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育工作時,科學應用信息技術是主流趨勢,教師需要對其進行合理優化,確保能夠更為高效地開展語文課堂教學,實現學生學習成績的有效提升,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創新探究
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合理優化課堂教學活動,使課堂教學具有更高的生動性、形象性和互動性,確保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能夠實現更為有效的融合,保證學生能夠更為高效地參與課堂學習,強化學生語文素養。為了進一步明確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有效結合信息技術,特進行本次研究工作。
一、激發學生興趣
在語文教學時,教師需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根據學生心理特征和年齡特點選擇教學方法,確保能夠對其學習興趣進行有效激發,利用生動的畫面展示枯燥的知識點。通過科學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對知識演變過程進行直觀的展示,使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得到有效激發。隨后開展課堂教學活動,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確保學生在學習中具有更高的能動性,實現學生自學能力的有效提升。所以教師在進行具體教學活動時,需要合理應用信息技術,確保課堂教學更加形象化和生活化[1]。例如,教師在進行相關課程時,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語音素材和相關短片,使學生產生更高的閱讀興趣,進而強化學生學習熱情。與此同時,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還可以對課堂內容進行提前預習,在課堂學習之前已經初步了解課堂內容,在課堂上能夠準確把握相關知識點,進而提高學習興趣。
二、創設教學情境
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育工作時,需要科學應用相關媒體素材進行教學情境的合理創建,確保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具有更高的積極性。媒體素材一般包括動畫、視頻、聲音、圖片、文本等多種形式,具有較高的趣味性、藝術性和形象性,可以使學生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得到高度滿足。教師在進行具體教學活動時,可以針對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進行媒體素材的科學選擇,合理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課堂教學氛圍,對學生課堂學習進行更為有效的引導,進而使其學習潛能得到充分挖掘,主動參與課堂學習。例如,教師在進行《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教學時,可以合理融入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語文教學情境。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利用網絡搜尋西沙群島的相關圖片和視頻,然后制作課件,在進行具體教學時,利用信息設備播放相關視頻和圖片,引導學生了解西沙群島,使其能夠初步了解西沙群島,此時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播放熱帶風情的音樂,確保學生能夠融入教學情境。通過該方法能夠保障學生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隨后在教師提出問題時,學生通過回憶視頻就可以進行準確回答,進而實現自學能力的有效提升。此時,教師還需要注意,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相對不足,外界因素會對其注意力造成很大影響,因此,教師在制作視頻時,需要將重點內容突出,適當刪減與課文無關的部分,避免學生在欣賞視頻時出現“溜號”現象,進而使信息技術的作用得到更為充分的發揮,保證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相關難點內容,實現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
三、拓展教學內容
語文教師在進行具體教學活動時,科學應用信息技術可以搜尋大量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拓展。與此同時,教師通過合理應用網絡資源可以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擴充和延伸,實現課程教學資源的合理豐富,保障學生能夠對課堂所學內容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例如,教師在進行《長城》一課教學時,為了對學生視野進行有效拓展,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長城的相關故事和圖片,引導學生從歷史層面和人文層面分析長城的發展,保證學生具有更高的民族自豪感[2]。在此過程中,可以使學生更為深刻地認識長城具有的歷史意義,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我國歷史發展中的其他文化瑰寶,使學生對作者的情感具有更為深刻的體會,繼而實現學生自學能力的增強。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利用微信、QQ等平臺學習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對其教學水平進行合理優化,確保能夠更為高效地開展課堂教學。
總之,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通過合理應用信息技術,能夠有效激發學生興趣,創設教學情境,拓展教學內容,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合理創新,使課堂教學具有更高的生動性和趣味性,進而確保能夠更為高效地開展課堂教學,強化學生語文素養,推動現代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學娟.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教學研究和方法[J].當代家庭教育,2019(36):128.
[2]賴禮全.如何做到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J].中學生作文指導,2019(1):153.
作者簡介:王春玉(1983.11—),漢族,甘肅岷縣人,本科,職稱: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與信息技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