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
踝關節扭傷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崴腳”,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崴腳的經歷,程度輕的可能就置之不理,稍微重點的可能選擇冷敷或熱敷一下,再或者擦點跌打損傷的藥酒、貼個藥膏,很少會去醫院。但你知道嗎?踝關節扭傷處理不當可能引發踝部長期慢性疼痛、關節不穩等問題。
那么,踝關節扭傷該如何正確處理呢?
踝關節之所以會發生扭傷,是因為在行走或者運動過程中,踝關節活動超過了正常活動度(過度內翻或外翻),造成關節周圍軟組織,例如韌帶、肌腱、關節囊等發生損傷。根據損傷部位不同,踝部扭傷可分為:外側踝關節扭傷,是指踝關節旋后時對外側韌帶造成的損傷,包括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內側踝關節扭傷,指在踝關節過度外翻或旋前時對內側的三角韌帶復合體造成損傷;高位踝關節扭傷,主要是下脛腓聯合韌帶結構受到損傷。
根據損傷程度不同,又可將其分為:Ⅰ度踝關節扭傷,韌帶受到牽拉傷,但沒有撕裂,踝關節相對穩定;Ⅱ度踝關節扭傷,韌帶部分撕裂,有不同程度的踝關節不穩定;Ⅲ度踝關節扭傷,一根或多根韌帶完全撕裂,可能造成周圍骨性結構的骨折和踝關節不穩定。
大部分踝關節扭傷都是突然發生的,因此首先要對扭傷的位置和程度進行檢查,根據癥狀做出初步判斷:疼痛是所有關節扭傷的共同癥狀;如果出現腫脹說明關節扭傷較嚴重,可能屬于中、重度;皮下淤斑常見于重度踝關節扭傷;如果踝關節不穩定,可出現搖擺感,由于腳踝無力而無法行走。
對于踝關節無不穩或輕度不穩的患者(Ⅰ度和Ⅱ度踝關節扭傷),采用保守治療,包括急性期的休息、冷敷、加壓包扎、抬高患肢等及隨后的康復鍛煉。可使用拐杖等輔助裝置或者應用支具固定,對于外翻扭傷情況要采用內翻位固定方法,內翻扭傷則應采用外翻位固定,時間在20天左右。冷敷要在24小時之內進行,每次15~20分鐘,早晚各1次。踝部扭傷后會發生腫脹,為了促進下肢血液循環要適當抬高踝部,可以采用墊枕頭的方法。
自行急性處理后要及時到附近醫院就診,判斷有沒有骨折,明確軟組織損傷情況。如果踝關節存在明顯不穩或重要韌帶斷裂,或者自己對踝關節功能要求較高者,建議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包括關節鏡修復、切開修復或重建損傷的韌帶。
多數情況下,踝關節扭傷經適當的治療可以治愈,其后的康復治療也非常重要。損傷后一周內主要以休息、保護踝關節、減輕腫脹為主,此后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康復鍛煉,以免出現問題造成二次扭傷。在剛開始鍛煉時,考慮到患者自身安全,可以佩戴合適的護具,加強對自身的保護。對于Ⅰ度扭傷患者,在最初疼痛和腫脹減輕,能夠完成簡單運動時,就應開始康復鍛煉。可以用彈力繃帶纏繞在足部,另一端固定在桌子腿上,足部對抗彈力完成內翻、外翻、背屈、跖屈等動作。對于Ⅱ度和Ⅲ度的扭傷患者,在急性疼痛和腫脹消退后,開始康復治療。鍛煉內容包括力量鍛煉、感覺訓練、步態訓練等,建議在康復師指導下循序漸進,不可貿然恢復高強度運動。
有過腳踝受傷病史者常存在韌帶松弛;平時缺乏鍛煉,腳踝力量弱、柔韌性較差者;天生關節比較松弛者等都是踝關節扭傷的高風險人群。這類人要做到以下幾點以預防踝關節扭傷:運動前熱身;在不平整的地面行走或跑步時應格外小心;既往腳踝扭傷患者和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不足者,使用護踝等進行保護;選擇適合的運動鞋,穿高跟鞋時不做劇烈運動;保持良好的肌肉力量及柔韌性;進行穩定性訓練,如平衡訓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