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考生
把得與失看成終點,對此,有人提出批評。他們認為,得與失只代表著過去,人生未來還有無限的可能,不能因為一時的得與失而就此放棄繼續奮斗。我以為,有這種想法的人顯得太過悲觀。
既然已經得到,那就意味著曾經的付出暫時畫上了一個句號。對于那些生活態度原本就積極上進的人而言,某一次的得到只是對昔日自己的一種肯定罷了。莫言不會因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然后就此放棄繼續創作;屠呦呦不會因為發現了青蒿素,然后就放棄科學研究。同樣,一時的失去也只代表著過去。生意失敗,頂多只能說明過去的選擇有問題;愛情終結,頂多只能說明你還沒有遇到對的人。未來我來,怎么能把一次的失去看成人生的終點?
歷經多次沉浮的相聲表演藝術家郭德綱說:“等風來不如追風去,追逐的過程就是人生的意義。”做一個追風的人,得與失的終點也是起點。
把得與失看成起點,對此,有人提出質疑。他們認為,只看到起點會導致忽視了過去的經驗。忘記過去的得失,容易意志麻痹。我以為,有這種想法的人太過片面。
既然已經得到或失去,那就意味著一切都成為“過去時”。而把得與失看成起點,不是要忘記過去的經驗或者教訓,不是要躺在過去的成績上睡大覺,更不是因為曾經的失敗而就此一蹶不振。“天宮一號”升空了,未來還會有“天宮N號”系列繼續到太空探秘,過去成功的經驗只會為將來取得更大的成功提供幫助;服務器芯片研究失敗了,并不是要就此放棄,過去失敗的教訓只會為重新出發提供借鑒。
命途多舛的大文豪韓愈說過:“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于心也;當世之得失,未嘗不留于意也。”把每一次的得失都看成是新的起點,做一個得失了然于心的明智的人,這才是應有的態度。
所以,得與失既是終點,回望的是過去,又是起點,展望的是未來。而在終點與起點之間,就是人生必然歷經的一個又一個過程。得而不喜,失而弗憂,認真對待每一個始終,認真對待每一段歷程,活在當下,這樣才無愧于人生。
不必糾結于是起點還是終點,因為一個人的生命是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得與失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1.駁論起筆,分層論述。作者用駁論的方式,首先擺出錯誤的見解,針對錯誤的認識進行分析了論證,然后指出正確的做法,告訴人們人生沒有真正的終點,對青年學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舉例道理,交互使用。作者在論述自己的觀點時,能夠使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使論證方法多樣性。作者舉例范圍廣泛,既有莫言和屠呦呦,也有生活中的生意失敗者,也有愛情終結者。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3.諄諄告誡,殷切期待。作者在文章結尾告訴人們,得與失既是終點,又是起點,我們不必糾結終點起點,只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始終,就能無愧于人生,讓人生更加有意義。
(點評人:郭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