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翰林幼兒園 陸 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豐富的教育資源包括環境、自然、家庭、社會以及幼兒同伴群體及幼兒園教師集體等方面。把幼兒帶入社區,讓幼兒在社會情境中去感知、學習并且獲得快樂的體驗是一種新的學習方法。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從“課堂中學習”到“社會情境中學習”絕不是簡單的否定或者代替,而是更進一步的資源整合。我園充分利用社區教育資源,同時不斷地進行篩選與思考,爭取最大限度地挖掘適合幼兒可利用的資源。
在日常區域活動中,西西小朋友拿著香蕉圖卡嘴里嘟囔著:“香蕉皮是濕垃圾,應該放進濕垃圾桶里。”一邊說著一邊將圖卡放進相應的玩具垃圾桶里……三下五除二,卡片都被分好類了。吃水果時間到,今天的水果正好也是香蕉,吃著香蕉的孩子們問:“我們每次吃完香蕉的香蕉皮去了哪里呢?”幾個孩子在提出困惑的同時,我發現他們對于垃圾的去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隨著“健康生活、垃圾分類”開始在我們的生活中普及,孩子們對于自己身邊產生的垃圾該如何分類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我們平時扔掉的垃圾到底去哪兒了?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我們從幼兒在實際生活中產生的困惑出發,并結合幼兒園的三樓長廊從區域劃分、內容選擇、幼兒年齡差異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最終根據實際情況創設了垃圾分類區——從宣講區、實踐區、創意區三個板塊來進行創設,并根據幼兒不同年齡段的不同需求投放相應的材料。
宣講區主要以張貼垃圾分類的相關圖片為主,進行垃圾分類知識的科普,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幼兒從中了解到各種垃圾分類的知識,知道了為什么我們要進行垃圾分類以及垃圾要如何分類、垃圾分類之后是如何處理的等一系列知識。除此之外,我們還配合電子設備將一些垃圾分類的視頻、故事等投放在宣講區供幼兒操作和觀看,進而更加生動、詳盡地進行垃圾分類相關知識的科普。
幼兒的年齡不同,操作的內容也有所不同。實踐區主要是讓幼兒區分不同垃圾的屬性并將其投放到相應的垃圾分類區域,從而幫助幼兒了解如何正確地進行垃圾分類。
創意區主要運用垃圾分類的特性來創設各種特色游戲,從而增加幼兒游戲的趣味性。將垃圾分類的知識融合于各種益智游戲中,例如棋類游戲,幼兒用骰子搖點數到某一垃圾處,然后說出該垃圾應該分為哪一類;再如“垃圾分類對對碰”,幼兒通過翻出垃圾圖片來選擇相應的垃圾桶,選擇正確則獲得相應卡片,最終獲得卡片最多的孩子獲勝。
在活動區運用豐富有趣的游戲來幫助幼兒初步了解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知道垃圾分類對于生態環境的好處。從幼兒的日常入手,發現興趣,滿足幼兒的需求,在探索實踐中幫助幼兒不斷提升原有的知識經驗。
僅僅這樣就能滿足幼兒對于垃圾分類的好奇心嗎?無實物、無實際感受的體驗只能幫助孩子有一些初步感受,而這種初步的體驗更能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我們怎樣才能更加深入地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呢?
《綱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因此,把幼兒從“課堂中學習”引領到“社會情境中學習”,給幼兒充分的自由空間,發揮社區教育的作用,這樣對幼兒的教育效果遠比預期要好很多。
從幼兒園項目組的老師與社區工作人員的交談中了解到,小區里的垃圾存放點就是一個垃圾分類站,有醒目的垃圾分類標識,對于居住在該小區的人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中幼兒的垃圾分類意識也越來越明顯。在此基礎上,社區利用小區的地理位置選擇了一塊合適的地點設立成垃圾堆肥點,一為體現變廢為寶,凸顯垃圾的“可再利用性”;二是用實際行動來支持垃圾分類,運用“廚余垃圾變沃土”來向人們宣傳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增強其環保意識。
接下來,項目組老師進行了實地觀察,先對小區堆肥點進行了初步了解,社區工作人員的實地介紹也幫助老師們積累了相關經驗;同時我們也發現,社區針對垃圾堆肥點還專門開辟了一塊小花園,將垃圾堆肥后的肥料運用到小花園內,幫助人們更加直觀地了解到垃圾堆肥后的用途。
熟悉社區資源后,我們進行了關于資源利用的專項研討——是否可以將身邊的資源與幼兒的課程活動相結合,以豐富幼兒的經驗,促進幼兒的發展?最終,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段制定了不同的活動計劃,然后再開始進行垃圾分類體驗活動。
隨著前期的挖掘、審視、實踐等工作的持續進行,我們與社區共建垃圾分類實踐基地,并通過和社區緊密合作開啟了“廚余變沃土,我的花園我做主”的沉浸式體驗。
環保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需要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慢慢養成習慣。首先我們帶領幼兒走進社區、親近社區、融入社區,參觀小區的各個垃圾站,感受實際生活中的垃圾分類,再到廚余垃圾堆肥點親眼觀看堆肥的場景,近距離感受垃圾變廢為寶的過程。
其次是了解垃圾堆肥后的用途。為了能讓人們更加直觀地了解到垃圾分類的好處,同時用實際行動來提倡“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的理念,社區工作人員在小區內開辟出一塊小花園,并將這些有機肥料專門運送到這個小花園內,全方位地展示廚余垃圾變成有機肥料的過程。結合社區小花園的資源,我們開展了“認領小花園”的活動,年級組的班級分批定時定點進入社區,將廚余垃圾堆肥后的有機肥料運到小花園內,并結合垃圾分類的相關經驗進行種植活動。
最后是日常的參與和觀察。選定一個時間觀察堆肥的過程,并做好相應的記錄;在堆肥完成后將這些有機肥料運送到小花園中體驗施肥的過程,觀察植物的長勢,感受堆肥出來的廚余有機肥料對于植物生長的影響。
通過“緣起—參與—成果”的過程讓幼兒充分感受到社區資源與幼兒園課程緊密相連,增強其環保意識,提升幼兒的社會經驗。
隨著階段性活動的開展,我們還邀請了社區工作人員來園進行“廚余變沃土,我的花園我做主”相關內容的宣講,將垃圾分類、廚余堆肥、幼兒的參與等一系列活動進行了系統分享,幫助幼兒進一步鞏固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將幼兒的已有經驗和正在形成的經驗進行羅列和小結,總結經驗,深化認知。
“廚余變沃土,我的花園我做主”,我們一直在實踐與探索的路上前行,也將這種社區和幼兒園共建的資源以共享的形式作為幼兒“走出去”獲得更多經驗的有效途徑。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者的責任就是“不辜負機會,利用機會,能用望遠鏡去找機會,會拿靈敏的手去抓機會”。我們要通過知識的熏陶和督促的力量為幼兒創設激發興趣、開啟智慧的主動探索之旅。
把幼兒帶進社區,讓幼兒在社會情境中去感知、學習并獲得快樂的體驗是一種新的學習方法。我們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過程是進一步資源整合的過程,也是幼兒接受新興事物、發展社會實踐能力、培養樂意與人交往的能力、具備初步責任感的過程。我們將繼續挖掘更豐富的、適用于幼兒年齡段的社區資源,充分發揮園社共建的最大效用,全面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