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實驗幼兒園 朱 奕
游戲時間,彤彤把軟包塞到衣服里,然后和小萌、小宇展開了以下對話:
彤彤:“我懷孕了,我的肚子里有一個小寶寶。”
小萌:“小寶寶?真的嗎?那你和朱老師一樣哦!”
小宇:“你知道什么是懷孕嗎?”
彤彤:“我知道呀,就是肚子里有了一個小寶寶。”
小萌:“那小寶寶是怎么去媽媽肚子里的呢?”
小宇:“是不是媽媽吃了一個寶寶的種子,然后就有寶寶了?”
小萌:“那肚子里有了小寶寶會怎么樣?”
彤彤:“肚子會變得越來越大,像皮球一樣!”
小萌:“那你的肚子怎么沒有變大?”
彤彤:“因為我的肚子里是假寶寶呀!”


孩子的游戲情節是隨著認知經驗的不斷提升而豐富起來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看到身邊人懷孕的過程后對“懷孕”這件事有了一定的認知,并且已經遷移到游戲中來了。
大班幼兒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帶著這份好奇心,孩子們提出了許多有趣的問題:
問題1:懷孕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
問題2:為什么媽媽的肚子里會有一個寶寶?是男孩還是女孩?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是怎么長大的?
問題3:我剛出生的時候是什么樣子?出生時爸爸媽媽對我有什么期待?我為什么叫這個名字?
這正是孩子們認識生命、感知愛、學會感恩的一個教育契機,由此我們展開了班級主題活動——以愛之名,探索愛的種子。
計劃在前,體驗在后。我和孩子們一起商量制定了“孕媽體驗計劃”,那都要體驗些什么呢?
彤彤:“我想和寶寶一起玩我最喜歡的游戲。”
晨晨:“我想帶著寶寶一起睡覺、一起散步。”
豪豪:“肚子這么大,我的衣服還能不能穿?”
經過激烈的交流討論,孩子們最終商議出五項體驗內容:穿衣服、上下樓梯、玩滑滑梯和蹦蹦床、開展區域游戲、午睡,并且繪制出一張體驗計劃表。
帶著體驗計劃表,孩子們開始體驗孕媽的日常,他們一邊體驗一邊討論著自己的感受和發現。
超超:“我要很小心地下樓梯。”
佳佳:“我的衣服穿不上啦!”
鑫鑫:“我和我的大肚子一起睡覺,可是被子太小都蓋不住我們了。”
小萌:“玩滑滑梯的時候我都快要摸著我的大肚子了。”
藝藝:“蹦蹦床都跳不起來,我還摔倒啦!”
悅悅:“排隊時總是怕別人碰到我的肚子,坐下來的時候也很礙事……”
孩子們午睡起來后發生了一個意外小插曲:媛媛的“寶寶”丟了,這下可把她急壞了!
媛媛:“我的寶寶丟了,怎么辦?”
程程:“我在電視里看到過寶寶丟了的新聞,后來大家幫忙一起找到的。”
坤坤:“你可以畫一個寶寶的畫像,讓大家幫你一起找啊!”
在同伴們的建議下,媛媛畫了一張尋人啟事,并向大家描述了寶寶的模樣,于是孩子們自發成立了尋人小分隊,接著便開始四處尋找……
小帳篷里、桌子底下、游戲區域、床底下……在大家齊心協力的幫助下,靖靖在媛媛的床縫里找到了丟失的“寶寶”——原來午睡起床穿衣服時,媛媛不小心把寶寶落在那里了。媛媛找回了丟失的寶寶,臉上也露出了喜悅的笑容,她感動地對大家說了聲“謝謝”。
通過這件意外的小插曲,孩子們擁有了一定的共情能力,感受到了父母對孩子的愛護和珍惜之情。由此,孩子們還產生了新的話題——如何預防被拐騙?
超超:“不認識的叔叔阿姨給的玩具、飲料、糖果,我們都不能要。”
函函:“我們不能跟陌生人走。”
歆歆:“是的,壞人會拐賣小孩。”
軒軒:“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說話……”
君君:“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千萬不要隨便開門,有可能會是壞人。”
體驗活動的最后,孩子們都不愿和自己的“寶寶”分開,甚至有的孩子還會說“再見了我的小寶貝”,我們從中能感受到他們濃濃的愛意。
悅悅:“我一直害怕寶寶掉下來,但是我保護得很好,寶寶從來沒有掉下來過。”
君君:“我的媽媽也要生寶寶了,我發現大著肚子蹲下來時會有一些不舒服。”
燁燁回家后和媽媽分享自己的感受:“媽媽,你太不容易了,現在你快要生寶寶了,我要幫助爸爸照顧你。”
小萌回家后對媽媽說:“當媽媽的感覺很開心、很幸福,但是上廁所、穿衣服的時候會很不方便,媽媽,你懷我的時候也是這樣嗎?”
除此之外,孩子們還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談論起“孕媽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昕昕:“大肚子媽媽應該要注意不被別人撞到。”
藝藝:“大肚子媽媽不開心了,小寶寶也會不開心。”
明明:“要多吃水果和蔬菜,還要多睡覺,這樣寶寶才能健康成長。”
涵涵:“走路時要慢慢地,不能跑、不能跳,否則寶寶會有危險。”
瑜瑜還分享了自己在公交車上給孕媽讓座的經歷……孩子們通過講述和討論感受到了孕媽的辛苦與不易。
在這樣特殊的體驗活動中,孩子們慢慢懂得了要愛媽媽、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
體驗活動過后,孩子們開始探尋媽媽肚子里為什么會有一個寶寶——我從哪里來?
小宇:“媽媽吃下了一粒籽,長大后就變成了寶寶。”
萍萍:“我是從天上來的——媽媽從天上挑選了我,我是媽媽的小天使。”
媛媛:“媽媽說我是她生出來的,哥哥是撿來的。”
恒恒:“媽媽說她的肚子里有一個像球一樣的子宮,還有很多沒有眼睛、像小蝌蚪一樣的精子,它們跑得很快,跑到球里面就變成了寶寶……”
于是,我們從閱趣室借來了繪本《小威向前沖》,繪本故事向我們科學準確地講述了“我”的形成。聽完繪本故事后,孩子們恍然大悟——從初期對孕媽外在身體變化的簡單了解轉變成對孕媽肚皮下變化的科學探索和深度認知,從孩子們一次次驚訝的表情里我們深知生命的神奇與偉大。
孩子們對繪本《小威向前沖》的喜愛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他們對故事的情節記憶深刻,并且能夠獨立復述整個故事情節。此外,孩子們還用畫筆創作了一幅幅生動形象的圖畫。







在繪本故事《小威向前沖》里,帶著布郎先生和布朗太太的愛,小女孩小娜出生了……于是“剛出生的我”又引發了孩子們的興趣——他們很想知道“我”出生時是什么樣子?出生時爸爸媽媽對“我”有什么期待?“我”為什么叫這個名字?根據孩子們提出的問題,我們設計了“我的出生信息記錄表”,并請孩子們和爸爸媽媽一起用“圖畫 + 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
孩子們和爸爸媽媽認真地完成了記錄表,第二天大家在分享的時候還發現了很多有趣的事——孩子們的自我認知和愛的情感又進一步提升了。
佳佳:“媽媽說我剛出生的時候只有5斤3兩,而且長得有點丑,現在我都42斤了。”
恒恒:“我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爸爸媽媽希望我健健康康、快快樂樂……”
藝藝:”媽媽說我本來叫一一,但爺爺奶奶覺得不好聽,所以改名叫藝晨了,因為我是早上出生的。”
小萌:“我出生的時候也是早晨,因此爸爸媽媽希望我能像萌芽一樣朝氣蓬勃地長大……”
涵涵:“雖然我的爸爸和媽媽不在一起了,但是媽媽說他們生我的時候還是相愛的,他們都很愛我。”
從孩子們的分享中可以發現,其實每一個孩子的出生都飽含著爸爸媽媽無限的愛。
孩子們還帶來了許多小時候的照片,君君提議大家一起來看小時候的照片,然后猜一猜是誰。孩子們都非常樂意玩這個游戲,于是“猜猜我是誰”的游戲就由此誕生了。
孩子們帶著的照片講述自己小時候的有趣故事,我們發現每個孩子都是在愛之中健康快樂地成長起來的。
在美工區,孩子們繪制自己、家人、朋友的名字。
在益智區,孩子們比一比年齡的大小;記錄出生時的體重,和同伴比一比輕重。
在閱讀區,孩子們閱讀講述《我會有個弟弟嗎》《我是愛的種子》等書籍。
在生活區,孩子們嘗試折疊衣服、褲子,試穿小時候的衣服;學著照顧寶寶,幫寶寶刷牙。

附表.幼兒關鍵經驗的生長
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論認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會的“直接的書”,即讓兒童在與自然、社會的直接接觸中,在親身觀察中獲取知識和經驗。有了理念的支撐,孩子接觸到的一切生活環境都是教育的內容。
1.重視幼兒的游戲,挖掘蘊含的教育契機
幼兒的社會目標是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增強幼兒的自尊、自信,培養幼兒關心、友好的態度和行為,從而促進幼兒健康發展。孩子們通過體驗對愛與生命有了更加正向的認識和期待。
2.充分利用有效資源,家園優勢互補促成長
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家長幫助孩子查閱資料,孩子們之間也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從而形成了良好的學習品質,而這個良好的學習品質正是孩子一生寶貴的財富。
3.不可低估孩子的能力和情感
隨著課程活動的深入開展,孩子們對生命的認知、幸福的認知、情感的認知也在逐步加深,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呵護,這樣孩子們就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快樂成長。
在整個課程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孩子們獲得了“我從哪里來”的經驗,了解了自己出生時的秘密,分享了自己名字的由來……但是我們的探秘之旅還未結束,相信接下來的旅程會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