校自動將其劃分為“副科”,對其重視程度過低,往往忽視其作用,不注重其教學內容,也忽視了學生的天賦潛力,甚至認為學習這些學科“不務正業”,耽誤學習。在這種教學評價模式下,小班化教學變得“沒有必要”,難以有效開展,在評價過程中學生也很難獲得公平、公正的評價。
三、發展小班化教學模式
(一)加強農村教育資源支援,均衡師資力量
實施農村小班化教學的前提是加強對農村的教育支持,提升農村文化軟實力和基礎硬件設施,加大對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注重農村的教學樓、圖書館、實驗室、電腦室等設施的建設,縮小農村與城市教師之間的待遇水平差距,對農村貧困地區的教師進行工資補助,提高其待遇水平,解決其后顧之憂,以國家政策、良好的待遇和特色的風土人情吸引高學歷、有能力的教師[3]。同時,學校和相關部門要注重農村教師培訓工作,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開展教師培訓、注重教學過程的監督和指導、督促教學總結與反饋、進行課程開發與研究,定時、及時進行反饋、評價與發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提高教師素養,改變教學方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因此,教師要提升教學專業能力和素養,增強專業發展的意識,積極主動地把外在的影響轉化為自身專業發展過程中的動力。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來提高自身知識水平,注重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更新,加深對小班化教學內容與作用的認知,在教學過程中不再照本宣科,而是積極開展各種辯論賽、角色扮演、情景劇等課內及課外活動,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其教學參與度。教室布局和桌椅擺放也要多樣化,教室中增加圖畫、圖書、玩具、折紙藝術等元素,桌椅采用拼接方桌、鏈接性圓桌等。教師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知識,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教師還可運用多種教學工具和器材,融合歌曲、游戲、情景設置等多種教學方式,使教學更加直觀化和形象化,一改枯燥無味的傳統課堂氛圍,使課堂變得豐富多彩,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和主動性;同時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例如,在進行寫作教學時,受環境的制約,南方學生難以生動描寫冬天雪花紛揚的場景,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播放北方冬天場景的視頻,讓學生觀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觀景象,自然地走進北方的世界,產生直觀感受和延展性想象,同時開展“我想象中的冬天”的主題討論,使學生更加深入地走入冬天的雪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