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
摘 要:回顧傳統的識字教學,雖然教學媒介較為單一,表現形式簡單直觀,但在黑板、粉筆交錯的光影中,也閃現著諸多漢字教學的創意與智慧,雖然新媒體的輔助形式帶來了錦上添花的效果,傳統識字教學的精髓卻永遠起著主導作用,并且歷久彌新,永遠值得廣大識字教育者和學習者虛心借鑒。
關鍵詞:微課;常見識字方法;有效融合
一、微課與傳統識字教學相得益彰
微課自從出現以來一直備受教育界研究者的關注,以識字為主的微課最為顯著的應用優勢是能將漢字的讀音、拼音、字義、字形結構等知識結合起來,其強大的聲像功能利于創設情境,調動學生識字積極性,幫助學生生動地理解字詞的抽象意義。微課中漢字筆畫和部件的動態化拆分和組合,有利于學生記憶生字筆順,規范書寫,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識字習慣。
傳統的識字教學中許多獨特的識字方法非常有趣,歷經實踐的檢驗逐漸上升為經典。如今,新的教學媒介不斷引入、不斷更新,這些教學法的呈現形式也煥然一新,微課的出現和在教育領域應用的逐步發展,豐富了提高小學低段識字教學效率的思路。傳統識字教學與運用微課進行識字兩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如何將微課融合到傳統教學常見的識字方法中,使其最大限度地優化識字學習,是本篇論文重點關注的問題。
二、微課與常見識字法的有效融合
識字類微課集聲音、文字、圖形、圖像、視頻于一體,兩者有效融合,可以充分展現傳統識字教學中經典識字方法的魅力。
(一)微課與“歸類識字”的融合
“歸類識字法”是傳統識字教學中常用方法之一,特別是根據偏旁部首進行歸類的識字方法尤為常見,借助微課進行分類能夠更好地展現同類字之間的聯系。例如,學習帶“提手旁”的字時,就可以將“提、捉、捕、抓、拍、打”等字的“提手旁”標紅,引導學生理解這些字都是與手動作相關的字,同時還可以配合相應的動作圖片或動畫幫助學生理解和區分相應動作,以便學生加深印象。
(二)微課與“加一加識字”的融合
“加一加”的識字方法是課標中倡導的識字方法之一,學生在學習已有漢字的基礎上,通過添加筆畫或部件,得到一個新的生字。識字類微課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一方法。例如,學生在學習“日”字加一加的方法時,可以通過微課將“電”字的“豎彎鉤”變成一根彎曲的電線,學生很快聯想到“電”的意義。與“加一加”類似的識字方法,還有“減一減”和“換一換”的識字方法,同樣是減掉或替換相應筆畫或部件構成新字的方式,均可以用識字類微課展示,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現規律,學會方法。
(三)微課與“游戲識字”的融合
常見的識字方法中,還有一種是“游戲識字法”,此種方法寓教于樂,讓學生在“玩”和“爭”的過程中,學習漢字,掌握知識。教師利用Flash動畫軟件,編寫簡單腳本,再將生字鍵入筆記本文檔中,課上輕點“暫?!卑粹o,屏幕上就會隨機出現生字供學生認讀,對于新一課的生字內容,教師只需替換文本內容就可再次利用,操作簡單,教師和學生共同受益。
(四)微課與“編故事識字”的融合
備受學生喜愛的識字方法中,還有一種是“編故事識字法”,與微課結合起來,既生動又有趣。例如,學習新字“漂”和“飄”時,學生已經學習了“票”字,就此可以用識字類微課講述一個“小郵票”的故事:一張小小的郵票,靜靜地躺在桌子上,一陣微風吹過,帶著小郵票在空中飄飛,路遇飄揚的紅旗和飄落的樹葉,最終漂游到水面上,流水帶著它到處漂泊,小郵票一直漂流在水面上。學生跟著一張擬人化的小郵票進行了一次想象中的旅行,面對識字類微課中的陽光、藍天、飄動的紅旗、紛飛的金黃葉子和平靜的流水,學生心曠神怡,如身臨其境,在這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生注意到了“票”在有“風”或“三點水”做偏旁的情況下意義不同,“飄”和“漂”在不同語境下的意義也不盡相同。正因為識字類微課創設了合理的情境,學生才會有更深入的學習,“票”在有“風”做偏旁的情況下,可以組詞為“飄飛、飄揚、飄落”。當學生再次遇到“飄飛”一詞時,會很容易聯想到飄飛的羽毛;遇到“飄揚”一詞時,聯想到鮮艷的旗幟;遇到“飄落”一詞時,聯想到落葉等類似事物?!靶∴]票”在遇到“水”的情況下,變身為“漂”字,并且可以組詞“漂游、漂泊、漂流”。一節小小的微課與“編故事識字法”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其中蘊藏了豐富的知識和動人的場景,十分有趣。
(五)微課與“猜字謎識字”的融合
“猜字謎識字法”也是較為經典的識字方法,較為傳統式的表現方式為教師口頭說謎面,學生聽話猜謎底,方式簡單,微課的引入會使其更加富有趣味性。例如,利用微課分別展示樹葉招手、風箏飄飛、彩旗飛揚的圖片,讓學生猜圖片中共有的事物,學生會想到謎底是“風”,在學生猜對字謎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風的表現形式。
識字類微課幾乎可以輔助任何一種傳統識字教學方法,并且每次有效結合,都可以將傳統識字教學的精髓之處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參考文獻:
[1]劉蒙.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有效性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17.
[2]盧瑞.微課識字,因微不凡:低年級識字微課的應用研究[J].小學語文數學,2016(4):43-44.
[3]李玉平,劉靜波,付彥軍.微課程案例與賞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