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秋云 王學良


基金項目:201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供給側改革下珠江——西江經濟帶協同創新體系研究”(17XGL006)
摘 要:產業鏈協同發展是順應供給側改革,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途徑。六堡茶產業是廣西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特色優勢農業產業,是廣西實施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文章首先介紹了廣西六堡茶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然后指出來六堡茶產業鏈存在的問題,最后基于產業鏈協同發展理論繪制了六堡茶全產業鏈圖及重點補鏈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和創新六堡茶現有產業鏈的對策,推動六堡茶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產業鏈;協同發展;六堡茶;一二三產融合
茶產業鏈上游是千萬茶農,中游有眾多的茶企,下游連著廣大消費市場,同時也有供應鏈金融、物流、信息流、科技研發貫穿始終,是帶動茶農致富、茶企發展、滿足消費者需求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近年來,廣西積極推動優勢特色農業創新發展,在2019年和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分別明確提出要“做大做強茶葉等特色產業,促進梧州六堡茶等產業化、品牌化發展”和“促進茶產業等特色產業發展,實施‘桂品出鄉,推動桂茶等‘桂字號品牌行銷全國”。在六堡茶產業迅速發展的同時,六堡茶產業發展的不協調和不充分也日益凸顯。因此,迫切需要推動六堡茶產業鏈協同發展,持續創新和升級,打造一條及規模、質量、效益和品牌于一體的可持續產業發展之路。
一、廣西六堡茶產業發展情況介紹
1.種植面積和生產規模持續增長
廣西擁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適宜的氣候,自古以來就是產茶區,而茶產業更是廣西重要的特色農業產業之一。六堡茶是廣西茶葉優秀代表之一,主要在梧州市生產,南寧市橫縣、賀州、桂林等部分地區有少量生產。其中,作為主產區的梧州市2020年適制六堡茶園面積接近15萬畝,約占到了廣西茶園種植面積的十分之一;其六堡茶產量約2萬噸,大約占到了廣西茶葉總產量的1/5。
2.產業龍頭引領效果初顯
近年來注重龍頭引領,加強產業鏈龍頭培育工作。重點培育了廣西梧州茶廠、梧州中茶產業、茂圣茶葉等多家產業龍頭企業。產業龍頭的帶動作用逐步顯現,其中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積極籌建“茶船古道”公共茶倉,前期規劃倉儲規模就達到了2000噸,并開展茶葉抵押融資貸款業務,為茶葉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另外,廣西梧州茶廠和梧州中茶茶葉等重點龍頭企業產能持續擴大,為六堡茶產業新增產能4000噸以上,雙雙成為了創造利稅過千萬龍頭企業。
3.品牌建設和推廣效果顯著
一是注重品牌建設。深入挖掘“茶船古道”歷史文化,憑借六堡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六堡茶于2011年成功申請了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六堡茶成為了梧州“三寶”之一,也被選為廣西“桂字號”產品,成為了廣西的名片。二是加強品牌推廣。組織重點茶企在“一帶一路”沿線上的國家開展了“茶船古道”新絲路六堡茶行銷全球系列活動,極大地提升了六堡茶品牌的國際市場知名度及影響力。
4.茶旅項目有效助推了產業融合發展
一是茶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效果初顯,六堡茶特色旅游區建設不斷升級。蒼梧縣作為六堡茶原產地,榮獲“全國十大魅力茶鄉”稱號;“八集茶園”和“蒼松有機茶園”兩個規模化六堡茶園先后摘得全國最美茶園稱號。二是積極推動六堡茶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并取得顯著成效。
5.行業標準體系日趨完善
一是成立了廣西六堡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編制完成了六堡茶國家、省級和市級標準30余項。制定了六堡茶標準體系三年行動計劃,計劃再出臺《六堡茶鮮葉采摘技術規程》等30余項地方和團體標準。二是啟動了《六堡茶文化保護條例》立法工作,使得六堡茶文化得到更好地保護和傳承。
二、廣西六堡茶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近年來,廣西六堡茶產業發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由于產業鏈上各環節發展的不均衡,使得產業鏈上的不足之處逐漸顯現,表現如下:
1.產業鏈上游,茶園建設滯后,良種匱乏,原茶供應不足
目前六堡茶原料茶園種植主要集中在梧州市蒼梧縣,而種植茶樹品種主要以群體種為主,品種繁雜、發芽時間不一、茶芽參差不齊、產量低(畝產40kg左右)、管理和采摘成本高,利潤空間小,嚴重制約了茶企、茶農種茶的積極性。一個優良品種從選育到推廣少則也要八、九年,多則幾十年,這樣漫長的工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梧州市2009年啟動六堡茶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初步建立了種質資源保護區和種質資源圃,種質資源調查與利用工作初見成效。目前,建立僅了六堡茶種質資源圃2個,六堡茶種質資源保護區3個,野生茶樹資源保護區50余畝,掛牌保護野生茶樹40余株,育種和推廣進展緩慢。另外,梧州市作為六堡茶核心區,全市茶園面積不足12萬畝,集中連片種植的標準化茶園占三成左右,主要為近3年的新種植茶園,目前尚未真正投產;老茶園占七成左右,種植品種混雜,產量低,單塊面積小且分散,不利于集中開展機械化管理。茶園種植前期投入成本高,回報周期長,勞動強度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投資茶園的積極性。上述原因導致六堡茶原產地原料供給明顯不足,需要大量從其他省市和國外進口,供應風險很大。
2.產業鏈中游,龍頭企業少而弱,毛茶初制加工廠小而散
雖然廣西六堡茶產業近年來發展迅猛,擁有了60多家通過SC認證的六堡茶企業,也培育了十多家龍頭企業,但是與黑茶市場中的老大云南普洱和老二湖南安化黑茶相比,六堡茶的龍頭企業數量和規模還是明顯不足,對廣西六堡茶產業化發展進程形成了極大的制約。由于毛茶初加工設備不足,一方面茶農采收毛茶后,容易腐敗變質,影響茶葉品質,另一方面,茶農種植面積不大,一天采收產量小,居住分散,收購成本高,茶企不愿意下鄉收購,影響茶農種植的積極性。作坊式的毛茶初制加工廠,自動化程度低、品質不穩定且勞動成本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產業規模發展。
3.產業鏈下游銷售渠道建設不足,品牌價值和知名度不高
六堡茶企業大多各自為政,缺乏合作意識,再加上各個企業良莠不齊,質量標準不一,造成市場價格和渠道混亂,致使銷售渠道不穩定,影響到整個六堡茶行業的口碑。另外,在行業品牌建設方面,六堡茶遠遠比不上與普洱茶、安化黑茶的品牌價值和影響力;從企業品牌來看,廣西六堡茶企業品牌價值也與國內著名茶葉企業有較大差距。同時,對六堡茶的歷史、生產工藝、儲藏等方面的特性,以及“茶船古道”歷史文化沒有系統挖掘整理,沒有形成強大的品牌磁場,消費者對六堡茶了解不多,與其他茶類的文化挖掘和宣傳力度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六堡茶行業一線從業人員、銷售人員、茶藝師真正了解六堡茶歷史文化、六堡茶茶藝、品鑒知識的寥寥無幾,難以講好六堡茶故事。
4.產業鏈上、中、下游之間銜接不力,行業集中度和協同度不高
近年來,隨著六堡茶的興起以及政府對六堡茶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誕生了很多六堡茶企業,上到茶園,中到產業加工生產企業,下到六堡茶銷售企業。但是由于行業門檻低、市場化較弱、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廠商林立。但是由于大多數企業規模較小,對市場和技術的投入嚴重不足,致使企業經營難以持續發展,盈利困難。另外產業鏈上各成員定位混亂,上游茶園及合作社、中游加工廠及規模企業、下游銷售企業都想往全產業鏈方向發展,造成行業的集中度不高,行業發展缺乏整體協調性。
三、基于產業鏈協同理論的廣西六堡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議
產業鏈協同其實指的就是產業鏈上各成員要素之間的協調和合作。德國物理學家哈肯(1977)在其出版的《協同學導論》中最早指出了協同理論。朱蓉(2012)指出產業鏈協同是指產業鏈中各成員通過資源、技術、信息等一系列要素的建設,通過相互協調和配合,從而實現產業鏈的整體高效運轉。朱涵鈺(2014)指出產業鏈協同是產業鏈中各成員基于信息流、價值流和物流的聯系,彼此之間自發形成某種特點的約束配合關系,促使各產業鏈成員的收益最大化以及產業的快速發展。本文基于產業鏈協同理論,針對六堡茶產業鏈發展面臨的問題,從產業鏈整體協同、補鏈發展的角度出發,統籌分析六堡茶全產業鏈(如圖1所示),識別短板,繪制六堡茶產業重點補鏈圖(如圖2所示),精準補鏈發展。
根據圖1和圖2所列六堡茶產業鏈具體情況,提出以下幾方面推動廣西六堡茶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1.著重抓好六堡茶良種選育推廣工作,加快標準化茶園建設。原料是整個六堡茶產業鏈的源頭,源頭發展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整個產業的發展質量。因此要切實加強六堡茶良種選育推廣和標準化茶園建設工作。一是要建設和完善自治區、重點六堡茶產茶市兩級良種繁育體系,加強六堡茶加工工藝及有效成分等研究,加快建設六堡茶良種苗木繁育中心及良種茶苗育苗基地,切實提高六堡茶良種供應能力。二是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加快建設標準化茶園,統籌加快林地流轉,在全區適宜茶區大力發展茶園種植,擴大原茶本土供給保障能力。三是要加快改造茶園,增強茶園種植的機械化和科學化,建設一大批高產量的標準化示范茶園。四是要鼓勵茶園進行有機茶園認證和申請進出口茶葉基地備案。五是要切實加強茶園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配套建設完善相應的茶旅設施,為茶旅融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2.支持茶葉加工水平提升。一是招商投資部門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參與六堡茶產業發展。二是工信部門要加大力度支持茶企改造升級,更新生產設備及引入先進生產加工工藝,支持研究開發茶飲料、茶食品、茶日化品等茶葉衍生產品。三是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要支持建設茶葉質量監督與檢測平臺,建設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四是發展改革、農業農村、工信部門引導要產業集聚發展,建設六堡茶產業園(集聚區)及倉儲物流中心。五是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要制定和完善生產技術標準、品牌體系標準、質量監管體系等一批技術標準體系。六是市場監督、科技等部門協同支持廣西黑茶(六堡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升級為集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技術研發、標準制訂修訂、技術服務于一體的國家級黑茶(六堡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3.打造品牌體系,講好文化故事,拓展營銷渠道。一是農業農村、市場監督等部門聯合推動廣西“六堡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請工作,努力形成“建公共品牌+核心區域品牌+企業產品品牌”三位一體的品牌體系。二是文化旅游部門牽頭挖掘宣傳六堡茶“茶船古道”、“僑銷茶”、“歷史名茶”等文化故事,促進“茶葉產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教育等部門加大對六堡茶文化、茶藝、品鑒等培訓力度,培養更多的六堡茶文化代言人和故事傳播者,推進六堡茶文化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進賓館酒店,覆蓋更多旅游景點、公共服務區域。三是商務、農業農村、文化旅游、廣電、報紙等部門及系統加大宣傳力度,采取各種方式對六堡茶進行全方位宣傳。組織茶企參加國內外大型茶業博覽會和展銷會,深入實施“茶船古道·新絲路”六堡茶行銷全球活動”,增強六堡茶品牌的國際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
4.完善產業鏈協同發展機制,促進六堡茶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一是廣西區政府要按照“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的指導思想,完善產業鏈協同發展機制,推動六堡茶產業鏈上各成員之間充分發揮優勢互補,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二是要延鏈拓能,擴大六堡茶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精準鎖定產業鏈關節環節,支持上下游企業加強產業協同和技術聯合攻關,切實增強六堡茶產業韌性。三是要重點引導六堡茶產業與文化、旅游及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借助茶旅融合建設載體,進一步延伸,增加要素,擴大范圍,形成廣西茶旅融合產業帶。四是要完善產業配套服務體系,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深入宜茶貧困地區,以茶產業鏈建設激活鄉村經濟。
5.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一是落實財政支持,財政部門要每年新增預算落實專項資金建設茶產業高質量發展項目,明確部分資金支持六堡茶優勢茶產區發展科研、育苗種植、生產加工、檢驗檢測、品牌營銷、商貿物流等產業鏈及上下游產業發展。二是各級各有關部門落實稅收、金融、用地、用水、用電、物流、人才等優惠政策支持六堡茶產業發展。三是支持綠色、有機茶園基地和毛茶初制加工廠建設,制定具體獎補標準,給予獎補扶持。四是支持六堡茶行業供應鏈金融發展,為六堡茶企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和保障。
參考文獻:
[1]馬士成,董鵬,劉伊琳,陳茜.六堡茶產業發展與品牌建設研究[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2(06):19-22.
[2]武衛國,楊鼎俊,龍志榮,馬超龍,董鵬.“一帶一路”倡議下六堡茶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中國茶葉,2019,41(05):59-61.
[3]李世澤.六堡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基于與云南普洱茶、湖南安化黑茶的差距分析[J].廣西農學報,2018,33(03):35-39.
[4]唐潤,關雪妍,于榮.“互聯網+農業”產業鏈協同平臺建設[J].中國科技論壇,2018(09):121-127.
[5]張月月,胡峰,王曉萍.產業鏈協同視角下中國奶業生態系統優化研究[J].中國畜牧雜志,2018,54(08):145-149.
[6]馬士成,尹德明,梁玉川.大健康時代背景下六堡茶產業轉型和創新發展模式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09):15-19+27.
[7]蘇悅娟,韋萬春.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促廣西六堡茶產業生態化發展[J].當代廣西,2014(12):39.
[8]朱涵鈺.基于SaaS采納的產業鏈協同網絡與協同能力評價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4.
作者簡介:盧秋云(1981- ),女,廣西河池人,梧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通訊作者:王學良(1980- ),男,山東臨沂人,梧州學院,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