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素芳



摘要:外來工子女在異地生活學習,面臨著許多困境,與本地學生相比,生涯希望感水平較低。本研究采用前、后測的實驗設計,通過一系列的課程、活動等干預方案來提升外來工子女的生涯希望感水平。研究結果表明:(1)實驗干預提升了外來工子女的總體生涯希望感水平,在生涯意志力和生涯方法這兩個維度上與干預前存在顯著性差異;(2)外來工子女的生涯希望感水平在實驗干預后高于本地學生,但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關鍵詞:農村中學;外來工子女;生涯希望感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1)24-0014-04
一、引言
近幾年來,隨著沿海城鎮經濟的發展,大量的農村人口移居到這些地方,造成外來務工人員的大幅增加,而他們的子女也隨著家庭的遷移而流動,這導致外來工子女的數量逐年增加,而且趨勢明顯。位于福建泉州的晉江市就是一個典型的擁有大量外來務工子女的沿海城市,這里的各個鄉鎮經濟發達,因此,外來工子女也廣泛地分布在各個鄉鎮,他們在學校的比例已經超過了本地的學生。雖然他們隨父母一起在這里生活,但是面臨著社會支持薄弱、社會融入困難、社會排斥、社會福利不足等客觀困境[1]。與本地學生相比,他們更容易表現出消極的自我評價、社會焦慮和孤獨感[2]。在校會表現為學習適應較差、希望感較低等心理問題,而這些問題會導致外來工子女在生涯發展中存在障礙,如生涯目標模糊不清,實現生涯目標的動力不足,在壓力和挫折前面不能積極應對等[3]。
根據舒伯(Super)的生涯發展理論,青少年正處于生涯的探索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探索自己的需求、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以及周圍的現實環境等,實現職業偏好,為下一階段的生涯發展做好準備[4]。而推動青少年生涯發展的重要因素,除了家庭經濟條件、親子關系、社會支持、地域差異之外[5],有相關研究表明,希望是促進其生涯發展的保護性因素[6]。因此,外來工子女在生涯發展中存在的障礙可以通過提升他們的生涯希望感來加以改善和解決。根據斯奈德(Snyder)的希望理論[7],希望是個體在挑戰困難環境中所具備的強大心理優勢,希望感是一種目標導向式的積極心理動機狀態,是個體支持自己朝目標行動的信念,包括目標、意志力和方法三個部分。當個體在追求目標時,需要有意志力和方法的支持,當障礙物出現而使目標受阻時,就可以看到希望感的重要性了[8]。
以往的研究多傾向于城市學校的外來工子女,而農村中學的外來工子女幾乎是被忽略的,對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但這個群體也是需要被關注的對象,尤其是隨著新高考 “3+1+2”的實行,對他們的職業生涯教育顯得更加迫切。而農村中學的外來工子女由于家庭、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因素,生涯希望感水平低于本地學生。因此,本研究希望通過一系列的課程和活動等干預措施來提升外來工子女的生涯希望感水平,讓他們在面對生涯困惑時能設定適合自己的生涯目標、尋找恰當的路徑和方法、克服生涯障礙,最終實現自己的生涯目標。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取整群抽樣的方式,以班級為單位,選取泉州市晉江市某農村中學高一學生377名,其中晉江本地學生148名,外來工子女229名。
(二)研究工具及主要統計方法
采用陳宛玉[3]編制的生涯希望感簡明測試問卷,該問卷由12個題目組成,其中1到4題測量生涯目標,5到8題測量生涯意志力,9到12題測量生涯方法。所有題目均用4點計分制,分數越高,表明被試的生涯希望感水平越高。使用SPSS 23.0進行數據的錄入和統計分析。
(三)研究設計
使用生涯希望感簡明測試問卷對外來工子女和晉江本地學生進行前測和后測。在前測之后,對他們實行了生涯課程、生涯活動和個別輔導相結合的干預措施,為期一年多。干預結束后,對他們施予了生涯希望感簡明測試問卷的后測。
(四)干預方法
以生涯課程為主,學科生涯滲透課程為輔。本研究的生涯課程依據斯奈德的生涯希望感理論以及陳宛玉對生涯希望感內涵的解讀,將生涯課程分為六個部分,具體課程內容見表1。學科滲透課程也是幫助學生找到生涯目標的重要途徑,在這一年多的研究中,具體開展了英語、語文、數學、美術、體育和物理學科與生涯教育的融合課。
營造喚醒學生生涯意識和氛圍,開展生涯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學校的宣傳渠道:主題班會、黑板報、國旗下講話等形式,廣泛宣傳生涯規劃教育。此外,還開展了各類生涯體驗活動,如線上“生涯云訪談”和“畢業學子經驗分享”活動;線下“榜樣的力量”手抄報比賽、“我的生涯故事”征文比賽及“生涯規劃思維導圖”制作競賽,通過這些活動增加了他們對職業的體驗和認識。
堅持集體干預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原則。集體干預的形式不一定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不能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此,除了集體干預外,對個體生涯發展有困惑的外來工子女進行一對一的個別輔導。
三、研究結果
(一)外來工子女干預前后的整體生涯希望感水平比較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外來工子女的生涯希望感水平進行了比較。在干預前,外來工子女在生涯目標、生涯意志力和生涯方法三個維度上均處于中等水平,平均值分別為10.79、10.74和10.80。在干預后,外來工子女的總體生涯希望感水平得到了提升。生涯目標的平均值為10.85,比干預前略高一些,但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而生涯意志力和生涯方法這兩個維度在干預前后存在著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因子上(見表3),這幾個因子在干預前后存在顯著性差異。
(二)外來工子女與本地學生生涯希望感水平干預前后差異比較
在干預前,外來工子女在生涯希望感三個維度上的得分都低于本地學生。在干預后,外來工子女在這三個維度上的得分均高于本地學生,與本地學生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見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