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過去的一年里,我們不斷經歷著關于“過勞”的靈魂拷問,從“996”到“打工人”,從“職場摸魚”到“加班費”再到互聯網企業的“大小周”。
《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9~2020)》發布的數據中,有關中國人休閑的占比時間引發熱議。除去工作和睡覺時間,2020年中國人每天平均休閑時間僅為2.42小時,比2018年少了25分鐘。專家表示,超長時間工作影響健康,工作效率也提高不了。
“內卷化”時代加速到來,我們該如何破局?請就此寫一篇作文,可講述你自己或身邊的故事,抒發你的真情實感,也可闡明你的思想觀點。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通過對材料的分析,我們可知文題要求寫一篇有關工作與休息的作文。究竟運用哪一種觀點作為自己的論點呢?考生不妨以“工作是為了更好地休息”為主旨,首先例舉現實生活中的“過勞死”現象提出主旨,并運用有關名人名言或著名作家對待工作與休息的態度,(可以從反面舉例)加強對觀點的闡述,讓人們懂得勞逸結合的重要性。然后結合我們的生活實際,運用那些工作是為了更好地休息的事例,從正面進行論證,從而突出自己的觀點!不同的主題,寫作思路是不相同的。無論考生采用哪一種文體,都要注重情感的真摯、邏輯的嚴密,而且要關注時事,有時代色彩。這樣一來,作文才能打動讀者。
原作雛形
休息的前提是工作
(重心是“工作”)
過去的一年里,我們不斷經歷著關于“過勞”的靈魂拷問,從“996”到“打工人”,從“職場摸魚”到“加班費”再到互聯網企業的“大小周”。就在近日,“某廠23歲員工加班后猝死”“某平臺43歲外賣員送餐時猝死”兩則消息刷屏社交媒體。這些消息使人們對生命有了另一個角度的思索:人不是機器,血肉之軀需要休息。但是,在快節奏的今天,休息難道不就意味著后退?錯了!在高效的工作后休息,是另一種進步。(由過勞死入手引出話題,“血肉之軀需要休息”“在高效的工作后休息,是另一種進步”,而本段的重點卻是“休息”,與標題不符。)
列寧說過:“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著名文學家巴爾扎克給自己制訂了這樣一個作息時間表:半夜12點起床,每天工作16小時。過度的緊張勞動使巴爾扎克積勞成疾,他在創作高峰期,不幸患心臟病去世。可憐的巴爾扎克如果注重休息的話,一定還可以為世人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作品!
“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工作”,這句我們一直引以為豪的話,在西方人那里卻變成了截然不同的版本——工作是為了更好地休息!在西方人的眼中,他們工作是為了更好地休息,因此他們講究工作效率,利用最短的時間把工作做好,利用更多的時間盡情地去享受生活,他們是快樂的!
休息是生命的必要補充。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一生當中都是在不停地工作學習,一刻都不休息,他的壽命會有多長?我們是活生生的人,有著完善的神經系統和各種身體器官,當我們勞累的時候不妨小休片刻,這樣可以調節一下我們的大腦神經,減輕我們身體器官的負荷,從而更有精力地去工作、學習。(這兩段的重心在休息上,與上面的論述重心相矛盾。對工作與休息關系的挖掘也不深入,議論浮于表面,缺乏有理有力的議論。)
我們都不是苦行僧,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讓我們活得更輕松!作為高中生的我深有感觸。星期六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幸福的一天,在一個星期的忙碌之后享受難得的悠閑。可是漫長的暑假就十分令人矛盾。剛放假的第一個月,到處都充滿誘惑。到了第二個月,大家都聚在網上,一口一個無聊,只想再回教室里與大伙一起奮斗,一起拼搏。(結合自己的感受,談“只想再回教室里與大伙一起奮斗,一起拼搏”,又把議論的重點放在了“工作”上。)
所以,我們工作了很久之后應該果斷地離開工作的地方,因為我們該休息了。(因果句欠妥。)但是,如果我們想好好地感受忙里偷閑的樂趣,前提就是要拼命工作,高效工作,學會如何把握工作與休息這對既矛盾又統一的“冤家”。(本段照應了標題,但是從行文來看,結尾說“學會如何把握工作與休息這對既矛盾又統一的“冤家”,到底怎樣才能把握好工作與休息,讀者看完仍然一頭霧水——作文的觀點沒有清楚地表現出來,更談不上主旨的升華。)
●升格指要
這篇作文存在比較明顯的瑕疵,一是羅列過多,分析議論不夠,重表而輕里,使論述浮于表面,不夠深刻;二是單刀直入,缺乏比較,未能通過對比而將自己的觀點凸顯出來。
本文的升格需要重點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對所舉事實論據加以分析和闡述,使這篇作文不僅僅限于感性層次上的論據羅列,而能上升到理性層次上的深度分析;二是在論述過程中注意將工作與休息的關系進行辯證分析,在比較中揭示中心論點,讓人信服。
升格佳作
工作是為了更好地休息
一考生
過去的一年里,我們不斷經歷著關于“過勞”的靈魂拷問,從“996”到“打工人”,從“職場摸魚”到“加班費”再到互聯網企業的“大小周”。就在近日,“某廠23歲員工加班后猝死”“某平臺43歲外賣員送餐時猝死”兩則消息刷屏社交媒體。這些消息使人們對生命有了另一個角度的思索:人不是機器,有油就行。血肉之軀需要休息!
休息是生命的必要補充。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一生當中都是在不停地工作學習,一刻都不休息,他的壽命會有多長?我們是活生生的人,有著完善的神經系統和各種身體器官,當我們勞累的時候不妨小休片刻,這樣可以調節一下我們的大腦神經,減輕我們身體器官的負荷,從而更有精力地去工作、學習。
列寧說過:“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過勞對個人的身體健康帶來損害,長期處于高負荷的工作狀態,未能讓身體得到有效的休息,就像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般會出現各種癥狀,除了總量越來越大的亞健康患者群體,還有數量越來越多的猝死案例。著名文學家巴爾扎克給自己制訂了這樣一個作息時間表:半夜12點起床,每天工作16小時。過度的緊張勞動使巴爾扎克積勞成疾,他在創作高峰期,不幸患心臟病去世。可憐的巴爾扎克如果注重休息的話,一定還可以為世人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作品!
即便如此,相比于2020年,中國人每天平均休閑時間比2018年少了25分鐘,足以說明實際情況極不樂觀。人們害怕被取代、被落下,成為“失敗者”。可以說,“過勞”顯示出一代人成長的無奈。它因競爭而生,裹挾著拼搏和艱辛,也存在著嚴重的“內卷”。一次次刺痛人心的“過勞死”事件,提醒我們不僅要讓勞有所得、勞有所獲,也應改變思維方式,改變工作方式和工作目的——工作是為了更好地休息。
在國外,嚴謹的德國人很少加班,他們總是把工作計劃安排得井然有序,落實到小時。簡單來說,這其實是一種最基本的時間管理能力,既是個體也是群體素質體現。加班有其合理性,在明確的標準下,如何看待和管理時間,需要個體的努力與實踐。一個成功的人士,首先是一個優秀的時間管理大師。我們必須懂得如何管理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內不斷提高效率,像“擠海綿里的水”那樣,騰出更多的時間去休息,在一張一弛中掌握方法。
工作是為了更好地休息,要達到這樣一個目標,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對此有足夠的信心!
●升格點評
升格文首先對原文標題進行了修正——“工作是為了更好地休息”。該句的重心已由“工作”轉移到“休息”上來,不僅突出和強調了休息的重要性,而且在思維方式和生活理念上,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升格文在論證自己觀點時,不僅做到了有理有據、條理清晰,而且在立意上有了創新,這就彌補了原文在發展等級上的嚴重不足,為作文向一類文邁進創造了條件。
【崔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