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亞文化與數字身份生產:快手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土味文化研究

2021-08-30 13:06:00
關鍵詞:亞文化文化

李 彪

(中國人民大學 新聞學院,北京 100872)

一、問題的提出

2017年被稱為“短視頻元年”,以短視頻為代表的“泛娛樂化社交”成為繼微信代表的“生活化社交”的又一個現象級應用,并逐步演化為以偏草根的快手與偏酷炫的抖音為代表的兩家頭部平臺。快手平臺用戶主要以三、四、五線城市的25—29歲的人群為主,最高學歷低于高中[1],走“農村包圍城市”的營銷路線。因此,快手聚集了大量新生代農民工,這類群體擁有屬于自我的獨特話語表達和符號體系。快手既是展現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權利的窗口,也承載了他們對自身身份與群體的認知、建構與想象,顯現了“自我賦權”和“創造需求”的效果,形成了或正在形成與主流文化有所差異的新生代農民工網絡文化,衍生出全新的網絡亞文化形態——土味文化,并與主文化“嫁接”而生成了“土味情話”文化。

新生代農民工脫離農業生產和向城市流動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從殺馬特現象到土味文化,這一群體主導的網絡亞文化內涵及機理發生了根本改變。因此,研究土味亞文化對理解當下中國社會階層流動和虛擬空間的社會資本均具有重要的管窺價值。本文通過對快手平臺上新生代農民工進行土味亞文化的生產機制與呈現方式,研究新生代農民工是如何通過拼貼與重構的風格對土味文化進行“賦魅”、如何借助“身體”建構“神話”的、如何強調自己和族群的身份來獲得文化權利、作為商業資本的短視頻平臺是如何對這種亞文化改造與收編的、除“抵抗”與“收編”之外是否存在亞文化與主文化相互感知與對話的可能性等問題。

二、快手土味文化的“混合性”:作為拼貼與同構的風格

伯明翰文化研究學派的蒂姆·奧沙利文將亞文化(subculture)定義為——正如前綴sub所示,亞文化的文化主體同身處社會與歷史大結構中的某些社會群體所遭受的特殊地位、曖昧狀態與具體矛盾相應[2]。一般認為,亞文化與“更廣泛的文化”相比,多處在邊緣和弱勢的位置。而筆者在觀察中發現,快手平臺上的土味文化和主文化與亞文化都存在價值“區隔”,其位置應該介乎于亞文化與主文化之間。土味文化包括情景搞笑劇、社會搖、喊麥、直播等視頻展示形態,使用較多的表達元素是金錢、搞笑、美女、暴力、性暗示、社會法則等。伯明翰學派對青少年的亞文化現象的研究表明,青少年越軌文化形式及其內在都是為了突顯與表現自我,因此“成功”是交織于情感背景下的土味文化的永恒命題,票子、房子、車子是新生代農民工“自我編碼”的評價體系,也是個人成功和都市化的表征物:一方面,他們利用快手平臺張揚自我個性,讓網民看到他們的存在價值;另一方面,劇本的預設化和視頻的可操作賦予了他們更多的想象空間。但綜合來看,這種文化形態是對主文化的一種低俗化解構、“拼貼”而成,是物品意義的重組和再語境化。如情景搞笑劇是快手常見的短視頻形式,一般是將段子改編成微劇本并由上傳者表演出來,通過幾句簡短的自白或對話來逗樂觀看者,這種形態集納了小品、相聲、方言、廣告等多種元素。情景劇在受訪者中很受歡迎,有很高的傳播率,情景劇配上循環播放很有“洗腦”的感覺,使得短視頻“越看越有趣”;“社會搖”是隨電子舞曲旋律搖動身體的舞蹈,集納了20世紀末的“蹦迪”、當下的夜店、演唱會等,個別“社會搖”出現“護士搖”“保安搖”等Cosplay的元素;喊麥是演唱者帶著伴奏,自己即興編詞,對著麥克風唱歌,融合KTV和農村農田干活時的吆喝等多元素。

新生代農民工多出生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歷改革開放中國社會的急劇轉型時代,但卻有共同的生活境遇——從小成長于農村,各種農村生活元素已成為消費文化時代共同的記憶載體。互聯網上經常會有“只有80后才知道的零食”“那些80后的童年游戲,你還記得幾樣?”等帖子流行,社會發展與轉型太快,這代人的集體經歷難免會給新生代農民工帶來某些文化創傷(Cultural Trauma)和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因此新生代農民工內心的價值觀及其外化行為還依然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甚至是80年代,社會轉型“撩起”的各種不同時代的價值觀念的碰撞被鮮活地“拼貼”在這一群體的集體思想意識之中,其具體體現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土味文化的幾種內容形式中都有各個時代的生活元素,因此土味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傳統與現代核心價值觀念、不同世代社會文化元素的拼貼及共存。

英國學者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認為亞文化并非從正面直接對主流文化進行挑戰,而是通過風格來表達其抵抗意義。約翰·克拉克(John Clarke)對風格做了進一步解釋,他認為風格由拼貼實現。拼貼是亞文化的主要表征,拼貼是對主文化的另類使用方式,它建構的獨特的消費儀式與風格將亞文化與主文化區分開來,并表達某種認同和被禁止的意義[3-4]。拼貼作為亞文化的重要風格,暴露了拼貼者內心的“隱秘”認同,傳達著拼貼者對一些重要話語形式的改寫、顛覆和延伸[5]。后伯明翰學派認為拼貼正是傳統與現實的雜燴,是多元文化的呈現。另外,約翰·克拉克認為亞文化風格的拼貼表達著反抗性意義,這種表達一般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反抗階級;二是對主文化自身的形式進行改造再生產出反抗性意義。新生代農民工雖然不一定會刻意“反叛”,但多少已經無意識地偏離了主流文化,這樣一種矛盾定位也正好體現了“拼貼”的風格。

拼貼與同構是亞文化風格的兩個共生概念。拼貼重在將一些看似不協調的元素予以疊加、整合,重組新的意義。拼貼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作為風格其本身具有秩序井然的一面——看似混亂的拼貼終會作為一個意義整體凝聚起來,即拼貼的目標或效果是“同構”,是將至少兩種多少有些疏遠的現實并置在一起,顯示如同馬賽克般的凌亂疊加[6]。筆者的觀察對象發布的短視頻中,半數以上都加上了背景樂,這些背景樂比較雜亂,最常見的是“我們不一樣”“全部都是你”等發源于快手的“神曲”,又有各種喊麥歌曲,雖然雜亂但整合有序。作為風格的同構,等同于心理學意義上的“一致性需求假設”[7]23,即人類天生有一種求取一致的需求,而在土味文化中,同構則強調的是短視頻拼貼后的一致性或對拼貼產生的群體心理共鳴。

與以往的亞文化一樣,土味文化的風格往往是混合的[8],這種混合物一方面基于新生代農民工的城鄉二元對立身份,另一方面則來源于娛樂工業提供的符號資源,因此土味文化天然地帶有混搭性。面對城鄉二元結構的現實,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表達是無力的,甚至其亞文化身份的污名化也是他們無法回避的境況,但土味文化這種表達方式多少是一種社會參與的心理代償。

三、快手土味文化的“神話性”:被規訓和被塑造的“身體展演”

近年來流行的整容手術與當下各類美圖、美顏APP的盛行,都迎合了年輕群體對現實生活中物理的身體較難改變,但可以通過虛擬的身體符號改造就可以簡單完成的心理需求,這無疑對新生代農民工來說是巨大的跨身份轉換誘惑。新生代農民工在快手平臺上會自覺地模仿各類時尚標桿與元素,形成亞文化風格的“身體符號崇拜”,這種共識身體標準以權力話語運作的形式,潛移默化地讓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形成理想的、完美的“鏡像自我”,通過打造“感覺中的完美身體”,依靠在農村生活語境下形成的對“美”的認知進行重新組裝身體符號,形成新的富有意指功能的“身體神話”。當神話化的身體展演進入快手這個具有社交指向的表演空間后,一場場自戀與凝視的表演秀也隨之上演,最終把原先有缺陷、不完美的“現實我”包裝成富有巨大符號的奇觀[9]。

在筆者進行的一些訪談中,某個訪談對象說起自己之所以選擇跳舞為主要內容,是因為自己小時候練過少林功夫,也想展現下自己的舞姿,爭取多漲粉,“萬一真火了呢!”。因此,新生代農民工發布這些內容時時刻想象著粉絲的在場與圍觀,表演著編造的身體神話,“覬覦”著粉絲的羨慕與贊賞。正如帕克的“社交的自戀展演”的概念所指出的,“無論何時何地,每個人都在或多或少意識著自己扮演一種角色,透過這些角色,我們認識我們自己”[10],這種經過精心編排的“生活展演”(Livelihood Performativity)改造了對自我的真實感知,制造了一個完全不同于現實生活的“神話”。與傳統語境下的“神話”不同,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延展了“神話”的外延,將其定義為一種固定形式的修辭,保留有民眾對傳統神話信以為真的特點,由此演化出人為操控性、虛構性、欺騙性和盲目性的特征,尤其被用來指代消費文化時代的泛大眾文化下各種虛假的視覺表征[11]。土味文化無疑將枯燥、辛苦乃至殘酷的民工生活在快手商業平臺與技術幻象的雙重包裝下“神話化”了。

無論是土味文化還是美圖美顏、網紅臉都代表著新生代農民工群體與父輩民工的不同,代表著在線上空間被忽視的年輕草根群體沖破城鄉二元社會身份的桎梏,希望在虛擬空間獲得經濟、文化地位的努力嘗試。當他們用自己的“身體”突入現實的網絡文化語境,試圖打破現有的文化權力關系而在社會結構的松動中獲益(主要是經濟利益)時,卻沒有意識到這種嘗試本身就是被“權力話語”所塑造和規定的,這也是亞文化的矛盾性之所在。

四、快手土味文化的“非抵抗性”:群體性身份再生產

在伯明翰學派的框架中,抵抗性是亞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亞文化應當是社會內生沖突在文化領域的表現和延伸,其關鍵目的在于建成一種亞文化群體內部的語言體系,并以此和主流文化、父權文化和更廣泛群體區隔開來。從根本上講,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代表的亞文化是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結果:這是一群既不是“城市青年”又很難回到農村成為“農村青年”,是“懸浮”的一代,他們生活在城鄉二元關系的夾縫中,既與外部的城市文化產生激烈的沖突,又苦于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他們與城市文化、主流文化的物理距離、社會距離加大了他們觀察、理解、參與城市生活的門檻;而工作制度、居住環境的時空區隔更進一步強化了這種門檻,作為城市生活的“他者”,他們并不具有對個體生活方式的“解釋權”,長期處于被建構和被觀察的狀態。這種群體沖突與身份認同之困集中反映到了這一群體對快手的使用上:在快手中,他們大量解構和想象著都市文化與話語體系,將其替換為一種片面、極端的形態;另外,他們也只能觀察到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提供片面的理解——快手視頻的碎片化、日常生活化、簡單化、獵奇化等特征又對這些片面理解進行了片面的整合與呈現。原本相對完整的城市生活、都市文化概念被新生代農民工群體解構為一個個“社會人”風格的獵奇視頻。在快手流行之前,“社會人”經常被視作是沒有工作、整日游手好閑、尋釁滋事的社會青年,抑或是與涉世未深的在校大學生形成對比,形容雖然讀書不多但熟悉社會生存法則的人。然而,在快手等短視頻應用流行之后,“社會人”成了一句網絡流行語,泛指對慣例和常理的打破,帶有強烈的混搭、惡搞和揶揄含義。而在新生代農民工的話語體系中,他們會建構出自己想象中的城市和成功人士生活,并在視頻中模仿這種風格,將其稱作“社會人”。比如某快手用戶經常創作情景劇短視頻,主要設定為“拜金前男友之翻身女總裁”,將城市生活中的成功與金錢、豪車、團隊掛鉤。而“社會人”的背后體現的是新生代農民工對都市文化和話語體系的解構。

通過觀察和總結我們發現,快手的主要用戶群體大致分為“小鎮青年”“新生代農民工”和“農村人口”三類。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比較特殊,他們發表的內容既有“小鎮青年”的炫富、喊麥和奇裝異服,也有農村的相關元素背景(尤其是過年回家期間),這一群體游走于“城市”與“農村”之間。身份的游移與懸浮加劇了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危機,他們試圖借助自身的身份在虛擬空間獲得更多的社會認同、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走紅”成為很多新生代農民工玩快手的共同夢想與追求,屬于典型的“身份政治”現象。所謂“身份政治”,是基于身份(尤其是戶籍制度)基礎而設定發展機會、行為路徑與社會保障的權益形態,通俗點說,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底層民眾通過強調自己和族群的身份,來獲得社會權利的行為。但新生代農民工群體這里的“社會權利”主要是以經濟收益作為訴求目的,既沒有向主流文化發起的文化排斥,更沒有社會地位的提升訴求。因此從這個意義上,土味文化遠沒有伯明翰文化學派所說的“抵抗性”。這一概念是伯明翰文化學派的核心概念,原初的亞文化理論主要圍繞青年面對面的互動,而互聯網則提供了一種超越時空的開展集體性青年文化實踐的新途徑,抵抗性在當代正走向消解,甚至其本身并不存在。在伯明翰學派的反對者們看來,雖然亞文化屬于一種對現實社會的反抗,但這種反抗是逃避式的。

由于農民工跨越了城鄉間的固定區位,他們的身份話語成為日常生活乃至官方話語都在宣講的符號,彰顯一種符號性的身份表達,這其中代表著一種有著獨特內涵的“身份政治”——與傳統強烈的土地依附形態比較而言,在新生代農民工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這種“兩棲性”生存和發展模式具有發展性與進步性;與穩定形態的城市居業發展相比照而言,城里的鄉下人與鄉里的城市工人這一雙重身份又體現出鮮明的過渡性與非均衡性[12]——一直以來,新生代農民工存在著身份認同的困惑,在主觀上,新生代農民工對其 “農民工” 的身份標簽不太接受和認可,因為這一身份標簽意味著他們客觀上沒有完全脫離 “農民” 身份歸屬,但同時又沒有能夠融入城市“市民”身份中去,并且在目前的社會結構狀態下,新生代農民工不可能真正實現從“農民工”這一雙重性、過渡性的身份政治中“脫困”與“解碼”[13],說到底仍舊是現代化進程中的權利現代化問題。

五、快手土味文化的“流動性”:校正與收編

流動性是鮑曼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從土味文化的發展趨勢來看,這是一種流動的、可自我調解的亞文化形態,具有一定的彈性和韌性。在伯明翰學派的亞文化理論中,亞文化對主流文化的抵抗是一個核心問題,其目前主要受到三方面的收編與規訓壓力:

一是主文化,主文化對土味文化是持一種比較“悲天憫人”的心態,既希望獲得其所謂的“低俗”展演帶來的感官快感,又對其可能對主流文化與觀看者的價值觀產生誤導的“第三人效果”而感到擔憂。如新浪微博平臺上,用戶名為“@土味挖掘機”賬號,搜集快手中簡單、獵奇的“土味”視頻進行轉載和搬運,將快手內容帶入主流文化的判斷框架內,帶動微博評論區的用戶對所展示的內容展開嘲諷與批判。

二是官方話語,亞文化的部分內容也進入了官方話語的視野,MC天佑被《焦點訪談》點名批評成導火索,快手針對一些原來火爆的低俗內容進行了屏蔽處理。官方話語的通報批評矯正了亞文化中某些消極的成分,如教唆吸毒犯罪、宣揚金錢至上、崇尚低俗審美等。官方的批評帶來的負面溢出效應是可能使得主文化語境對土味文化貼上了“LOW”“低俗”“不堪”的社會標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大新生代農民工與其他群體的社會距離,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會表現得更加孤立與反抗。

同樣不容忽視的還有來自快手的戰略轉型和對土味文化的商業化收編。迪克·赫伯迪格指出,多數情況亞文化風格會首先被商業媒體發現,起初伴有一種歇斯底里的反應(驚恐、好奇、贊賞或侮辱),隨后會將亞文化安置在常識的統治架構內,亞文化被描述成“瘋子”,卻同時也被描述為失業的、新潮的、不成熟的,商業媒體發起的收編最后呈現出兩種形式——商品化和主流意識形態的重新界定。城市的商業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是消費文化,消費文化的邏輯掌控著城市休閑和娛樂,而土味文化的發展原本是伴隨著在消費文化之外尋找休閑方式和生活體驗的。自2018年起,快手通過主打“每個人生活都值得被分享”等標語,展示自己為每個人提供網絡話語表達機會的形象,改變自己在社會話語場域中“低俗”的形象。在這一趨勢的影響下,喊麥、社會搖等風格化明顯的內容開始減少,某些觀察對象開始發布一些記錄自己生活原貌的短視頻和視頻博客(Vlog)。商業資本通過對亞文化符號的再次變現,進一步實現了對土味文化的收編。商業收編是一次多方勢力的商業共謀,商業資本在其中起到主導作用;廣告贊助商緊跟熱點,對亞文化的收編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消費者將土味文化搬運到社會話語場,進入主流意識形態視野,起到了文化外溢的助推作用。根據觀察,“土味”不再只屬于以農村和工地為主要背景、用語生活化、風格搞笑的快手短視頻,工地搬磚拉單杠、東北話講情話、展現自己想象中有錢人生活之類的短視頻也開始減少,“土味”的含義也更傾向于展現生活中比較真實和搞笑的一面,一些電商平臺上出現了與土味文化有關的商品(如T恤等)。這些現象表明,原來屬于亞文化的元素正在部分被轉化為商品和更加流行的文化變體。

需要說明的是,對土味亞文化現象的商業利用,并且在其營銷宣傳中將土味文化塑造為文化程度低、惡俗的形象,已經完全不同于土味文化本來的形象,他們“被轉化為毫無意義的新奇事物”,土味文化被界定為農村人對城市生活的模仿,他者性被減低到最低程度,亞文化中蘊含的另類生活方式也被規訓進日常生活的價值解釋中(如高壓—低俗、農村—城市的價值方程式),對亞文化風格的收編本質是一種蔑視,即對其亞文化身份認同的否定,土味文化從抵抗到收編、從疏離到吸納的轉化,預示土味亞文化未來終將式微或煙消云散。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土味文化的出現與發展、收編乃至消亡基本上與以下四個主要權力主體密切相關,如圖1所示。

圖1 主導亞文化生產、呈現與演變的四種權力主體關系

主流意識形態的規訓與懲罰會要求亞文化重回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解釋框架之內;商業資本覬覦亞文化主體與其消費群體的重合而收編整合到其資本邏輯之中;主流文化因害怕其對目前的文化結構產生沖擊而進行逆向抵制與努力消解其合法性;科學技術的更新迭代會為亞文化的生存提供庇護。四種權力主體構成了一個正方形的權力博弈結構,而在幾何學里,方形是最不穩固的圖形結構,四種力量此消彼長促使著亞文化的不斷演進,要么消亡、要么隱匿、要么徹底被收編,進一步體現了亞文化的流動性。

六、結 論

綜上,在互聯網技術浪潮的席卷之下,在信息平臺共享的行為之下,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在城鄉二元對立的身份迷茫中尋求所在群體的同一性身份的認同過程中,在賽博空間爭奪自我言說的話語權時……他們往往會通過建立一個“抵抗性新身份”——一個沖破主流文化鉗制的新生代農民工群體身份——構建超越個人主義的“亞文化共同體”,而這個“亞文化共同體”滿足了以往個體身份不被滿足的、被壓抑的、被忽視的欲望與夢想,在快手這個表達門檻相對較低的平臺上“發展了一種新的群體身份感來取代個性形成之前的部族身份感,這種群體身份感以確實歸屬于這個群體的認識為基礎”[7]56-63。

土味文化從本質上講是一場多元化時代的“身份政治”集體行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們的生活態度和主體價值,側面反映出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意識與自我認同,是新生代農民工在新的技術語境下尋找自我身份的結果,在失落中重新構建和強化自己的身份。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認為自我身份已經成為自反性的、有組織的謀求[14],自反性意味著對自我行動的反省,是現代青年群體均具有的主要特征,土味文化使新生代農民工群體通過邊緣與主流進行對話,進行自我身份建構、認同與再生產。在自反性后現代化階段,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自主性、個性化大大增強,城鄉二元結構對立、新技術的碎片化使用等均使得這一群體自我主體身份的碎片化、認同的缺失均導致他們樂于追求新身份,對于新媒介技術天生的親近性成為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個體權利意識覺醒的推力——他們利用快手等新媒介平臺進行自我賦權,通過生產與主流不一致的邊緣文化,故意營造亞文化群體與主流文化的疏離之姿,在面對誤解乃至妖魔化的曲解時,使得他們更善于在具體的文化場域中重新定位、找尋自我、建構自身的身份定位,進行著新的數字身份的生產,并形成一種強烈的自我認同情感。

因此,分析新生代農民工的亞文化群體身份須置入社會結構變遷中進行反思,文化身份的認同或承認的訴求是否能改善政治經濟層面的權力結構(如非正義的社會資源再分配)問題,土味文化雖然表征上是“亞文化”形態,但本質上是為爭取多樣化、差異化的文化權力而斗爭,是在不利處境下身份群體的一種“自我保護”。阿克塞爾·霍耐特(Axel Honneth)認為訴諸身份認同的斗爭能夠在社會生活內部產生一種道德壓力,個體會因為身份承認的訴求而超越社會制度和利益動機而產生社會抗爭[15]。因此,身份歷來都是一個“政治的”問題,因為身份本質上是與權力的問題綁定在一起的,而權力是生產出自我的一種社會控制形式,新生代農民工亞文化群體身份是一個充滿對立的、矛盾的與不確定的時空協商中的構建過程。

猜你喜歡
亞文化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抽象話:網絡語言新興亞文化探尋
名作欣賞(2021年24期)2021-08-30 07:02:28
誰遠誰近?
玩具變“潮” 已成為一種亞文化?
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 02:52:48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亞文化
小區域內亞文化區劃分路徑研究——以重慶市區域內亞文化分區研究為例
“腐敗亞文化”何以揮之難去
公民與法治(2016年8期)2016-05-17 04:11: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国产人人射|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色综合手机在线| 国产爽妇精品|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日本成人一区| 天堂亚洲网|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a天堂视频在线|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在线毛片|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区| 二级毛片免费观看全程|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不卡视频国产|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亚洲一本大道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自拍| 国产一级裸网站| av在线5g无码天天|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久久黄色一级片|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精品视频91|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爱做久久久久久| 欧美一道本| 黄色片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va| 日韩av资源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综合18p| 亚洲国产系列| 国产精品30p| 欧美第二区|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欧美|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四虎AV麻豆|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