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文化類文本組合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中華民族自古以文化為族群認同的紐帶,而不是以種族、血緣或地域為認同紐帶。這一本質特征遠在統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以文化為族群認同標志的文化基因,對于中國歷史的發展傳承具有決定性的建構作用。文化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也是可以通過學習而接受的,以文化作為維系族群的紐帶,既為大一統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使“統一”成為華夏族群的本能驅動——自有周一代,“統一”就是中華世界唯一的理想形態,也是最終形態。
除了以文化為族群紐帶,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形成甚早、延續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證了中華文明的“向心”與延續,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話語之上的對“溫柔敦厚”的追求。“溫柔敦厚”,語出《禮記》,其指的決不僅是人的性格或態度,還是個人對于大道的追求,對民眾、家國、集體的深厚感情和悲憫,或者可稱為“集體性考量”“整體性思維”,等等。在四海升平時,“溫柔敦厚”使一個人與鄰為善、樂于助人;在天災人禍時,“溫柔敦厚”使一個人為了他人、家國可以慨然赴死。“溫柔敦厚”的文化基因依然可追溯到中華文明的源頭時期——先秦時期的文獻典籍中。華夏傳統中一些鮮明的文化特質,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甚至詩歌的聲韻對偶、楷書的端正莊嚴等藝術傾向,無不生發于“溫柔敦厚”。
是什么塑造了華夏歷史的這種文化基因?我以為,文化的問題,最終還是要從文化中找尋答案。
文化是可以被引導和塑造的。中國從漢代起尊崇儒家學說,唐宋時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設立并發展了以儒家經典為考試內容的科舉制度。科舉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傾向與普通大眾的人生之間形成了無法脫鉤的緊密聯結,從科舉制開始,儒家文化開始突破社會的上層,滲透至社會的每個階層。文化具有可引導性、可塑造性,那么,如何講述歷史、講述歷史的源頭就是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帝王的封禪巡守,以及幾乎持續整個封建王朝時期的尊孔祭孔,其實都是維系族群歷史記憶、保持文化基因傳承的外在形式。西方人“言必稱希臘”,不斷地講述希臘文明如何恢宏,也正是歐洲人塑造近代歐洲文明“合法性”的歷史敘事。而回顧自身,輝煌多樣的文明形式,自源頭時期就具有的海納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態,“溫柔敦厚”的價值追求,是我們的文化在伊始時期就賜予我們的寶貴財富。換句話說,中國歷史的文化基因從根上來說是健康的,有活力的。但是,歷史告訴我們,如不用心維護和引導,基因也可能發生變異。放之于當下,如何講述歷史,如何追溯歷史記憶,正是維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續的關鍵所在。
(摘編自王學典《江山勝跡,我輩登臨——談中國歷史傳承中的文化基因》)
材料二:湯恩比說:“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產生于金石并用時代,歷經夏、商、西周的連續發展,到春秋時期進入生產力發展史上的鐵器時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邁錫尼文明都沒有走出青銅時代就消亡了。中國古文明在青銅時代沒有為外部力量或內部因素所中斷。
中華文明在經過春秋、戰國之后,繼續向比周朝更發達的秦漢時代挺進。過了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紀,中原地區也發生了民族遷移,還出現過若干少數民族的政權。但這些都屬于常見的朝代更迭,沒有產生本質變化。中華文明繼續前行。
公元589年,隋統一中國。中華文明的傳統又在隋唐時期得到進一步鞏固與豐富。以后雖有元和清兩代少數民族成為全國最高統治者,但這些皇朝都在中華文明體系下行政理事。中華文明一直沒有中斷。
從世界歷史上看,兩河流域與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蠻、走進文明的地區。這里的居民創造了人類早期的輝煌,發明了文字,積累了豐富的文獻,辦教育,興文化,但就是沒有產生史學。古代的印度雖然擁有燦爛的詩篇,也有遠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沒有史學。在古代,只有古希臘和中國不但創造了歷史,而且創造了與歷史有密切關系的史學。但古希臘的史學主要是當代史,古希臘人沒有形成數代史家連續按時敘史的傳統。
古代中國是史學大國,也是史學強國。政治文明的連續性決定了中國歷史的連續性,而中國歷史的連續性又為中國史學的連續性提供了豐厚的內容。從甲骨卜辭到金器銘刻,從《尚書》《春秋》到由歷代史家編撰的文化長城——《二十四史》,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更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最好見證。
中國歷史資源之豐富,史事記載之連續,讓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感到驚訝。他在《歷史哲學》中曾這樣寫道:“中國人具有最準確的國史……中國凡是有所措施,都預備給歷史上登載個仔細明白。”“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漢字是中華文明傳承的載體,也是中華文明所產生的標志性成果。漢字的整個發展過程清晰連貫,沒有發生過斷裂。圣哲的經典通過漢字滋養一代代中華兒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華文明延綿發展,始終充滿活力。
(摘編自楊共樂《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于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基于大一統國家形成的需求,中華民族在秦朝之前便由以種族、血緣或地域為種族認同紐帶轉為以文化為種族認同紐帶。
B.作為中華民族延續至今的文化基因,“溫柔敦厚”生發出了中華傳統的文化特質,而且還對藝術傾向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C.中國歷史的文化基因從根上是健康而有活力的,這是因為“溫柔敦厚”的價值追求為中華文明的向心與延續提供了保證。
D.中華文明歷史悠久,一脈相承,綿延至今,從世界范圍來看,也只有中華文明始終保持著長期延續發展,一直沒有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