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雨萱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企業迅速成為企業發展的潮流。與之相比,農業企業在“互聯網+”模式下發展較慢,經營模式較為傳統,較難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基于此,為了促進農業企業在“互聯網+”背景下健康持續發展,本文將從“互聯網+”模式下農業企業運營管理角度出發,闡述現階段農業企業經營管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對其提出相關應對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企業運營管理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與普及,“互聯網+”的時代已經到來。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行業在自身的發展模式中融入“互聯網+”模式,為傳統行業的發展與進步注入新的動力。但在我國的農業領域中因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率較低,使得我國農業企業應用“互聯網+”模式的程度較低,制約了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不利于企業的持續發展。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業企業需要積極創新自身的管理制度、經營理念,加強農業倉儲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
一、“互聯網+”背景下農業企業經營現狀
(一)經營觀念落后,缺乏完善的倉儲和運輸政策法規
農業企業在自身的經營模式中融入“互聯網+”模式,需要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對自身物流和倉儲環節的管理制度進行創新。因此,農業企業的領導者需要從思想層面上認識到企業發展的趨勢,積極努力地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融入到農業互聯網新生態的建設當中。農業企業要想更好地將“互聯網+”模式運用到自身的企業經營模式中,必須對“互聯網+”的本質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握住“互聯網+”給農業企業帶來的商機。而我國大部分農業企業的領導者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重點,在企業運營的過程中仍依靠傳統的運輸方式。雖然為了促進農業企業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改善自身物流與倉儲的環節,我國相關部門已出臺了許多相關的政策,但是在具體法律法規的施行上卻仍存在許多問題,沒能建立起嚴格的政策管理體系。此外,在農產品的市場競爭中還存在著惡意價格競爭,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阻礙了農業企業的正常發展。究其原因是因為農業企業間沒有運用“互聯網+”技術達到信息互通,造成了農業資源的大量損失。
(二)農業企業面臨著復雜多變的環境
與其他行業不同的是,農業的生產與發展較大程度上需依靠氣候環境的好壞。所以對于農業企業來說,首先,其經營與發展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適應氣候環境的變化。農業企業只有適應了多變的氣候環境,才能夠在農產品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避免被環境淘汰。其次,隨著時代的發展,市場變化速度也越來越快,讓以往建立的固定關系變得不再穩固,為此農業企業需要改變自身的經營模式以適應多變的市場。根據調查,導致農業企業破產除少數企業是經營不善外,絕大部分是因為企業的管理層無法適應環境改變的速度,應對不了復雜多變的環境。所以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除了發展基本的農業業務,還需要在管理中加入產業運行環境,借鑒國外的優秀經驗。最后,企業的模式與技術創新同樣重要,在農業企業運行模式中融入“互聯網+”模式,能夠提升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從而提升農產品的抗風險能力,讓農業企業能夠在這個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健康持續發展。
二、“互聯網+”背景下農業企業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流通成本限制了農業企業的發展
農業企業依靠“互聯網+”模式進行發展需要依靠物流行業的支持,但是由于我國物流行業的運輸成本較高,導致了農業企業在農產品運輸的過程中需要承擔高額的物流費用。此外,由于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極易損壞,并且保質期也相對較短,而消費者對農產品的新鮮度要求又極高,這些因素都嚴重阻礙了農業企業的發展。為了保證農產品的新鮮度和完好度,農業企業必須提升農產品包裝、運輸、銷售的標準。但是目前我國缺乏標準化的農產品品質制度,沒有構建起完善的現代化物流體系,導致在運輸過程中極易造成農產品損壞。在農產品的運輸環節,由于我國多式聯運發展還不夠完善,加上使用多式聯運還會增加運輸成本,使得農業企業為了降低成本,通常使用單一的物流運輸方式。
(二)農業企業營銷與管理制度落后
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業企業的營銷與管理制度較為落后,企業領導者沒能跟緊時代發展的步伐,沒有依據“互聯網+”模式創新企業的營銷與管理制度,造成了農業企業的工作效率低下,農業資源大量的浪費。在農業企業的發展目標制定上,由于企業管理層缺乏一致的愿景,使得其經營的目標沒能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企業員工對企業未來的目標認識不清晰,導致在團隊的協作配合上出現了許多問題,阻礙了農業企業經營效率的提升。在農業企業的管理策略上,組織結構與模型依舊十分單一,全憑管理者自身的經驗對企業進行管理,沒能依靠“互聯網+”模式構建起科學合理的管理體系與制度,從而導致了農業企業無法應對愈加復雜的市場環境。農業企業缺乏對自身發展戰略的清晰規劃,管理和組織僅僅停留在表面,并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創新自身的管理體系。農業企業在營銷模式上,沒能結合“互聯網+”模式,依舊沿用傳統的營銷手段,致使其營銷效率極低,限制了農業企業在當下互聯網時代的發展。
三、“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業企業管理的對策
(一)加強農業倉儲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模式也得到了普及。但在偏遠及發展程度較低的農村地區,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率相對較低,因而其物流基礎設施還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為了加快“互聯網+”模式的推進,政府應加快交通運輸網絡以及農業倉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并提升相應的硬件設施水平,從而吸引投資者加入基于“互聯網+”模式下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
在建設物流基礎設施軟件的過程中,需要通過“互聯網+”構建起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統,從而提升農業倉儲物流的工作效率,加快農產品生產標準化體系的建設。在建設物流基礎設施的過程中,所建立的倉庫需要應用自動化立體技術,并建立交通運輸自動化系統。在建設中投入大量的物流先進技術,從而有效減少后期人力資源的使用,降低農業企業的運行成本,提升農產品的存儲效率。
(二)創新農業企業營銷與管理制度
農業企業的經營管理制度雖然有著其他企業所沒有的特點,但是其實質上還是一種組織形式,需要有效的配置農業資源,并進行農產品的生產。而我國大部分農業企業在制定企業制度框架時忽視了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從而導致了農業企業從制度上講其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不足,無法將農業資源進行有效配置,所以農業企業必須在自己原有的模式中融入“互聯網+”模式,進而創新自身的管理模式。通過“權責明確、產權明晰、科學管理、政企分開”的制度,提升農業企業管理的效率,從而提升企業管理者的生產積極性,幫助農業企業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并緩解農業企業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四、結? 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企業傳統的運營管理制度已經無法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企業管理層必須提高對“互聯網+”模式的重視度,摒棄陳舊的經營理念。借鑒其他行業“互聯網+”模式的經驗,創新自身的管理模式,并通過互聯網技術牢牢掌握最新信息,從而應對復雜多變的氣候環境與市場環境。只有這樣,農業企業才能更好地利用“互聯網+”模式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易偉杰,張奕萌.淺析“互聯網+”背景下網絡經濟對現代企業的影響[J]. 經營管理者, 2015(24):293.
[2]吳強.“互聯網+”背景下農業企業面臨的困境與對策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013(010):37-38.
[3]王宏智,隋大偉.“互聯網+”下農產品供應鏈運營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 2019, 000(010):36-38.
[4]吳宇軒.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流通新模式構建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7.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經管學院2020級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互聯網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