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探究和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發展了形象思維,還初步嘗試了歸類、排序、判斷、推理,逐步發展了邏輯思維能力,為其他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種植活動;思維能力;探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16-0073-02
引 言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主張“生活即教育”,他所說的“教育”是指終身教育,他將“生活”作為教育的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幼兒園的種植活動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希望通過種植活動的開展,為幼兒提供自主學習、接觸自然、認識自然、探索自然的機會。每位幼兒都可以從中享受真實的活動體驗,獲得直接的活動經驗和思維能力的初步發展,從而萌發進行自主科學探究的興趣,并獲得初步的自主科學探究經驗和探究能力。
在我們開展的黃瓜種植活動中,幼兒參與了松土、播種、澆水、除草、施肥、捉蟲等一系列活動,學會了多角度、多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觀察植物的過程中,幼兒通過觀察、記錄、操作、比較、測量等方法,提升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游戲活動前,幼兒討論了黃瓜的作用及食用方法,想到要在耕樂園開展一次“豐收樂”活動。幼兒認真地討論要做什么、怎么做。在游戲活動中,每位幼兒都積極地參與,并且分工明確、有商有量,有的幼兒負責搭建灶臺,有的幼兒負責摘,有的幼兒負責洗,有的幼兒負責切黃瓜,有的幼兒負責拌黃瓜,各司其職。當幼兒吃著自己親手種植的黃瓜時,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通過耕樂園“豐收樂”活動,幼兒對種植活動的興趣更加濃厚了。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收獲的不僅僅是黃瓜,還有活動帶給他們的能力提升及情感體驗。
一、黃瓜種植活動中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一)概括能力
【案例再現】討論春天種什么
筆者出示了幾張春天的圖片:“現在是什么季節呀?”“春天!”“從哪兒看出來的?”幼兒回答:“春天很暖和,小草都長出來了。”“小樹長高了。”“桃花開了。”“可以放風箏了。 ”之后,筆者播放了農民伯伯種地的視頻,并提出問題:“農民伯伯在干什么呢?”“春天下雨了,農民伯伯在種地。”幼兒回答。接著,筆者說道:“土地濕潤了,該播種了,春天是個播種的季節。我們再來看一看關于種子的發芽。”幼兒看了種子發芽的過程,都躍躍欲試。
幼兒能夠通過觀察畫面概括春天的季節特征,以及描述種子的播種、發芽、開花、結果的生長過程,說明他們已初步具備概括能力。概括能力也為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教師為幼兒提供直觀、形象的材料和語言交流的機會,有利于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激活其思維。
(二)辨別能力
【案例再現】黃瓜與絲瓜
在幼兒一起觀察了黃瓜和絲瓜的不同之后,筆者提出問題:“你發現它們哪里不一樣了嗎?”幼兒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黃瓜已經變成了黃色的,身上有刺。”有的說:“絲瓜長得比黃瓜大,身上滑滑的。”還有的說:“黃瓜的葉子上有刺,摸起來毛毛的。”……筆者請大家安靜下來,請其中幾位幼兒說出黃瓜和絲瓜的區別,讓其他幼兒仔細傾聽他們的發現。這時,小欣聽得特別認真,她也找到了兩種瓜的區別,并進行了總結:“黃瓜是有刺的,可以生吃,也可以燒熟了吃;絲瓜是沒有刺的,只能去皮后燒熟了吃,不能生吃。”
在本次活動中,幼兒主動觀察植物的變化,并深入地辨識兩種瓜的不同,掌握了一些相關的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幼兒能夠對物體、人或事件進行比較,能夠運用感官學習辨別事物。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觀察、比較、辨識等科學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聽覺力、注意力、觀察力等思維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三)類比思維
【案例再現】比比哪根黃瓜長
當六根黃瓜整齊地排列在一起時,幼兒又議論了起來:“哪根黃瓜最長?”有的幼兒說那根直直的黃瓜最長;有的幼兒說那根彎彎的黃瓜最長。到底哪根最長呢?這時,一位幼兒說:“我們量量不就知道了。”于是,幼兒分成了六個小組,開展了熱鬧的測量活動。
幼兒圍繞“哪根黃瓜長”這個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他們在測量的過程中遇到了幾個問題,如怎樣才能精準測量。這里就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應讓幼兒獨立思考并對事物進行比較觀察和連續觀察。
(四)認識因果關系的能力
【案例再現】施肥
在戶外活動中,幾名幼兒去看了黃瓜的長勢。“這黃瓜怎么回事,長得太慢了吧!”小欣說道。這時,樂樂說道:“老師,我們是不是要給它施點肥,讓它多吸收一些營養,這樣才能快快長大啊。”“嗯嗯,可以給黃瓜施肥,讓它們營養豐富一些。”佳佳補充道。
在上述案例中,幼兒對種植有了初步的經驗,并能根據問題提出自己認為可行的解決措施,得出“由于沒有施肥,所以黃瓜長勢慢”的結論,同時想出了給黃瓜施肥來提高黃瓜的生長速度這個辦法。幼兒不斷思考,動手進行嘗試,主動參與探究,積極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分析、思考和驗證中不斷提升獨立思考能力。
(五)感知能力
【案例再現】黃瓜結果啦
在黃瓜即將結果的那幾天,幼兒每天都要去看看地里的黃瓜。這天,幼兒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叫了起來:“有的小黃花的下面,長出了非常細小的黃瓜,有小手指那么長。”小欣撥開密密麻麻的葉子,看到里面有幾根細長的黃瓜從黃瓜藤上垂下來。“我看到黃瓜啦!有的直直的,像一個棒槌,有一個卻是彎彎的,像一彎月亮。”佳佳說道。大家都跑了過來。小逸湊過去聞了聞,還沒聞到味兒卻被葉片上的小刺兒扎到了。樂樂說:“黃瓜上還有朵小黃花。它的身長滿了白色的小疙瘩,小疙瘩上面還長著短短的刺,摸一下,手上會有扎扎的感覺。”
看到結果的黃瓜,幼兒異常興奮,對黃瓜的描述也非常細致、深刻,而幼兒的感知能力越來越強。教育家福祿貝爾認為,首先要準備環境,在環境中讓幼兒正確地觀察,認識事物的特性、相互關系、時間、空間關系。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實際操作,更有利于激發幼兒的內在動機,有助于幼兒感知能力的發展。
(六)想象力
【案例再現】觀察黃瓜
筆者將黃瓜帶回教室后,先讓幼兒觀察,然后讓幼兒說一說黃瓜像什么、有什么特點。“我看黃瓜像一把綠色的大刀,像一座拱橋,還像一只小船。”“黃瓜的頭上長著一朵黃色的小花,像金黃的頭發。”“我發現黃瓜身上長了許許多多的小白刺,為什么會有刺呢?”“我聞了一下,味道很清爽。好想吃呀!”幼兒在觀察完黃瓜后說道。接著,筆者請幼兒去洗了洗黃瓜,并讓他們說一說觸摸黃瓜時的感受,最后讓幼兒品嘗了黃瓜。
在收獲黃瓜時,幼兒細致地描述了黃瓜的外形特征,并發揮想象力,對黃瓜像什么進行了說明。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提升了想象力,發展了自己的思維能力。
二、幼兒思維能力發展的有效支持策略
(一)嘗試退位,提供支持,有效提問
幼兒園種植活動大多因幼兒的興趣而生成。教師要做的就是接納幼兒、支持幼兒。日本學者曾提出:“提問就是教學的生命。”教師的有效提問,有助于發展和培養幼兒的觀察想象能力、思維能力,使幼兒對實踐活動進行更深入的探究,而且有助于引發幼兒思考與自主學習的主動性。《綱要》中明確提出:“幼兒教育要注重培養幼兒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性活動要求教師引導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嘗試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引導幼兒自己發現答案更重要。”[1]在黃瓜種植活動中,幼兒的好奇、質疑、提問及深入的探究興趣,通常是由教師的有效提問引發的。教師應引導幼兒一步步深入探究黃瓜的生長過程。因此,種植活動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否給予有效提問,從而激發幼兒的自主思考、探索與創新發現。
(二)積極思考,尋找聯系,解決問題
由于幼兒的思維水平低,面對復雜的實際問題時,他們常常會陷入思路單一、固定的思維困境中。因此,教師必須不斷開闊幼兒的思路,以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系,啟發幼兒突破現狀、開闊思路,從而培養幼兒的發散思維。比如,在黃瓜種植中,幼兒遇到了多種問題,如辨別野草和黃瓜葉、拔除有難度的野草、給黃瓜施肥、給黃瓜搭架子、數黃瓜、測量黃瓜,但是這些問題都沒有難倒幼兒,他們通過商量、合作,積極思考,尋找事物間的聯系,解決了一系列的問題。
(三)獲得經驗,自主探究,發展潛力
我們開展的科學活動既要接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又要充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主動參與探索。我們倡導讓幼兒自主探究,并對幼兒的一些臨場反應給予有效的回應。讓幼兒經歷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驗證問題的完整過程,既有利于激活幼兒的思維,又有利于幼兒綜合探究能力的發展。在黃瓜種植活動中,幼兒參與了從討論種什么到種植、除草、施肥、搭架子、摘黃瓜、拌黃瓜等一系列活動,從多方面進行了思考,獲得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發散了思維,提升了學習能力。幼兒通過觀察、操作、模仿、反思,養成了良好的獨立學習思維品質,提升了探究思維能力,增強了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
結? ? 語
幼兒科學活動的核心是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使幼兒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思維能力。在科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管旅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案例式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諸穎(1989.5—),女,江蘇蘇州人,本科學歷,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種植活動中幼兒探究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