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整治校外培訓機構亂象,再度傳來重磅消息。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消息一經發布,便引發輿論關注和社會熱議。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中辦、國辦監管措施力度空前。今年5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該《意見》,強調“要全面規范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堅持從嚴治理”,“嚴禁隨意資本化運作,不能讓良心的行業變成逐利的產業”。此外,《意見》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精神,在法律框架內明確各項政策,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理。
義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短視化、功利化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校外培訓在資本裹挾下愈演愈烈。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在資本的驅動之下,不少培訓機構采取商業化營銷模式,做廣告、拼低價,甚至用培訓費做投資、搞投機。有些商業平臺推波助瀾,為了經濟利益,對培訓機構廣告大開綠燈,其中不乏夸大宣傳和虛假廣告。此外,校外培訓規模總量也很龐大,據統計,目前全國面向中小學生的校外培訓機構已基本與學校數量持平,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這些問題導致學生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過重,家長經濟和精力負擔過重,嚴重對沖了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與“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格格不入。

義務教育作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基石,向質量全面提升階段邁進,關鍵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樹立科學教育質量觀。義務教育階段跨度長達9年,是在讀規模最大、學齡最長的教育階段,與每個家庭、每個孩子息息相關。“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學科類培訓機構,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學科類培訓機構資產”;“外資不得通過兼并收購、受托經營、加盟連鎖、利用可變利益實體等方式控股或參股學科類培訓機構”……一條條舉措、一項項規定,踐行著辦好人民滿意的義務教育的理念,增強學生和家長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意見》明確要求各地黨委和政府要精心組織實施,務求取得實效。加強黨對“雙減”工作的領導,把“雙減”工作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強化督促檢查和宣傳引導,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對責任不落實、措施不到位的地方、部門、學校及相關責任人要依法依規嚴肅追究問責。
不能讓良心行業變成逐利產業,這是必須守住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