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渝南
每個人的一生,幾乎不可避免地都要發生心律失常。輕度心律失常可無癥狀,或癥狀輕微,對人體不產生危害;但少數嚴重心律失常因發生突然,救治成功率低,是導致心臟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須引起重視。
心臟在機械收縮之前,會先發生電激動而產生微小電流,這一電流可以經人體組織傳到體表。若用心電圖機連續記錄全部心臟的電活動,就是我們常做的心電圖檢查。
健康人心臟的電活動是從竇房結開始的,竇房結產生電并引發節律整齊的跳動(60~100次/分),然后依次通過心房、房室結傳至心室,使整個心臟有規律地收縮與舒張,保證心臟泵血功能,這種心跳頻率稱為竇性心律,通俗地說就是正常的心跳頻率。但是,當“心電”起源部位以及電傳導系統發生異常時,就會擾亂心臟電活動,破壞心跳的正常節律,這被稱為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分為心動過緩和心動過速兩大類。正常人心跳次數是60~100次/分,小于60就稱為心動過緩;超過100次,稱為心動過速。
心動過緩有幾種類型,最常見的是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動過緩可分為病理性及生理性兩種。經過長期體育鍛煉或重體力勞動者,雖然每分鐘心率只有50~60次,但精力充沛,無任何不適,則不屬于病態,無需治療。如果患者自覺心悸、氣短、頭暈和乏力,嚴重時伴有呼吸不暢、腦悶,更重時可因心排出量不足而突然昏倒,多為病理性的,需要積極治療。
心動過速也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生理性心動過速可由體位改變、體力活動、食物消化、情緒焦慮、妊娠、興奮、恐懼、激動、飲酒、吸煙、飲茶等引發,消除這些因素心律就會恢復正常。病理性心動過速主要包括室上性心動過速和室性心動過速兩類,發作時患者有心慌、氣短等癥狀,嚴重者可導致暈厥,所以要及早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對于病理性心動過緩,藥物一般只用于搶救性治療,需要在醫院內由醫務人員完成,口服藥基本無效。迄今為止,人工心臟起搏器是治療心動過緩的唯一有效治療方法。心臟起搏器是一種植入人體內的微型電子裝置,能規律地發出電流引起心肌收縮,恢復正常心跳。目前中國的起搏器發展已經與世界同步,植入過程僅需1個小時左右,是局部麻醉的微創小手術,術后不久患者就能下地活動。
對于病理性心律過速,藥物治療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因此,臨床多采用非藥物治療方法,包括機械方法興奮迷走神經、心臟起搏器、電復律、電除顫、電消融、射頻消融和冷凍或激光消融以及手術治療。其中,比較理想的方法是經導管射頻消融術,它主要通過高頻電流破壞心肌中形成心動過速的折返環路,使心動過速環形運動不能運行,或者破壞心肌中產生快速電激動引發心律失常的“病灶”,從而達到根治目的。手術大多1小時左右可完成,不會影響周圍正常心肌組織,患者術中無明顯不適,術后2~3天即可出院。
另外,對于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要掌握幾個救急小方法。心慌發作時,患者要先坐下,數數自己的脈搏,如果心率超過100次/分鐘,可用手指在頸動脈搏動最明顯處(頸動脈竇)向后按壓(每次不超過5秒鐘);如無效,隔幾秒鐘,再按壓(但不宜在左、右頸動脈雙側同時按壓);或閉眼,用中指從眼眶上緣滑向眼球,適度壓迫眼球,每次10~20秒,以刺激迷走神經。如果不能緩解,要盡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