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金林 韋家旭
[摘要]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村職業教育的振興與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要以服務“三農”為根本,從辦學定位、人才培養、教師隊伍等方面厘清發展思路。目前農村職業教育面臨辦學定位錯位、辦學條件制約、專業設置“去農化”、人才培養脫離實際、教師隊伍落后等困境。農村職業教育應堅持“三農”特色辦學,緊抓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性機遇,實現辦學定位、專業設置、培養方式、教師隊伍轉型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職業教育;轉型發展
[作者簡介]邱金林(1972- ),男,廣西昭平人,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廣西? 南寧? 530021)韋家旭(1977- ),男,廣西上林人,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廣西? 南寧? 53000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背景下的高職院校教師評價體系研究——以廣西JM職院為例”(項目編號:GXGZJG2018A021,項目主持人:程波)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和2018年廣西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與脫貧攻堅耦合效應研究”(項目編號:2018KY996,項目主持人:黃春梅)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16-0085-05
農村職業教育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石。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辦什么樣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和“誰來培養人”成為農村職業教育難以回避的問題。農村職業教育作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弱勢”部分,面臨著生存危機和轉型發展困難等突出問題。農村職業教育“農”的特色不斷弱化,為農育才“造血”能力不足,農村人才匱乏成為鄉村振興的最大“短板”。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更應聚焦農村職業教育的振興與發展。
一、鄉村振興賦予農村職業教育新使命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特別指出:“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明顯的短板仍然在‘三農,現代化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仍然是農業農村。”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極其重要,對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也具有重大現實意義。要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就必須把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業農村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提高農村職業教育為農育才、為民增富和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能力。而鄉村振興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農村人才匱乏問題,這個問題不僅與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緊密相關,也應是需要社會關注和研究的現實問題。
鄉村振興為新時代農村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也賦予了農村職業教育新的使命。首先,農村職業教育承擔培養鄉村振興所需人才的使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布局結構調整,加強縣級職業教育建設,有針對性地設置專業和課程,滿足鄉村產業發展和振興需要。”②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要加快推進農村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統籌兼顧技能型、專業型等實用人才和創新型、復合型等高端人才的培養。農村職業教育要筑牢農村人才基礎,優化農業人才結構,積極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其次,農村職業教育承擔促進農村就業創業的使命。鄉村振興承擔著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特別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貧困地區不返貧的重大任務。農村職業教育要以服務鄉村振興為己任,發揮農村職業教育的優勢與特色,將“扶智”與“扶志”相結合,通過技能培訓幫助農民掌握一技之長,拓寬增收渠道。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的機會,促進農村就業與創業,努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目標。最后,農村職業教育承擔推進農業產教融合發展的使命。新形勢下,傳統農業向農業農村現代化轉型發展,促進鄉村振興要將人才與創新、農村職業教育與產業有機銜接。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民具有天然血緣聯系,農村職業教育與當地農業行業企業不脫離,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才能與當地農村社會緊密結合,將跨界融合發展取代單一“封閉式”發展,增強農村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二、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困境
農村職業教育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最接“地氣”的職業教育,對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具有重要作用。與經濟發達地區的職業教育相比,農村職業教育仍然處在生存、轉型發展的重要關口。201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等職業學校星級認定辦法》,從辦學條件、專業設置、校企合作、社會服務等七個維度對中職學校進行星級(最高為5星、合格為3星、最低為1星)評估認定。全區178所職業學校參與了星級評估,其中包含45所農村職業學校,但是農村職業學校評為5星級0所,評為4星級4所,評為3星級16所,其余25所為2星級或1星級。從星級評估結果和深入走訪調研結果看,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職業教育仍然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困境。
(一)辦學理念滯后于現代農業發展要求
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生產、銷售、管理方式,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和競爭力。農村職業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優化農業人才培養供給,使辦學理念以及在辦學理念下開展的專業設置、課程建設、人才培養模式與之相匹配,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高素質實用人才支持,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促進與農業技術創新有機銜接。廣西是少數民族地區,也是經濟欠發達地區,但其農業種植、農產品資源在全國是優勢產業和資源,具有較大影響力。在此情況下,廣西農村職業教育“去農”“離農”等問題卻比較突出,農業類專業和課程逐年減少甚至取消,涉農類專業招生規模逐年下降,辦學理念、辦學定位與現代農業發展趨勢背道而馳。由于辦學定位不清、辦學特色缺失,一部分農村職業學校看起來“農不像農、職不像職”,失去了辦學方向與活力,逐步被邊緣化、被淘汰。
(二)辦學條件制約農村職業教育轉型與發展
辦學條件落后仍是制約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短板”。2017年,國家審計署在廣西進行相關審計時指出,“廣西中職教育基本辦學條件不達標的問題較為突出”。廣西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條件落后情況更甚,生均占地面積、生均建筑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生均圖書等指標遠遠落后于教育部2010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辦學條件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經費投入不足,但對農村職業教育轉型與發展的負面影響卻是長遠的。教育作為公共服務產品,對財政投入的依賴性較強,經費投入水平、速度、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對教育發展特別是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有決定作用。廣西作為民族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雖然政府近年來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力度,但短時間內難以改變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條件薄弱的現狀,制約了農村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的有利時機中轉型與發展,阻礙了農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三)專業設置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脫節
現代農村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發展的特點更加突出,農業農村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日新月異,對生產經營、信息技術和流通服務等類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人才需求的數量與結構都發生了變化。現代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要求農村職業教育同步轉型,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結構等方面進行調整優化,以適應產業對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提高專業設置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緊密度和適切性。然而,由于招生競爭、就業前景、社會輕農重商等多重因素影響,大多數農村職業院校把招攬生源放在辦學發展的第一位,爭先恐后上“熱門”專業,追求“短平快”利益,不愿設置“不溫不火”的農業類專業,背離了鄉村振興戰略需求和現代農業發展方向,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廣西壯族自治區45所農村職業學校設置有農業類專業的不足20%,但80%以上農村職業學校設置了汽車維修、網絡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等門類專業,專業同質化嚴重,缺乏地方特色,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嚴重脫節,導致培養的人才“當地用不上、外地用不了”。如廣西武鳴縣作為全國最大的沃柑生產基地,農產品資源非常豐富,縣級中職理應為當地優勢與特色農業發展服務,然而武鳴縣中職多年來未設置一門農業類專業,農業人才基本靠從外面引進。
(四)人才培養過程脫離農村農業生產實際
學歷教育與培訓是農村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主要途徑,無論何種形式都需要教學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這也是改革和創新農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出發點。農村職業教育根在農村,面向農業和農民,決定了其人才培養必須深深扎根中國農村大地,與現代農村生產勞動相結合,與現代農業發展實際相適應。當前,推進產教融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仍是農村職業教育的重點與難點。現代職業教育中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還沒有完全融入廣西農村職業教育中,部分偏遠山區農村職業教育在專業建設、課程設置、課堂教學、學生實訓等方面仍是按照傳統教學模式來進行,封閉辦學,沒有行業企業參與,與農村社會、就業市場、現代農業發展相脫離。即使部分農村職業教育開展了校企合作,但是實際效果并不佳,教學“重理論輕實踐”“重固定課堂輕工學結合”的情況比較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農村職業教育封閉辦學觀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教育部門對推進產教融合“五個對接”如何在農村地區落地缺乏針對性的指導和引導。同時,隨著農業全產業鏈對人才規格更高需求的延伸,中高職銜接也未完全納入農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農業人才成長“立交橋”有待完善。
(五)教師隊伍與“三農”人才培養現狀反差明顯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就要求農村職業教育順應農村經濟結構多元化和融合化的特點,培養一批既具有經營意識、專業技能和管理能力,又愿意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的農村復合型人才。農村職業教育需要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質量優良并且掌握專業技能的教師隊伍,從而保障“三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目前,廣西農村職業教育普遍且長期存在“教師數量不足、隊伍偏老齡化、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匱乏、教學與實踐能力不足、專業化程度低”等突出問題,尤其缺乏兼具農村農業專業知識與生產實踐技能的“雙師型”教師。廣西農村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平均占比不到20%,百色、河池等偏遠山區的“雙師型”教師比例更低,遠遠低于教育部的要求。同時,農村職業教育教師待遇偏低,教學與生活環境艱苦,難以通過引進人才改善教師隊伍在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實踐實訓等方面的不足,一些辦學效益差的農村職業教育,甚至幾年都未引進1名教師,教師隊伍落后現狀與“三農”人才培養緊迫需求形成鮮明的反差。
三、農村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策略
農村職業教育是經濟社會進步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對于改善當地農村勞動力結構,提高農民職業技能,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意義重大。農村職業教育的根在農村,只有真正服務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才能體現其價值與作用。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的振興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村農業的振興與發展。振興農村職業教育,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推動農村職業教育從辦學定位、專業設置、培養方式、教師隊伍等方面轉型發展。
(一)辦學定位:從“普通職教”向“農村特色”轉型
我國著名教育家黃炎培認為,職業學校的基礎,是完全筑于社會的需要上。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必須與經濟社會需求相統一,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即辦什么樣的職業學校。作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辦什么樣學校,培養什么人,是農村職業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現代職業教育的核心指導思想強調特色辦學,形成不同的辦學理念和辦學風格,在不同領域各展所長、辦出特色、辦出水平。農村職業教育應堅持特色辦學定位,從“普通職教”向“農村特色職教”轉型,同時避免照搬城市職教的發展路徑,切實承擔起培養“三農”實用人才和鄉村振興建設者的職責和使命。農村職業教育既要考慮將傳統農業、特色農業轉型升級,也要考慮現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圍繞“農”字做文章,彰顯“三農”辦學特色,將“為農愛農”職業精神養成與“興農強農”職業技能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大批“留得住、干得好”的鄉村振興建設者。
(二)專業設置:從“生源驅動”向“服務三農”轉型
職業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職業教育與產業通過專業設置形成互動關系,產業結構調整會帶動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和人才結構變化。《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特別強調,有針對性地設置專業和課程,滿足鄉村產業發展和振興需要。農村職業教育以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主要職能,影響著農村人才供給和需求變化。面向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必須遵循市場原則,以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為導向,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供給。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要從現代農業“需求端”出發,推進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專業設置向“服務三農”轉型,形成以農業類專業為輔向以農業類專業為主轉變的專業布局。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以適應地方人才與就業需求,提升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吸引力,提高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依存度和貢獻力,贏得社會對農村職業教育的認可和支持。如廣西昭平縣農村職業學校的辦學曾經舉步維艱,通過調整優化專業設置,形成了服務該縣農業支柱產業茶葉的特色專業鏈,支撐了該縣茶產業的蓬勃發展,贏得當地政府部門和社會的充分認可,縣政府劃撥幾百畝茶園作為學校茶葉專業實訓及生產基地,進一步深化辦學改革,并取得一系列產學研成果,在廣西農村職業學校辦學影響力排名中名列前茅。
(三)培養方式:從“單向育人”向“產教協同”轉型
現代職業教育倡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指導思想和“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理念,強調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必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崇尚勞動、崇尚技能、崇尚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并舉、知識與技能并重,這樣才能培養出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長期以來,大多數農村職業教育辦學脫離社會、脫離實踐、脫離生產勞動,學校是唯一的育人主體,沒有行業、企業和社會的參與。農村職業教育這種“單向育人”的培養方式,不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的辦學指導思想,也難以符合現代農業對技術技能人才質量的要求,導致學生“畢業”即可能“失業”。農村職業教育要積極推進“產教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行符合農村農業生產規律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知行合一”人才培養方式,才能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夯實農村人才基礎,滿足鄉村振興的需要。特別是現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下,農村職業教育憑一己之力難以承擔培養復合型人才的任務,需要吸引行業、企業等社會優質資源參與,形成教育與生產、人才與技術等方面的多元合作和資源配置,在培養與當地經濟社會需求相適應人才過程中體現責任共擔、人才共育、互利共贏,形成開放兼容、多方共贏的合作格局。
(四)教師隊伍:從“注重結構”向“專業發展”轉型
教師隊伍建設是農村職業教育的重點和難點,與“三農”人才培養質量緊密相關。社會對于農村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關注度不高,教師隊伍專業化能力不足的問題沒能得到重視和有效解決。農村作為城鄉二元結構的薄弱部分,切實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能力,而非片面追求素質結構,應比提高農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更為迫切,也更符合農業人才成長規律。涉農職業院校難以引進高職稱、高學歷人才,而自身培養的高職稱、高學歷人才也難以留住。農業生產經驗豐富、實踐操作能力強的教師或師傅,即使素質結構不太完善,但其豐富的實踐經驗與能力足以支撐實踐教學,符合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規律。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的《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大力提升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水平。建設既具備扎實理論教學功底,又兼具實踐教學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農村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終極目標。當前農村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導向應從“注重結構”轉向“專業發展”,包括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情感、專業發展等核心要素,理念上注重專業發展與教學變革相融合,形式上注重校內與校外培養相并重,內容上注重專業知識、實踐教學與行業企業動態及技術創新相協同,著力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注釋]
①②中共中央,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Z].2018-09-26.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教師〔2019〕6號)[Z].2019-09-23.
[2]李少偉.中國農村職業教育資源配置問題及其優化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1):59-65.
[3]林霓裳,何琳純.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中職教育的定位選擇[J].職教論壇,2018(11):33-37.
[4]張成濤,張秋鳳.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職業教育的機遇、挑戰與應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