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 要: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最為突出。公共服務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解決公共服務供給問題對于實現當前鄉村振興中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等要求有著重要意義。該文基于鄉村振興視角,分析了當前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提出了完善農村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公共服務;有效供給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4-0010-02
1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農村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生理需要與安全需要,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需要。因此,加強在鄉村振興中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不僅有利于滿足農村居民更加多元化的現實需求,而且有利于完善鄉村振興中的鄉風文明建設,進而實現農村社會的有效治理。
從當前農村公共服務建設來看,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存在供給總量較為充足,但有效供給較少的特征。一方面,大多地區已建立了完善的農村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如在公共文化供給方面,報刊圖書、農業技術、文藝表演、影視作品等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數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我國農村地區鄉鎮文化站達33530個。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基層政府片面追求政治績效,僅供給“看得見、摸得著”的公共服務產品,存在有效供給不足、供給有失公平等問題。
2 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2.1 有效供給不足 相比城市公共服務,農村公共服務整體存在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首先,在農村教育方面,存在師資力量薄弱,優秀教師大多集中于城市發達地區等現象。當前,雖有畢業年輕教師選擇基層的鄉鎮學校,但大多以此作為跳板,在積累一定工作經驗后選擇考取發達地區的學校,教師人才流失嚴重。其次,農村基礎設施質量較差。例如,雖然近幾年政府在財政支出上加大對農村地區各類基礎設施的投入,但相比城市,鄉鎮學校的多媒體、黑板以及供暖供水等基礎設施落后,農村道路的質量和寬度標準偏低,信息通訊、物流等現代化基礎設施服務還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的基本需求。再次,相比城市,雖然各個村莊農家書屋、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產品已分布較為普遍,但一般都流于形式,相反農民真正喜歡的如電影、文藝表演、廣場舞等文化活動以及農村居民所需圖書館、閱覽室較少。究其原因,從家庭層面來看,農村多為婦女、兒童及老人,知識文化水平較低,且青壯年多外出打工、人才流失嚴重,使得鄉村建設發展緩慢,缺乏對公共服務的正確認識;從政府層面來看,地方政府在決定將財政資金投入到農村哪些方面時,多數情況下并未大量實地調查農民的真實偏好和需求,決策多由地方領導提出,加之部分基層政府存在單一追求政治績效的目的,在公共服務供給上存在“大水灌溉”的現象,缺少能夠真正服務于農民及子女的公共產品;從社會層面來看,由于農村地區村莊數量眾多、規模較小,空間布局分散,導致許多公共服務設施的成本較高,無法提供精準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務設施及產品。
2.2 供給有失公平 在我國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實踐中,相比城市而言,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遠遠低于城市。在醫療衛生方面,鄉鎮醫院僅能提供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當農民有疑難雜癥依舊會選擇縣城的醫院。在基礎教育方面,部分農村年輕父母選擇進城打工的原因是為了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另外,農村公共服務還存在地區上的發展不平衡問題。由于各類農村公共服務分布在經濟發展水平各異的農村地區,因此同類公共服務在不同地區的服務質量、專業化水平仍存在很大差異。例如,在離城市較近的且交通便利的農村地區的公立醫院、公立學校、公共文化產品以及生活生產所需的基礎設施建設等要優于偏遠的山村地區,同類公共服務出現破碎化,存在地域上的供給不公平現象。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的財政資金有限,無法合理配置有關資金,使得基層政府存在較大的財政資金缺口,只能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沒有更多的資金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城市居民知識水平相對較高,不僅對于公共服務的需求更加多元化,而且具備較強的維權意識,更加積極主動地通過各種方式反映民生意見,進而推動并監督政府有關部門不斷完善公共服務,使公共服務的質量得到提升。而相對于城市居民,一些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的農村居民受到傳統政治思維模式的影響,缺少維權意識,加之缺乏有效表達個人合法利益的訴求渠道,使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缺乏公平。
2.3 各類供給主體存在缺陷 從我國當前農村地區各類公共服務設施來看,各類公共服務供給主體都存在缺陷,無法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目標。從政府角度來看,地方基層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有限,難以以長遠的眼光解決公共服務“由誰提供”“怎么提供”等關鍵問題。部分農村政府難以協調好與市場的關系,往往只注重監管而導致行政干預較多,或是由于公私關系過密而放松監管。從市場角度來看,各市場主體缺乏參與動力。各類企業大部分作為“理性經濟人”,只注重追求企業的眼前利益,一旦盈利過少會退出市場。從社會組織角度來看,相比城市,農村地區的社會組織發展不健全、行政色彩過于濃厚。受傳統“強政府、弱社會”的政社關系的影響,公共服務供給的社會組織缺乏靈活性、民間性、自治性。究其原因,由于大部分公共服務及基礎設施所需資金較大、公益性較強,因此主要由政府供給。此外,部分公共服務投資回報的周期較長、盈利空間小,所以一般性企業動力不足、不會選擇投資到農村公共服務。例如,相比城市,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相對較低,無法承擔過高的水電煤取暖所需費用,從而導致出現新型農村社區中小區物業撤離的現象。另外,由于當政府選擇合作的社會組織時,一般都較為固定,缺乏市場競爭準入機制,使公共服務供給難以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3 農村教育供給的解決對策
3.1 增加有效供給 在城市公共服務建設中,醫療教育資源以及基礎設施的供給都是比較完善的,而農村地區在這些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短板,兩者之間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家庭層面上,需要加大對農村居民的教育宣傳,提高其對各類公共服務的認識。在政府層面上講,地方政府在決定將財政資金投入到農村哪些方面時,應多多考慮農民的真實偏好和需求,減少不必要的財政支出。例如,在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方面,農家書屋的開設不僅需要提供農業知識領域的書籍,同樣需要提供引導父母如何關注與教育孩子成長的書籍,加強對鄉村家庭教育方面的關注。另外,需要全面提高農村教師、鄉村醫生等各類人才的薪資待遇,加大各類優惠政策的傾斜,縮小城鄉間的待遇差距,對各類公共服務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從社會層面上講,要完善農村地區供水、供暖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增加公共圖書館、閱覽室等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這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利于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扎根鄉村、服務鄉村。
3.2 兼顧供給公平與效率 由于地方政府的財政資金有限,省級以及中央政府要加大對地方農村公共服務的傾斜力度,緩解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地方政府在配置相關財政資金時,要兼顧效率與公平,對農民真正需求的公共服務傾注更多的財政投入和政府職責,發揮政府部門在維護公平價值、公共利益方面的優勢。具體而言,地方政府應關注各類公共服務以及基礎設施的公共性與公益性,強化中央、省、市、縣等各層級政府的統籌規劃作用,明確各級政府的出資責任和行政管理責任,減少農村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地域差異性。另一方面,強化農民的維權意識,特別是加強互聯網等通訊設備的建設,拓展農民反映意見的渠道。
3.3 鼓勵市場、社會多主體參與 公共產品生產的目的并不是追求經濟利益,而是追求社會公共利益。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是農村公共服務這一公共產品的主要提供者。但是,由于我國農村各類公共服務的需求量較大且正外部性較強、政府財政資金有限,加之在某些層面上其供給不僅可以產生社會效益,同樣能夠產生一定的經濟收益。因此,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保證做好本職責任的同時,供給主體應由單一的政府提供轉變為以政府為主市場參與的多元化供給主體。另外,政府在放松準入門檻的同時,需要注意加強各主體的監管或在政策上給予偏遠落后地區更多支持,讓市場、社會等多主體參與到各類公共服務的供給中來,不僅可以緩解政府財政壓力,而且可以減少不同區域供給不公平現象,縮小城鄉差距。
4 小結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出現的農村公共服務有效供給不足、供給有失公平以及各類供給主體存在缺陷的情況,主要是因為之前實行的“重城輕農”造成的。因此,為解決我國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問題,縮小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政府需要繼續加大資金投入的力度,增加有效供給,兼顧供給的效率與公平,并鼓勵多主體參與,從而有效解決我國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問題。
參考文獻
[1]張菊梅.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模式與革新[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52(01):76-83.
[2]陳沛然,汪娟娟.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新型農村社區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路徑研究——基于南京市江寧區的案例分析[J].中州學刊,2020(12):62-67.
[3]劉偉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共同生產:一種對傳統供給方式的超越[J].青海社會科學,2020(04):99-105.
[4]張應良,徐亞東.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與居民主觀幸福感[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0,19(01):98-108.
[5]馬曉河,劉振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需要明確攻堅方向[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0(01):68-70.
[6]李飛.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碎片化”與重構[J].農業經濟,2019(04):39-4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