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青辰
【摘 要】抽象思維是數學抽象素養的重要內容,立足數學學科,滲透和加強學生抽象意識的培養,從數感、數學符號、數學空間觀念、數學運算、數學模型思想等方面,助力學生抽象思維力的養成。
【關鍵詞】小學數學;抽象思維;發展對策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對數學學科的教學,要關注學生數學抽象思維力的發展。根據課標要求,數學抽象思維表現為運用數學概念、判斷、推理,來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數學抽象思維離不開形象思維的支撐,教師要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確保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漸進養成。
一、重視抽象思維力的培養,引領學生由符號過渡數學抽象
在數學抽象思維力發展中,思維的培養,比知識的獲得更重要,特別是在低年級階段,一些教師將教學重心放在數學知識點的講解上,忽視數學思維。要么強調數學計算力,反而讓學生喪失了學習數學的熱情。
(一)由形象到抽象,漸進滲透抽象意識
抽象思維,顯然要從最直觀的物體,慢慢過渡到數學符號,再由數學符號過渡到數學抽象思維力。在數學課堂上,“比一比”、“數一數”、“分一分”等活動的組織與實施,讓學生從具象化物品,漸漸認識數學符號,為數學思維力的培養奠定基礎。如觀察某個圖片,從圖中的人物中,讓學生數一數,有幾個人,增強學生對人的數量與數字之間的對應關系。左邊這個圖里有五個人,對應的人數為數字“5”;同樣,上邊的圖里有幾個蘋果?請同學們數一數,原來有“7”個蘋果。借助于觀察物品,讓學生通過“數一數,來認識數量屬性。接著,對于數字“5”,我們可以用五個小圓圈來表示“5”,對于數字“7”,我們可以用“7”個小圓點來表示。對于數字,讓學生從實物過渡到數字,再由數字過渡到符號,從具體到形象,再由形象發展到抽象。對于圓圈,既可以表示“圓圈”,還可以表示“數量”。在平時,要啟發學生通過觀察,來認識物體的數量,在計算數學問題時,可以用“圓圈”或者“圓點”來代替具體的數字。再如,“比一比”,給出兩根不同長度的直線,觀察哪一根長,哪一根短?由繩子的長短比較,我們再過渡到人的高矮比較,我們再過渡到物品的多少比較。對于長繩子,我們可以用“長線段”來表示;對于短繩子,我們可以用“短線段”來表示。通過對比線段的長短,讓學生從訓練中強化抽象思維力,也從探索中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由符號到數字,增強學生數學概念抽象理解力
對于“圓點”,可以表示什么?圓點可以表示一個點,也可以表示一個“數”。在認識“0到9”的數時,我們通過畫“圓點”,讓學生很快理解不同數字所包含的圓點個數,圓點的個數,對應具體的數字符號。同樣,對于一個數字,如“5”,這個“5”可以表示五個“圓點”,可以表示五個“人”,可以表示五個“物品”。數字“5”所代表的意義,可以有很多種理解。當我們出示“○○○○○”時,學生通過聯想,很快得到數字“5”的概念;當我們出示“△△△△△△△”時,學生通過聯想,很快得到數字“7”的概念。在這里,“5”和“7”是抽象的數字概念,讓學生對自然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觀察、探索和發現,逐步建立數字符號,理解數字符號所對應的數學意義。在學習“11到20”的數字時,在教材中,往往利用算珠來建立數與物的關系,學生在理解時,感到有難度。對“十”個算珠,串連在一起,代表“十”個;我們可以用十個小棒來表示“十”,讓學生更形象地感受“十”的概念。對于“十五”,里面有一個“十”,一個“五”,我們利用小棒,左邊有十根,右邊有五根,組合在一起,就代表“15”。將小棒可以拓展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可以是蘋果、可以是圓球。從認識符號,到運用符號來表示“數”,再讓學生將數字與對應的“個數”建立關系,從而賦予“數字”具體的現實意義。學生能夠從數學符號中看到其真實的意義,逐漸建立數字概念,促進抽象思維力的習得。
二、感知數學概念,藉由活動設計加深抽象思維力的滲透
數學抽象思維是建立在概念基礎上,數學概念是反映數量關系、空間形式的特定數學思維內容,這些概念具有嚴密的邏輯關系。在小學階段,要重視數學概念的理解,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的應用,讓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漸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
(一)感知概念,建立數學抽象的對應表象
概念的學習,是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前提。數學概念的教學,教師要善于抓住概念的本質,激活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意識,通過引入教具、學具等材料,讓學生感知數學概念,逐步建立對應的數學抽象意義。如對于“方程”的學習,“方程”是什么?如何構建方程知識體系?學生已經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接著,利用“天平”這一教具,將“方程”對等的關系進行揭示,便于學生直觀地觀察“天平”,思考并理解“方程”的意義。在“天平”稱重活動中,當天平的兩邊,都不放任何東西時,調整天平處于平衡狀態。這時,在左邊放兩個“50g”砝碼,要想讓天平繼續保持平衡狀態,需要在右邊放多少克的物品?如果一個空杯子重“100g”,天平能夠保持平衡嗎?通過動手體驗,天平保持平衡。可以得到“50+50=100”這個等式。在左邊放“200g”的砝碼,在空杯里加入一些水,要想讓天平平衡,需要加入多少克的水?由此我們可以假設需要加入x克水,得到“200=x+100”,通過計算這個等式,就能夠得到水的重量。在這里,我們將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就構成了“方程”。同樣,在學習減法運算性質時,對于“A-B-C=A-(B+C)”的理解,單純講解連續減兩個數,等于減去這兩個數的和,學生很難辨析和理解運算順序的變化。我們引入購物情境,挑選某學生去商店購物,手里有A元錢,買了一個漢堡,花去B元,又買了一份可樂,花去C元,請問該學生花去多少錢?讓學生直觀地理解“A-B-C”的過程,可以轉換為“A-(B+C)”的過程,計算出漢堡與可樂的費用,用總錢數再作差。這樣來理解抽象的數量關系,學生更易體認。
(二)辨析概念的本質,發展學生抽象思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