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孺婧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媒介不斷融合形成了現在的融媒體發展趨勢。融媒體的發展促進了影片交互敘事方式的改革與創新,這種創新進一步打破了影片傳統敘事方式的閉合性,促進了交互式影片的發展。文章從數字敘事理論入手,探討融媒體時代下影片的交互性敘事方式,分析交互式敘事方式對故事架構的影響,并指出融媒體時代下交互敘事的新特點。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交互敘事;創新
信息時代下,各種媒介都得到繁榮發展。當代數字媒體實現多方領域的滲透融合,比如網絡交互式文本的發展、互動影像的交錯式敘事時空的發展以及各種人機互動的網絡游戲發展等,這些都體現了融媒體與各種藝術形式的交錯融合。電影作為第七藝術也受到融媒體發展的影響。融媒體的發展改變了電影傳統的敘事方式,催生了新的數字媒體敘事方式,為電影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勞爾·瑞安的數字敘事理論
新媒體時代的發展使電影的敘事研究有了新的進展,這種新的敘事研究可以歸類到后經典敘事學當中。數字敘事研究雖然還沒有形成一個專門的學科,但是已經出現了數字敘事理論。勞爾·瑞安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對數字敘事展開研究。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現在的數字敘事理論并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但是其從多個角度展開分析,認為數字敘事理論可以從隱喻式、實用式、傳統主義和擴展注意四方面進行研究。概括來講,隱喻式敘事方式著重關注的是數字化,也就是計算機技術的運用與計算機程序的設計,敘事更多的是為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推廣應用,因此也可以稱之為工具主義敘事研究。與隱喻式不同,實用式更關注計算機技術如何促進故事的廣泛傳播,并研究故事能夠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什么影響,因此也可以稱之為功利主義敘事研究。[1]擴展主義主要關注如何能夠在數字環境下展開敘事,并且要通過轉換敘事的方法來分析數字文本的含義,因此也可以稱之為技術主義敘事研究。傳統主義敘事一方面堅持傳統的敘事概念,另一方面又尋求傳統敘事與數字媒體的有機融合,它主要是建立一種互動性的敘事體驗,因此也可以稱為敘事主義研究。在早期的數字敘事理論中,勞雷爾是隱喻式研究的主要代表,阿爾塞斯是實用式的主要代表,蘭道是擴展主義研究的主要代表,默理是傳統主義研究的主要代表。
勞爾·瑞安把數字敘事理論分為四種基本路徑具有很高的開創性,這有利于數字敘事理論向系統化的方向發展,也可以為后來學者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其表示對于數字敘事研究準備采用一種傳統主義與擴展主義相融合的方式,這既不會改變敘事研究的基本內核,也不會對敘事研究形成一種嚴格界定。承認敘事方式具有多樣性,這使一些融媒體與敘事模式的關系更加緊密,比如數字化交互敘事模式中,可以分為自生式、參與式和模擬式三種形式。[2]從這可以看出,勞爾·瑞安對于數字趨勢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理性意識,他堅持后經典敘事學的基本立場,又深刻挖掘新媒體發展對敘事方式產生的影響,有利于促進交互性敘事方式的發展。
二、融媒體時代交互敘事與故事重構
交互式敘事方式能夠從多個方面對媒體生態、社會生態和精神生態進行消解與重構,在電影的制作與敘述方面,這種影響更加深刻。從媒體生態的角度來說,一方面,網絡媒體的發展對宏觀的媒體格局產生很大影響,所以在影片制作中它為觀眾與制作者的交流提供了一種新的路徑,改變了由電影制作者決定電影內容的傳統,在故事重構上提升了觀眾的自主性,消解了電影制作者的絕對話語權。另一方面,由于融媒體的運用,很多現實意義在新的敘事方式中消解,又促成了敘事結構的重建和電影內涵的別樣演繹,使觀眾可以在交互中同時存在于虛擬和現實兩個世界中。[3]交互性敘事方式的發展在精神生態層面的消解與重構主要體現在它的非線性特征改變了觀眾的思考方式。交互性敘事方式的發展使人們的存在由現實世界轉向精神世界,這也為人類超脫現實世界創造了可能性,為影片空間結構的塑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后現代主義環境中,電影敘事方式和審美藝術發生了很多變化,加上信息技術與融媒體的發展,電影的審美主體、審美客體與審美心理等都發生了深刻變革。一方面,以社會精英為特征的審美體驗正在被通俗文化和符合大眾口味的審美體驗所取代;而另一方面,后現代主義的電影文本更加注重觀眾的參與性,它正在通過各種方式來打破封閉的敘事系統,力圖為觀眾建造出更加廣泛的審美空間。[4]交互式影片的敘事方式尋求內涵與意義的多重解釋,這使傳統的電影審美從靜觀和思辨轉換成了選擇、瀏覽與交互,從而形成一種隨機性或者即時性的藝術效果和審美效果。因此,融媒體時代下的交互性敘事對電影故事的重構和電影內涵的多樣化闡釋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
三、影片交互性敘事的基本特點
(一)敘事空間沉浸感強
交互式影片能夠在新媒體技術的引領下為觀眾塑造一個沉浸式的空間。在這個沉浸式的敘事空間中可以分出四個不同類別的空間。首先是地理空間,交互式影片中電影制作人會采用多樣化的方式對地理空間進行構建,這樣可以幫助觀眾實現對于空間位移的延展,從而形成更加廣闊的地理空間。[5]這種地理空間的多樣性延展對電影的敘事連接產生了新的意義,成為一種能夠超脫現實空間而存在的虛擬性地理空間。其次是角色關系的空間。在交互式影片中,情節的發展離不開敘事的不斷跟進,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實電影中角色關系的多重性與復雜性。在觀影的過程中,觀眾又與電影角色形成新的人物關系。這兩種關系結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連接,使電影的敘事結構產生新的關系空間。再次是電影的隱喻空間。隱喻空間中承載了很多電影制作者沒有明說的深層含義,也承載了電影更加深刻的內涵,這種隱喻空間能夠使電影更具有深度和藝術感,也可以與電影本身的現實空間形成呼應。最后是電影的觀影空間。這種空間本質上是觀眾與電影在進行交互時所形成的空間結構。與傳統的觀影空間相比,交互式敘事的電影所形成的空間能夠給觀眾帶來更加深刻的沉浸感,能夠提高觀眾的觀影體驗,也能讓觀眾更加深刻地體會電影的審美情趣。[6]采用交互性敘事手法進行創作的電影能夠讓觀眾在借助新媒體設備的基礎上參與到影片制作中來,從而能夠有效提升觀眾對影片的親近感,也會自然而然地對影片中的人物投入感情,再次加深電影的沉浸感。這種沉浸感可以融入其他三個空間當中,使電影形成一種統一的沉浸感,從而使觀眾與電影角色達到深層次的交流與互動。
(二)非線性的敘事結構
相較于傳統電影而言,交互敘事影片主要采取的是一種網狀的或者非線性的敘事結構。這種結構能夠使電影中的每一個情節都成為改變電影風格走向的關鍵點,然后由這個關鍵點引申出更多的故事。所有的情節節點都在一個平衡的位置體系當中,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自行選擇故事走向,從而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故事。這種非線性的敘事結構其實是給觀眾一種再次創作的機會,因為每個人選擇的不同,最后看到的故事結局也是不一樣的。這就為一個影片的意義闡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7]在非線性的敘事結構中有三種不同類別的敘事體系。首先是簡單選擇型的敘事體系,它的運作方式就是讓觀眾選擇自己想要看到的影像,不同的影像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這樣也不會影響到觀眾的觀看體驗。這種體系的運作特點是交互的方式比較單一,敘事的單元比較獨立。其次是開放探索型敘事體系,這種體系主要運用在以虛擬現實技術為主要手段構建起來的敘事空間當中,它主要是利用VR技術建立一個物理空間,使觀眾直接進入虛擬空間中進行故事的搭建與敘事,從而進一步加強電影的真實性與奇幻感,增強觀眾的參與感。最后是時序重組型敘事體系。這種體系就是指會在電影中埋藏一個隱秘的時間線索,然后把這段時間切割成不同的幾份,觀眾可以自行選擇要看哪一個時間段的故事,可以采用亂序的方式觀看,也可以遵循影片本身的時間順序。[8]比如在The History 0f The Highrise中,整個影片雖然被分為四個部分,但是不難發現每個部分其實是按照時間的發展順序來分類的,四個文本與人類建筑業由泥瓦房到高樓大廈的歷史一樣呈現出一定的時間特性,觀眾可以選擇自己想看的部分和順序,但是文本中的這條時間線仍然存在。
(三)互動式的敘事方式
融媒體時代下,交互式的敘事方式給觀眾提供了很多選擇,為電影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交互式敘事的電影中觀眾可以自行選擇觀看的影像和時間,也可以探索故事更多的可能性,甚至直接參與到故事情節的創作中,這為電影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變革。交互式電影允許且提倡觀眾在觀影過程中自己參與制作,提供以自身的經驗為素材而創作出的故事內容。電影本身的形式也是依據片中內容的主題將相關的內容統合在一起,從而讓觀眾可以在觀看中自行選擇內容組合。交互式的敘事結構把電影情節與觀眾連接起來,使電影在觀眾的選擇下實現整個故事的搭建與敘述,從而為電影形成新的審美體驗。這種互動式的敘事方式改變了電影情節的話語權結構,電影編劇及制作人無法像以往那樣決定一部影片的情節走向,人們通過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對情節進行“續寫”并完成整部作品,使一部影片有了多種生命力,劇中人物也在不同的命運安排下得到不同的結局。這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對于電影藝術的發展與創新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未來電影行業也會繼續深化與融媒體技術的結合,從而創作出更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電影作品。
參考文獻
[1]顧劍峰.新媒體技術驅動下的交互式影片探索[D].天津:南開大學,2016.
[2]孫為.交互式媒體敘事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1.
[3]李峰.交互式紀錄片的敘事模式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0.
[4]王正中.新媒體交互敘事中的身份認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1(3):129-135.
[5]齊童巍.融媒體時代數字化交互敘事研究動態探析[J].中國出版,2020(8):44-47.
[6]余文娟.瑪麗-勞爾·瑞安的數字敘事理論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0.
[7]杜昕.“跨媒介敘事”理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9.
[8]張宗偉.數字技術殺死電影了嗎——兼論數字時代的電影敘事[J].現代電影技術,2018(12):8-13.
(責任編輯:黃康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