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亞榮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貫穿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發揮著具足輕重的作用。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首先必須在其語言載體——文言文上下功夫。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高中生讀懂文言文,走進經典,感受中國古典文化獨特的魅力和精神內涵。高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關鍵詞:文化傳承;高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策略
回歸傳統,研究傳統,弘揚傳統,這是當下踐行“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而傳統文化的主要書寫形式——文言文教學晦澀難懂,成為文化傳承的攔路虎。本著破解這一難題的思路,高中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篇目比重明顯提升,但學生對古詩文學習常常望而卻步,對他的畏懼甚至排斥不亞于外語學習,為解決弘揚傳統與學習傳統這一矛盾,切實踐行弘揚傳統文化,真正實現文化傳承,提升高中生文言文教學的實效。
一、揭開文言文的神秘面紗,解決學生思想上的畏懼排斥心理
文言文綿延幾千年,是華夏古老文明的見證者與記載工具,它可見于有漢字記載的所有文獻典籍,甚至龜甲、獸骨、絹帛和器銘等。與白話文一樣,是記錄的一種符號,只不過它大多用于書面語,與日常交際的口語有一定的區別,加之產生時間久遠,與現代漢語存在很大差異,是有別于現代漢語的一套成型的漢語系統,但它并非深不可測,也有屬于自己的基本語素、詞匯、句式和修辭,甚至表情達意的獨特方式。只要我們真正認識了文言文的廬山真面目,望洋興嘆的畏難情緒自會消除,學習文言文的心理障礙也會迎刃而解。
二、強化閱讀感悟,培養語感,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要我們廣泛閱讀,不斷感悟與思考,文言文水平一定會有所提升。當然,閱讀材料也應該有所選擇和安排,可以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延伸,除了精讀課本文言文以外,教師應引導學生向課外拓展,如《左傳》《史記》《三國志》《資治通鑒》等,都可以引導學生泛讀,從而達到培養語感的目的,對于高中教材中入選的經典篇目,要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廣泛誦讀,達到背誦最好,以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除了誦讀面上的擴大外,誦讀的材料也應統籌安排,由淺易向深層次逐步推進,真正實現由淺易向縱深發展,最終達到培養語感、熟能生巧的目的。
三、重視積累識記,夯實文言基礎,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自身的語言系統、語言規律,甚至約定俗成的用語習慣。作為古漢語的文言文也是如此,它有自己的語言詞匯——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有自己的用語規范,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和固定句式;有自己的修辭形式,如互文等。引導高中生學習文言文,首先應使其積累一定量的文言基礎知識,如《考試大綱》規定的120個文言實詞的含義,18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及用法,重要的文言句式和固定結構,常見的文化常識等,都應讓學生結合典型的例句熟記于心,這樣才會大大降低文言文閱讀的障礙,在讀懂文言文上做足功課,才有利于深度閱讀和情感把握,從而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重視文意理解,著眼整體感知,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其所蘊含的志趣情懷
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只是表達形式不同而已,其志趣和情懷,古今差異無幾,古今文人的思維習慣也大體相同。因此,文言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它又成了一篇現代文,只要達到這一步,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難度大大降低,但前提是文意理解,教師應培養學生耐下性子翻譯文言文的習慣,可以讓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加之學生的討論、老師的點撥,理解一篇古漢語美文,但切忌對著翻譯走馬觀花地看一遍,囫圇吞棗,不求甚解,這樣沒有思維摻雜地閱讀文言文的方式堅決不可取,閱讀效果大打折扣。在自主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再回過頭來整體觀照整篇文本,抓住典型語句和細節,把握作者著力刻畫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進而揣摩作者的志趣和情懷,從而把握作品的主旨。
五、直擊考題,掌握技巧,分點突破,贏得高分
在語文高考中,文言文閱讀命題涉及文言斷句、文化常識、概括分析和翻譯四種形式。解題之前,我們應快速瀏覽考題,明確考點,然后帶著問題閱讀全文,只求粗略把握文意,形成初步印象。解題時應分點突破。文言斷句題要在整體理解相關句子意思的基礎上,根據四個選項不同的斷點進行排除,選出正確選項。古代文化常識題應在識記積累的基礎上,將選項中的文化常識解釋帶入原文,根據語境來判斷正誤。概括分析題可以用比對法來解答,要把與四個選項對應的原文找出來,比對概括分析是否與原文一致。除了語意層面比對以外,有時選項內部邏輯關系的考查也應予以關注。文言翻譯題要把所要翻譯的句子放回原文語境中理解,重要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甚至修辭都可能是翻譯題的采分點。只有積累到位,再運用科學的方法,翻譯得高分并不難。
總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綿延千古,博大而精深,龐雜而自成體系。為更好地弘揚傳統、傳承傳統,高中語文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學生文言文水平的提升刻不容緩。我們既要從外圍解決思想層面的畏懼、排斥情緒,又要深入文言文本身,從語言文字、知識方法,甚至高考備考等方面逐一解決突破,只要這樣,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文明的教育方針才會落地生根,“文化自信”的理念才會真切體會。這需要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