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萍
摘 要: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閱讀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成為一項主要的教學目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以及素養提升,將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逐步培養起來,提升語文素養,就此途徑做一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提升途徑
一、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能力現狀分析
閱讀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培養,同時,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真正使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深入文本的內核之中,受到情感滋養與人文熏陶,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思維發展。有些學生閱讀教材方面表現得還可以,但在課下進行閱讀,卻出現了分析能力較低、閱讀效果不佳等問題。從中可以發現,由于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沒有被充分激發出來,他們在自主閱讀以及閱讀過程中的動力遠遠不足。此外,學生的閱讀是淺嘗輒止,并沒有深入文本之中進行深層次閱讀,由此學生的主體探究性也不夠,被動閱讀成分大,興趣未能被充分調動。從閱讀文本來看,有些文本的內容比較泛化,學生在課下進行閱讀時,通常在選擇閱讀材料方面缺乏一定的深度,而且也缺乏深度的思考與探究。
二、提高高年級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途徑
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循序漸進的,同時也需要滲透到教學的各個過程之中,不斷對教學環境進行完善,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與技能,從而逐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1.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在學習新的一篇課文時,要引導學生進入閱讀流程之中。比如先對文本進行初讀,對其中的一些生字詞進行了解,初步對主要內容有大致的了解,同時也能對在閱讀過程中所產生的疑惑進行畫線標記,抑或進行記錄。接下來在精讀課文這一環節之中,則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對課文進行精讀,對其中的重點詞句以及段落等進行細致揣摩,對整篇文章的寫法、謀篇布局、蘊含情感進行領悟,深層挖掘和體會作者借助文本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最后,通過誦讀牢記好詞好句,也對作者謀篇布局的策略進行再次感受,在欣賞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不斷積累素材,最終“為我所用”。閱讀方法的傳授,實際上也讓學生在身體力行之中通過閱讀流程了解該如何正確地開啟閱讀模式。
2.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積極思考
在閱讀過程之中,教師的同步驟提問是必不可少的,在學生初讀文本時創設問題,結合學生對文章題目或者內容的閱讀進行提問,詢問學生的閱讀情況。同時也結合實際,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初次閱讀所產生的疑問。到了精讀環節,則可詢問學生這篇課文的寫作思路是什么,它所要表達的主旨思想又是什么。了解學生閱讀文本后的知識接受情況。通過問題的層層引領,激發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閱讀,開啟他們不斷分析文本、探究文本、深入文本內核的質疑思維旅程。
3.提供合作學習、討論、交流的平臺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對文本閱讀的感想以及所存在的一些疑惑、想法,需鼓勵學生充分地表達出來,由此就要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討論的平臺,讓學生圍繞一個關鍵的問題或者重點問題進行討論,各抒己見,同時,也讓學生對文本進行再次閱讀與思考,不斷深入文本內,探究其所要體現的內涵、蘊含的思想哲理等。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自己閱讀中的感想以及一些大膽的想象盡情地表達出來,既讓學生通過問題的引領尋求答案,同時也通過他們思維與思維的碰撞,生成智慧火花以及創新火花,這一環節的設置實際上也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以及他們的閱讀能力。
4.教學評價及時跟進
無論是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初讀還是創設問題,抑或是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在每一個環節之中教師給予學生的評價是無所不在的。既需要對課堂活動進行歸納與總結,同時也需要捕捉時機,對學生進行客觀真實、充滿正向的激勵性評價,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體悟閱讀文本的內涵,不斷深化閱讀效果。教師的評價可以說既是對學生思考的一個正確方向的引領,同時也是對學生在一些疑惑處加以點撥,使他們豁然開朗的一種釋然,學生閱讀能力將得到不斷提升。
三、課上、課下相聯系,增加閱讀量
學生通過課堂來提高閱讀能力實際上還遠遠不夠,必須讓學生課上與課下緊密聯合起來,通過課下的課外閱讀增加閱讀量,不斷積累閱讀素材,構建自我知識框架,提升閱讀能力。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也可以在學校每周的授課時間中專門設置課外閱讀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閱讀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文本,抑或通過課堂所學的文本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相同主題不同作者的文本,抑或同一作者創作的不同文本,讓學生都看一看、讀一讀,通過名家經典的閱讀,使學生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加大自己的閱讀量。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可以設立讀書角、閱讀吧、“讀書小星”等評價活動,使他們在課外閱讀中擴展視野,不斷積累知識。
總之,只有課上、課下閱讀相結合,才能不斷幫助學生積累素材、學會閱讀,提升語言鑒賞能力以及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姜良華.如何提高中高年級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