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當前,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建設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的差異性漸漸減少,設計方式日趨模式化,城市特色趨同的現象嚴重,從而出現“千城一面”的城市困局。本文從人性化城市的建設、城市建筑的文化特性和共生理論等方面研究討論城市建設如何避免“千城一面”的現象,提出城市的多元化、文化特性和人性化才是城市發展之本。
關鍵詞:城市建設;文化;人性化
中圖分類號:TU9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2-0-02
1 人性化城市
希臘學者里巴尼烏斯在公元360年發表演說:“城市生活最令人愉快的、最有益的一面在于交際和人類交流;說實在話,有交際有交流的地方,那才真正是一座城市哩!能與人談話,這是好事;能聽人談話,這更好。”[1]那么能夠促使人與人之間交流談話,為城市提供逗留空間的因素必不可少。丹麥建筑師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中將人的出行活動分為三種:自發性活動、必要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2]。促使人們進行自發性活動的因素有很多,如陽光、綠化、風、小商販、坐凳空間等,尤其是坐凳十分重要。美國的社會學家威廉·H·懷特在《小城市空間的社會生活》中說到,最受歡迎的廣場一般有可以坐的空間,而不是那么受歡迎的廣場一般可以坐的空間要相對少一些。坐凳的數量、擺放方位甚至臺沿都可以對人的活動產生重要影響(見圖1)。懷特提出的風向、降雨、植被以及最為重要的陽光都是促使人們在戶外長時間逗留的重要條件[3]。城市空間是為人服務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人為本的存在,這種功能是城市公共空間所必要的,是為人服務的基礎存在。揚·蓋爾在《人性化的城市》中提到人性化的維度,指出城市空間中應存在利于人的行走、站立、坐息、觀看和交談的場所[4](見圖2)。
步行條件可從兩個方面進行闡述。首先在人性化的維度中,街道的尺度對于街道研究具有重大意義。汽車交通使街道的壓力越來越大,為了緩解壓力,馬路越修越寬,車輛因為馬路的拓寬更加多,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城市道路的拓寬不是在緩解交通壓力,而是“助紂為虐”。街道規模如果太大,則人在環境中越渺小,街道也會失去生氣。另外,鋪裝材質與路面條件也影響著步行空間。鋪裝材質在步行交通中是不可或缺的,卵石、沙子、碎石頭及凹凸不平的地面不適宜人行走,這些鋪裝材質適合鋪設在公園內,增強鍛煉的功能,所以應合理考慮不同步行空間中人群的需求。
另外關于步行路線,《交往與空間》中具體提到步行線路不應設計成直線,而是曲線,不能將道路設計成一眼就望到終點的樣子。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框景、障景、對景等造景手法,能夠在視覺上營造多樣性,與這種設計理念具有高度的契合。同時設計要考慮人的心理和體能消耗,過長的一覽無余的直行道路會使人在步行時感到索然無味,因此需設計捷徑讓人們能夠快速通過。揚·蓋爾認為設計線路時應在保持目的地大方向下遵從短捷線路,不能在街道旁邊設置銀行類型的企業,在短的街道上盡可能地鼓勵窄門面,布置更多的商店。
城市為人的生活而服務,人們豐富的情感也是設計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復雜的環境因素影響著人的心理和行為,比如環境中的噪音、擁擠情況、空氣質量、溫度、建筑以及個人空間等等。從逗留方面來講,人的逗留區域往往是邊緣空間,就是所謂的“邊界效應”,因為邊緣區域給人提供了絕佳的觀察空間的條件。就如同“叢林法則”,人總是喜歡隱蔽在空間邊緣處,伺機觀察空間中其他人的一舉一動,邊緣空間帶給人心理上的安全感。人在敞開的大空間中會感到不安全,往往傾向于走向邊緣小空間;行人需要可以一邊背靠建筑物立面,一邊欣賞空間景色的設計。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大學生在教室上課的時候,只要座位的數量夠多,一般來說,大部分的學生會坐到后邊靠墻或者左右靠墻的位置,喜歡中間靠前座位的人較少。日本建筑師蘆原義信在《街道的美學》中對陰角空間和陽角空間有過研究。此外,無規則的建筑立面也是人們喜歡??康目臻g。人們多喜歡在建筑立面的凹處、轉角、入口,或靠近柱子、樹木、街燈之類有可依靠物體的地方駐足,這些地方成為小尺度下限定的場所。一般建筑位于空間邊緣,依靠構筑物為人提供了安全感,同時也能讓人觀賞眼前的景色,并且好的戶外空間還要有良好的視野和不受干擾的視線[5]。
在照明問題方面,在戶外空間中要設置最佳的照明空間。私密空間不應有過多照明,而要利用物體反射進行照明;開敞空間可提供照明,戶外的夜間照明條件較好,人才能行走在夜間的城市,街道的行人也會增加。
盡可能地設計低層建筑,太高的建筑不在社會生活的范疇中。正如美國建筑規劃師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提到的,人成為街道的眼睛,時刻注意著周圍的環境,這大大降低了城市犯罪率,提升了城市的安全性[6]。
柔性空間就是人性化的交往空間,人在城市空間中普遍有著看人以及為人所看的行為心理需求,從一個空間和諧過渡到另一空間是柔性空間的特點。美國城市學家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到,邊界是城市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城市中的邊界通常不是縱橫交織的道路,而是兩個區域的邊緣,分割兩個不同的區域空間,對區域有著圍合、限定的功能,邊界使城市中的區域元素更加完整,不被破壞。城市中的邊界通常是連續的、可見的,但少數也可以是方向性強的道路[7]。揚·蓋爾也提到柔性邊界在城市社會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柔性邊界是處于個人空間和開放空間之間的過渡區域。在這些過渡區的轉折連續下,人們可以輕松徘徊在私密空間和公共空間中,并且沒有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適。
以城市中的柔性邊界舉例,街道空間與建筑內部之間的連接空間是柔性邊界,這部分使得建筑物與街道實現和諧過渡;柔性邊界分隔了建筑和街道,同時也聯系著兩個空間。這樣的設計方便了人們活動于建筑和街道空間之中,使城市生活更具活力。城市在不斷發展下產生了街道,街道連接著城市中的其他組成元素,有著柔性空間的街道彰顯出一座城市的地域特色和生命力。最早的街道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烏爾城(這是人類歷史最早的城市),狹窄的街道交織在城內,房屋、商店和公共設施位于街道兩旁,這體現了街道的柔性空間作用。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提出,一個城市給人的首要印象就是街道,城市街道的趣味性和生活性也直接代表著一個城市的趣味和活力。在傳統街道中,街道區與商業區建筑是連接在一起的,居住區門面被直接當作商業的店鋪,街道洋溢著生活的氣息,點綴市井活動,使人與人之間能夠產生更多的交流。因此,在城市街道柔性邊界設計上,應該遵循界面曲直變化的原則和開放細化的原則。
揚·蓋爾在《人性化的城市》中說到“未走完先累的路線”,也就是人在步行起點就能看到一覽無余的筆直的街道,街道兩側極其單調也沒有有趣的景觀,這樣的路線使人還未走完就產生疲憊和乏味感。如今,大部分城市為了滿足人們出行時駕駛車輛的需要將道路修得筆直,道路兩旁的建筑更是規整,使城市街道看上去更加沉悶單調。曲面變化原則就是要求在街道設置有趣的點,因為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人們的大腦每隔十分鐘就會尋求刺激,所以可以在沿路設置景觀焦點或者是弧形路線,營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視覺效果,刺激人的感官。
可以依照細化原則對建筑的外立面進行細化處理。蘆原義信在《外部空間設計》中講到“二次立面”,如建筑立面可以做成溝槽式,經過太陽光的折射會出現不同于第一眼看到的建筑立面效果[8]。如今許多建筑的底層部分都是混凝土或砌體。依據開放性原則,要考慮建筑底部的通透性,設計一些櫥窗,讓人可以因看到建筑內部的情況而停留,如西安的賽格國際購物中心和萬達商場里的店鋪多為玻璃,這能夠提高餐廳的用餐率。櫥窗的設計可以讓人更有意愿進入室內參與室內活動,能夠增加行人的視覺信息量,即使到了晚上,櫥窗里的燈光也不會關閉,既可以讓行人欣賞夜景,又可以降低犯罪率。除了櫥窗設計外,還可以考慮色彩、材料、韻律、植被和騎樓的設計,騎樓就是建筑低層架空的柔性空間。
2 文化特性與共生理論
文化在環境行為學中的重要性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文化對于整個學科的作用,就是指在環境行為理論的研究中辨識文化的作用。其次是文化與環境設計密切相關,體現出文化理解不同用戶群和不同環境的重要性。所以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文化是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城市的文化建設推動著城市的發展,為城市發展建設指明方向,彰顯出城市的文化內涵和魅力。
文化是多元的,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人對文化的定義都不一樣。群體差異造成設計的多種可能性,按特征分可將群體分為許多類,這些特征對文化性的城市設計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9]。以十三朝古都西安為例,唐代雄渾大氣的建筑應該是西安城市建設的名片,但是現在西安城墻外更多的還是模仿西方建筑建成的高樓大廈,使西安的傳統文化建筑建設進程緩慢。那么文化該如何用于設計?文化本身是無益于設計的,文化是一種構想,以定義的方式存在,要想將文化用于設計,就需要對文化進行分解。
文化與建成形式之間有緊密的聯系,兩者的協調統一對建立支持環境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文化具有文化針對性,文化與建成環境之間還應該形成調和關系。文化是不斷變化的、是動態的。在社會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全球化進程、流行時尚、人們需求等都處于變化中,文化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也在迅速變化。
綜上所述,文化與環境建設不必過分強調契合,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設計過程中應靈活應用文化,確保城市建設更加完善。
當前,城市發展進程中出現了各種問題,而美國生物學家馬古利提出的生物共生關系給人們帶來了一些啟示,人們逐漸認識到人與人、人與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人與自然是和諧共生、互相依存的。自然界的生物能夠主動地改造和適應其賴以生存的環境,就像人類在與自然協調共生的基礎上合理改造人居環境一樣,由此,人們更加注重對自然的保護。城市建設也是一樣,在城市發展中,人們越來越重視人文精神的發揚和環境生態的保護。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創造性地將共生理論引入建筑和城市設計領域,他結合建筑規劃專業的特點提出了自己的共生思想,認為城市是不同功能相互組合下的共生,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功能復合、多用途的城市越來越重要;城市應該使居住區、商業區、工作場所、綠地逐漸融合,相互補充,并使之綜合化、立體化[10]。在我國城市建設中,要保持城市的歷史文脈特征,突出城市地方特色,保護生態環境,創造出更加宜人的生活環境。黑川紀章共生思想中的文化多樣性、共生共存、追求地方特色和文化的設計原則值得我們借鑒,這也就是“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
3 結語
就西安這個城市來看,目前其交通空間在逐步擠壓公共空間,導致諸多交通問題產生。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人被裝進建筑容器中,鄰里關系、交往空間都在逐漸消失。城市的過度失控使之成為壓迫人性的容器,開發商將低矮陳舊的鄰里空間建成了諸如萬達模式的建筑快餐,使城市的人性化和文化特性逐漸減弱。因此,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從人的根本利益出發,創造舒適宜人的居民生活環境。在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的同時也需要體現出城市的歷史連貫性,注重城市歷史文化特性的體現。城市給人們帶來的親切感大多來自人們對其所在城市的熟悉和過往記憶,一味地追求建設國際化都市將會使城市失去地域性特征。城市文化是維護城市發展的精神動力,不同的城市應根據不同的文化特性實現健康發展,有效地提升城市綜合實力,發揚人文精神,將城市的人性化建設和文化連貫性作為首要建設因素。
參考文獻:
[1] 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162.
[2] 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13-41.
[3] 威廉·H·懷特.小城市空間的社會生活[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25-52.
[4] 揚·蓋爾.人性化的城市[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3-29.
[5] 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57-59.
[6] 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122-140.
[7] 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47-50.
[8] 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62-77.
[9] 阿摩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與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9-36.
[10] 黑川紀章.新共生思想[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172-177.
作者簡介:胡雪嬌(1997—),女,河南鄭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設計史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