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

暑期檔歷來是各大頭部綜藝節目的秀場,今年暑期,除了音樂、文化、情感節目等輪番上陣,美食節目更是密集“更新”。8月6日,美食交友類真人秀《請吃飯的姐姐》在浙江衛視播出;CCTV-2財經頻道《回家吃飯》、湖南衛視《中餐廳5》、浙江衛視《聽說很好吃》、騰訊視頻《拜托了冰箱7》等不同類型的美食類綜藝正在熱播;東方衛視《打卡吧!吃貨團》也即將上線,呈現出“綜N代”與新綜同屏競演的態勢。
從傳統的“做菜節目”到如今的美食真人秀,美食類節目已經成為國內綜藝領域的一大垂直品類。經過多年發展,美食類節目如何拓展創作視角尋找新的突破口,成為美食節目創作者共同面對的議題。
“美食+”創作趨勢
近期在播的美食類節目中,“美食”的概念正在逐步擴大,并被賦予了更多的表現形式。《聽說很好吃》中的美食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八大菜系,而是將健康概念和創意腦洞融入節目,由廚師實現這些創意,大家共同品嘗最終成果。《請吃飯的姐姐》中的美食屬性有所削弱,更為強調品嘗美食時的情感和社交屬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表示,美食類節目是個獨特的品類。此類節目在創作上具有普適性,內容相對安全。同時,美食類節目一直被視為離客戶最近的節目類型,日常廣告招商范圍較大,客戶圈層穩定。因此,美食類節目受到行業廣泛關注并持續發展至今。
“從節目的創新角度來說,所有的節目一定會離開自己的領域‘借題發揮。美食類節目也是這樣。”冷凇認為,為美食賦予更多更廣泛的概念和呈現形式,進而顯現出“美食+”的創作趨勢,其實是美食類節目發展的必經之路。
無論是曾在央視播出的《天天飲食》,以每天十分鐘的時間教觀眾做一道菜;還是《十二道鋒味》嘗試的明星美食節目風格;甚至包括生活類綜藝《向往的生活》在內,都是在將美食和不同的節目樣態進行嫁接,尋找更能吸引觀眾的切入點。美食綜藝也從服務性、競技類,逐漸向“大平臺、大明星、大制作”發展,呈現出“美食+”的創作趨勢。
冷凇介紹,除《地獄廚房》等經典的廚師對決類節目,海外美食類節目也在“美食+”的道路上持續嘗試,如美食與經營、美食與旅行等,推出了《尹食堂》《三時三餐》《三千公里南美拉面之旅》等知名美食類綜藝。同時,海外創作者還對美食+相親、美食+社交、美食+聚會、美食+致敬等多種類型進行了融合嘗試。
創意方向大不同
如果將目前在播的國內美食類節目按照新綜和“綜N代”進行分類,通過對新綜的切入點和“綜N代”節目的創作方向進行對比,我們不難發現,二者在節目形式和創意呈現上已經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分化。冷凇表示,“目前國內美食類節目的創新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美食概念下的多重樣態嫁接,另一種則追求場景的創新。”
新綜方面,創作者更為看重美食概念下的不同呈現樣態。如《聽說很好吃》在明星與美食結合的同時,更為注重節目的娛樂性,創意美食作為概念提出后,參演嘉賓之間的互動為節目增添了更多趣味性,與之相關的表演、游戲等內容則構成了整檔節目的具體表現形式。美食是每期節目的核心目標,圍繞其展開的則是一場場創意表演秀。《請吃飯的姐姐》更像是一檔訪談節目,星素互動和情感交流為整檔節目營造出“家宴”的氛圍,情緒的放松加上美食帶來的愉悅感,是姐姐們與客人之間的緩沖劑。美食成為紐帶,更為重要的是美食之外的故事和交流。
相較新綜,“綜N代”的場景創新幅度更大。《中餐廳》本季啟動房車經營模式,在21天的時間里沿長沙、桂林、海口三座城市展開移動經營,場景的變化為嘉賓帶來了全新挑戰,也為節目增加了新看點。《拜托了冰箱》本季場景的升級堪稱大手筆,節目的錄制場景由一層增加為三層(除了原本的美食區,還增加了露臺、健身房、游戲區等區域設置),推出“轟趴館”概念,節目樣態也從之前的一頓飯升級為“一場局”。
冷凇認為,在美食的大概念下,可以開拓出不同的節目場景。“真人秀的核心就是在限定條件下自由發揮,美食類節目可供創新的空間其實還有很多。”
節目進階需保留“煙火氣”
觀眾對于新鮮內容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因此美食類節目的研發壓力一向很大,創作者也在通過不同方法尋找新的創作方向和資源。目前,從創作趨勢上來看,國內外同類綜藝也有著明顯差異。
歐美和日韓的美食類節目往往推出戈登·拉姆齊、白鐘元等名廚IP,圍繞他們個人,進行新節目的創作開發。這種拓展型的開發形式具有廣泛的創作空間,同時對于廚師粉絲擁有天然的吸引力,能夠為節目提供穩定的收視群體。由于文化上的差異,目前國內對廚師個人IP的重視程度較低。冷凇認為,隨著教育水平的提升和社會氛圍的變化,相信會有更多形象好、口才好、廚藝精湛的中國廚師登上更為寬廣的舞臺。
在對“美食+”的探索上,國內外美食節目創作者都付出了不懈努力。除了上述提到的節目,值得關注的還有美國的《約會餐廳》,該節目嘗試將美食與約會相結合,讓嘉賓可以在就餐的同時,通過大數據,與異性進行匹配相親;韓國的《美味的廣場》,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廚師采用受疫情影響而滯銷的農產品研發新菜式,進行現場烹飪,并在便利店或加油站進行販賣。這些節目都收獲了較好的社會效應。
美食節目在趣味性和可看性的平衡上有著先天優勢,質樸平凡的食物可以引發真實的情感共鳴和文化共振。作為美食大國,中國的美食類節目一向走的是國民綜藝路線,通過不同的食材和不同地域的特色食物,開啟情懷之旅。在冷凇看來,節目的進階是項目自身的迭代需求,也是綜藝節目創作的常態,但美食節目的初心還是要做好一道菜,讓大家愛吃,讓觀眾在美食中看到煙火氣。“無論是跨界還是為美食節目賦予更多傳播樣態,都不能和美食這一主題相悖,不能讓明星或者嘉賓成為觀眾關注節目的唯一理由。”
讓中國美食走出國門
美食是一個地域或一個民族的代表性存在,甚至被視為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符號。如日本的壽司、韓國的泡菜、德國的豬肘、法國的鵝肝等,已經成為全球認可的美食標志。
通過共性事物尋找情感上的共振,進而形成跨越國家和語言的文化傳播樣態,美食節目已經成為文化輸出的重要窗口。比如,火遍全球的李子柒通過日常生活的視頻分享,讓更多人了解到中國的魅力,其中就包括美食視頻。日本美食類節目《三千公里南美拉面之旅》,由日本知名拉面制作廚師和一位演員一起,開著小貨車在南美旅行三千公里,同時推銷日本拉面。韓國美食測評節目《泡菜的旅行》,則為歐美等地的食客們提供泡菜,由他們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品嘗和設計全新的泡菜吃法,這種跨越民族的美食體驗所碰撞出的火花也頗具看點。
“中國作為美食大國,可以考慮將美食節目的創作向全球拓展。老外提起中國美食都豎大拇指,但是我們缺少一檔可以對外交流、傳播的美食節目。”冷凇舉例,比如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以國風為底色、以時尚為韻味的節目,美食節目創作者可以將中國不同民族的傳統菜式按照非物質文化的角度梳理一遍,讓大家了解傳統文化中好吃的中國菜。“美食節目從來不是急功近利的短期收益節目,它的傳播是奉行長期主義的。希望創作者能夠圍繞美食本身進行更為深入的發掘,共同尋找新的美食進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