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武
闌尾炎是臨床外科中一種比較常見的急腹癥,大多需要通過手術進行治療。然而,如果能夠對病癥進行有效的治療與控制,也有部分患者可以不進行手術。目前,非手術療法主要適用于部分急性單純性闌尾炎(闌尾已經形成膿腫,藥物難以奏效,最好手術治療。妊娠期使用滅滴靈等藥物有誘發胎兒畸形的風險,老年人闌尾容易穿孔,因此這幾類情況最好不要保守治療)。治療除合理使用抗菌藥物,還包括臥床休息、控制飲食、適當補液和對癥處理等。此外,中西醫結合治療也常常有較好的療效。
患者發病的第1~3天,可用滅滴靈(1克)、丁胺卡那霉素(0.4克)以及氨芐青霉素(6克)進行靜脈滴注。在治療的第4、5天,可靜脈滴注滅滴靈(1克)、氨芐青霉素(6克)的混合液,劑量為 600~700毫升。治療的第6、7天,靜脈滴注僅使用氨芐青霉素(6克)即可。
與此同時,需要通過分期治療的方式服用中藥湯劑進行干預。
第一期:敗醬草40克,紅藤、生薏苡仁各30克,蒲公英15克,生大黃12克,延胡索10克,川芎、野菊花、桃仁各9克。需要注意的是,煎煮本方時,大黃一定要后下短煎,大黃味苦性寒,攻下瀉火,清熱解毒,為方劑中主藥之一。在治療中觀察到,當患者服藥后出現輕度瀉下時,其腹痛腹脹等癥隨之會明顯減輕。而大黃內含的蒽醌為產生瀉下作用的主要成分,久煎則易被破壞而失去瀉下作用,故掌握大黃煎煮時間對療效影響很大,一般以后下煎3~5分鐘為宜。
第二期:敗醬草40克,紅藤、生薏苡仁各30克,麥芽、蒲公英、炒谷芽各15克,焦山楂、赤芍、冬瓜仁各10克,川芎、野菊花、桃仁各9克,生甘草、丹皮各6克。
第三期:敗醬草40克,紅藤、生薏苡仁各30克,麥芽、太子參、炒谷芽各15克,冬瓜仁、焦山楂、枇杷葉、丹參各10克,桃仁、生甘草、炒枳殼各6克。
上方煎煮后,每日1劑,早晚2次服用。本方劑中多為苦寒藥,且煎汁量大,服用時待藥剛涼后服下,則苦感、惡心等不適會有所減輕。
闌尾炎屬于祖國醫學“腸癰”范疇。中醫認為,“腸癰”是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濕熱內蘊,或飲食后劇烈奔走,腸道運化失司而腸道氣滯血淤,蘊濕生熱,淤滯化熱,熱積不散,熱盛內腐,敗血濁氣壅遏,醞而成膿。在其病程的演變過程中,始終存在正邪相爭,決定著熱毒的局限與擴散,吸收與蔓延。故氣滯血淤是“腸癰”的病理基礎,淤滯化熱是其主要的病理環節,熱邪輕重與正氣盛衰是病理變化的關鍵。因此,中醫常使用通里排膿、活血化淤等類型的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并通過分期治療的方式使得療效得到進一步提升,在緩解表象的同時提高患者的身體素質。如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闌尾炎的復發率降低。而西醫則在抗炎方面具有更強的作用,與中醫聯合使用,各自發揮所長,治標更兼顧治本。
采用中西藥結合治療急性闌尾炎必須注意以下幾點:①在正規醫院經外科醫師評估可以保守治療,才能采用上述方法,切不可自行決定或在小診所用藥,同時還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由于闌尾特殊的解剖生理特點,致使炎癥發展很快。因此,在用藥1~2天內應密切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變化,一旦保守治療無效,則應及時改為手術治療。②不要過分拘泥于臨床的分期分型。雖然急性闌尾炎中醫辯證可分為三期,西醫依病理改變分為三型,但均是同一疾病的不同發展階段。臨床治療時在中藥的組方上亦不要過分拘泥于分期分型,如在淤滯期重用活血行氣藥的同時,亦可加大清熱解毒藥的使用。在基礎方上依臨床癥狀、體征靈活加減,以求達到最佳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