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洪
摘 要:主題閱讀是老師通過文本內容的整合明確主題,以此指導學生參與該主題性閱讀活動,激發學生的智慧潛能,獲得深刻啟發,完善自身語文知識結構,提高語文素養與能力。主題閱讀為學生構建了開放性閱讀課堂教學環境,較簡單論述了小學語文教學中主題性閱讀的指導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題性閱讀;指導策略
一、合理選擇語文閱讀文本,抓住閱讀主題
小學語文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有明確主題的閱讀文本,以確保通過類似主題閱讀文本體會不同寫作手法及語句表達方式,閱讀理解能力能得到極大的提高。老師選擇閱讀文本時,要仔細閱讀所選文章內容,分析作者的寫作主題,結合學生認知能力合理選擇閱讀文本。還要特別注意,對閱讀文本的選擇,學生意見也很重要。老師了解學生的閱讀喜好,兼顧學生興趣所向方可確保學生全身心投入閱讀活動,為閱讀教學實效性提高打好基礎。
例如,《祖父的園子》一文教學中,老師可先要求學生自行閱讀文章,將文中描寫祖父園子的語句重點標記出來。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快速找到這些語句。通過提問與分析可以發現,對這些環境描寫句子的作用,學生理解不夠深入。此種情況下,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確保后期閱讀類似文章時可快速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老師可以選擇主題相似的景物描寫的多篇文本,比較分析并解析各景物描寫的作用,以此確保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二、創設有效的閱讀教學情境,發掘閱讀主題
現階段,縱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小學階段學生好動,不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及效率。同時,很多小學生語文閱讀方法與技巧不足,不能很好地理解文本中各種表達方式,尤其是文本中所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另外,有的文章表達了作者豐富的人生經歷,文本內容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而小學生社會閱歷少,無法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因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促使學生深刻感知文本內容,老師要重視在課前布置好預習任務,便于學生提前領會文本內容表達的思想情感,還要應用先進的教育手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教學情境。基于生動趣味性閱讀情境,生動、形象地呈現閱讀文本內容與主題,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主題。
例如,《觀潮》一文閱讀教學中,因很多學生沒有親眼看過錢塘江大潮,因而單純地閱讀教材文本與老師口述無法理解壯闊的錢塘江大潮。所以,老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錢塘江大潮盛況,基于影像與圖片,讓學生初步了解閱讀文本內容,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內容。
三、組織群文閱讀教學,深化文本主題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學科是其他學科知識學習的根本,日常學習與生活中語文學科知識隨處可見。因此,學好語文不僅要掌握課內知識,還要積累并學習課外知識。主題閱讀教學活動是圍繞某一主題,以一篇閱讀文本引出多篇閱讀文本,基于主題相同的文本內容開展教學。一方面從教材內容出發,講解課本內容,保障課內教學質量及效率。另一方面圍繞教學目標及主題,從課本內容向課外閱讀內容擴展,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內容,提高學生閱讀量并拓寬其視野,增強學生語文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另外,小學階段孩子生活閱歷少,因而對文本內容理解比較難,所以老師可利用課外文本閱讀材料組織群文閱讀活動,基于相同主題開展閱讀活動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內容,為閱讀教學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礎。
例如,《慈母情深》與《父愛之舟》等“父愛或母愛”為主題的文本,為了確保學生深刻體會作者對父母感恩之情的表達,老師可圍繞“父愛與母愛”為學生組織朗誦比賽。基于課文主題與作者表達的情感,要求學生在課外時間搜集相關主題作品,根據自己的喜好與資源優勢選擇相應的文章進行朗誦訓練。同時,朗誦比賽過程中,老師還可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相關背景音樂,激發學生積極表達朗誦情感,深刻體會此類主題作品內容蘊含的情緒。朗誦比賽活動完成后,老師從中選擇代表性閱讀文本組織主題性閱讀教學活動,促使學生深入了解此類主題閱讀內容。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主題閱讀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理念,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提高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舉措。所以,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中,老師應根據學生學情與教學內容合理設計閱讀主題,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廣泛閱讀并認真思考,深入探究,拓寬視野,基于主題閱讀豐富語文課堂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劉向陽.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主題性閱讀的指導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1(9):137-138.
[2]儲呈芳.指導有法閱讀增效: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指導策略研究[J].新智慧,2021(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