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濤 陳晨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給大學生就業帶來困難和挑戰,主要是競爭人數增長、崗位投放減少、人才需求升級。為此,政府層面,要完善政策,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服務;高校層面,要多措并舉,提升畢業生就業實效;學生層面,要轉變思路,強化自身就業能力。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大學生就業;法學專業;應對之策
[作者簡介]張云濤,男,北京人,北京工業大學文法學部;陳晨,女,山東青島人,北京工業大學文法學部,助理研究員,碩士。(北京? 100124)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16-0110-03
2020年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頑強拼搏,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好于預期。但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下,經濟發展仍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就業形勢依然比較復雜。因此,深入探究后疫情時代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挑戰以及應對之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后疫情時代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挑戰
(一)求職基本盤擴大,競爭人數增長
一方面,國內應屆畢業生人數連年增長,2010—202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人數由575.4萬增長至874萬,年均增長近30萬,2021年更是高達909萬。具體到法學專業而言,相較于1990年,2020年“法學教育學位總數增長了18.9倍,法學學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分別增長了14.6、25.4、47.8倍”①,每年取得法學學位人數超過6萬人。另一方面,國門外疫情仍在發酵,全球防疫形勢依然嚴峻,一些留學計劃改變的學生群體將分流至國內升學、求職大軍。同時,國外經濟下行明顯,就業機會減少,我國卻頂住壓力,成為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一反差加速留學人員回流,使歸國就業人數持續走高。國內畢業生數量攀升和國外留學生回流,加之部分畢業生留學受阻轉戰國內求職,導致進入就業市場的求職者基礎人數擴大,就業領域的競爭勢必會加劇。
(二)剛需增速放緩,崗位投放減少
受疫情的影響,世界經濟預計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處于調控和恢復階段。為了降低成本,很多企業選擇壓縮人力資源支出,減少了人員招錄或降低了人員規模擴張速度。法學作在商業交往的輔助型、支撐型、服務型專業,其在就業、從業方面對其他行業的依附性較強,因此法學專業大學生面臨就業的壓力較之其他專業更加突出。以北京工業大學法學專業為例,“2018、2019、2020三屆法學專業本科畢業人數分別為60人、71人、73人,對應的就業率分別為98.33%、87.32%、63.01%,深造率即于國內或赴國(境)外升研人數占當年本專業畢業生總人數的比例分別28.33%、29.58%、30.14%”②。可見,在升學率基本無變化的情況下,近三年該校法學專業的就業率呈連續下降趨勢,尤其是2020屆作為受疫情影響的第一屆學生,就業率出現斷崖式下滑,充分反映出進入后疫情時代后法學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程度。
(三)人才需求升級,復合型人才緊缺
此次疫情放大了我國人才培養方面的不足,人才供需矛盾進一步凸顯,主要表現為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多個領域就業缺口大。具體到法學專業,人才培養也存在嚴重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同質化嚴重,傳統型基礎法律人才供大于求;另一方面,特色化不足,復合型高端法律人才供不應求。特別是受疫情的影響,衛生法學方面的人才需求激增,但當前我國僅有個別院校在法學人才培養過程中涉及衛生法學相關專業知識的傳授。同時,近年來,隨著5G通訊、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加速推廣,電商主播、碳排放管理員等新的社會職業逐漸衍生,就業領域的格局重塑對法學人才提出了更加多元的要求。進入后疫情時代,社會將更加需要既懂法律又熟悉前沿科技,思維活躍、視野開闊的復合型法律人才。
二、后疫情時代應對大學生就業挑戰的策略
高校畢業生就業事關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要推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必須從政府、高校、學生三個層面精準發力,綜合施策。
(一)政府層面:完善政策,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服務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例如,2020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強化穩就業舉措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20〕6號);2020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國辦發〔2020〕27號);2020年7月,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財政局印發《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若干舉措》,提出支持靈活就業、鼓勵企業吸納、拓寬就業渠道、推動創新創業、提升就業能力、實施階段舉措、開展精準幫扶、優化就業服務等具體措施。
各級政府應把幫助高校畢業生解決好就業問題作為重要事項,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決策部署,做好后疫情時代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同時,教育主管部門也應加強對法學高等教育的宏觀調控和布局,化解當前法律基礎人才過剩、高端人才不足的問題,分類引導不同層次法學院校優化整合資源、彰顯自身特色、明晰自身定位。
(二)高校層面:多措并舉,提升畢業生就業實效
第一,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等院校一肩挑著傳授知識、傳承文化、培養人才的重任,另一肩擔著促進就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使命。單看法律人才培養,全國超過600所院校開設有法學專業。進入后疫情時代,無論是專門的法學類院校抑或是綜合大學里的法律系和法學院,都要順應時勢,瞄準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下功夫打造厚基礎、寬口徑的高水平復合型法律人才,提升人才競爭力。一方面,有條件的院校要打造高端法律人才培養高地,培養跨學科、國際化的復合型法律人才,以適應復雜的國際環境。當前,部分高校在法律人才培養方面的做法值得關注和學習。例如,中國政法大學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共同設置了涉外法治人才聯合培養項目,利用兩校的法學和語言優勢資源,實現兩校本碩一體化貫通式培養,從而大力培養經得起實踐檢驗、面向未來的跨學科、國際化的高水平復合型法律人才。另一方面,其他高校也要做好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工作,結合基層服務實際,引導學生不斷增強職業素養,積極到基層去建功立業,以適應法律行業對人才的要求。
第二,精心搭建實習實踐平臺。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必須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通過實習實踐,學生可以對理論學習成果進行自我檢驗,加深對法學理念、法律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可以獲得對法律相關職業的初步認知,增強專業自信,擇業時更加理性、更有針對性;可以積累一定的實務經驗,在求職中更有競爭力,也為日后的工作打好基礎、做好鋪墊。此外,實習實踐也是向用人單位展示自身素質和能力的大好機會,律師事務所等用人單位大都通過實習來挑選合適的應屆畢業生。因此,在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壓力與日俱增的背景下,高校做好法學專業實習實踐的管理、監督、服務工作顯得越發重要。各高校應撥付專項經費搭建實習實踐平臺,與公檢法司機關、律師事務所、企事業單位等建立合作機制,制定實習教學大綱、實習計劃意見和實習效果評價方法等,抓好實習實踐的組織實施。
第三,精準提供就業指導服務。高校就業指導部門要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從后疫情時代的職業發展趨勢出發,在充分研究大學生群體特點的基礎上,制訂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方案。首先,做好就業政策宣傳、求職技巧傳授、崗位信息發布工作,籌辦線上線下就業雙選會,多為學生發現就業機會、推薦就業機會、創造就業機會,扮演好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穿針引線人的角色。其次,探索個性化的就業指導,服務要想在學生前、走在學生前,貼近不同學生的需求,引導學生選擇和確定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就業地區、勞動崗位。要特別關注就業困難學生群體,做好定向重點幫扶,爭取不讓一個畢業生掉隊。最后,做好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優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內容,撥付創新創業教育專門經費,配備創新創業教育專門團隊,鼓勵學生創新,支持學生創業。
(三)學生層面:轉變思路,強化自身就業能力
第一,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大學生應杜絕“緩”“慢”“等”“靠”等錯誤觀點,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要準確認識自我,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信;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切忌隨波逐流,避免出現他人考研我也考研、他人就業我也就業的跟風行為;要做好職業規劃,積極參與實習實踐,理性判斷就業形勢,努力尋求就業信息,抓住就業良機。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應理性而不任性,可以先就業再擇業,要堅信有志向就會有事業、有本領就會有舞臺。
第二,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法學專業學生要珍惜寶貴的學習機會,汲取法律知識,訓練法律思維,努力提升學術研究、問題解決、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等多種能力;要努力通過全國統一司法考試,取得法律職業資格證書,打下扎實的法學功底,為日后履職盡責奠定基礎;要錘煉忠誠、務實、擔當、嚴謹的作風,以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展現新時代大學生的良好風貌。
[注釋]
①郭二榕,沈文欽,王頂明.法學學位體系和教育規模的中美比較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11):68.
②數據來源于北京工業大學官網發布的2018屆、2019屆、2020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參考文獻]
[1]汪習根,汪沛.我國高校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對策研究——構建面向基層法治改革的就業新模式[J].武漢大學學報,2011(1):32-39.
[2]劉坤輪.中國法學教育改革的理念層次——深埋在“卓法計劃2.0”中的金絲銀線[J].中國大學教學,2019(6):38-43.
[3]張良成,黃姝.重大疫情應對中促進大學生充分就業的路徑研究——以南昌航空大學為例[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2020(1):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