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祖風,字子越,河南人,國家一級翻譯,資深媒體人,中糧鄭州院《現代食品》雜志社總編輯,中國古代文史學者,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眾所周知,大秦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其建立于嬴政之手,但卻是數代秦王一百多年奮發圖強、勵精圖治的成果。我之所以說數代秦王、一百多年,僅僅是上溯至秦孝公嬴渠梁重用商鞅實行變法之時,準確地說是七代秦王——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嬴政。可以說,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極大發展,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后來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毫不客氣地說,商鞅對于后來秦王朝的建立居功至偉。但是,我們十分遺憾地發現,歷朝歷代的變法革新人物雖然胸懷天下、普濟眾生,但由于其變革必定要觸及舊勢力的利益而很難善終,商鞅亦是如此。秦孝公死后,商鞅落得個五馬分尸的悲慘結局,令人唏噓不已。
在幾代勵精圖治的秦王中,除了秦孝公和商鞅君臣外,我們還得重點說一下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秦昭襄王(秦始皇的曾祖父)和他的大將、著名軍事家、戰國名將之首白起以及宰相范雎。秦昭襄王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共在位56年。因為哥哥秦武王意外身亡且無子嗣,他在生母羋八子(也就是曾經風靡全國的電視劇《羋月傳》的主人公,史書記載的真名為羋八子,羋月只是劇中名。她是秦惠王的寵妾之一,秦昭襄王繼位后,她被稱作宣太后)和舅舅穰侯魏冉的謀劃下繼任國君。秦昭襄王在政治、軍事等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勛,特別是軍事方面的成就,即使較之秦始皇嬴政也毫不遜色。他重用范雎、白起等人,為秦國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雖然晚年的他聽信應侯范雎之言,喪失滅趙良機、冤殺名將白起,且令秦國民生凋敝,但仍不能掩蓋他的歷史功績,也不能掩蓋這個時期,秦國在各方面突飛猛進的事實。就連同時代的大思想家荀子都給予他很高的評價。
白起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他輔佐秦昭襄王,屢立戰功,指揮戰役數十次,從無敗績:伊闕之戰,大破魏韓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0萬,使趙國一蹶不振。白起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取城池70余座,為秦國統一天下掃清了障礙,被封為武安君,也就是說他能夠以武安邦。后因功高震主,得罪應侯范雎,于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白起被賜死于杜郵(今陜西省咸陽市東)。毛澤東曾評價白起:“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范雎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縱橫家、軍事謀略家,是秦昭襄王的宰相,因封地在應城,所以又被稱為應侯。他向秦昭王提出了遠交近攻等一系列政治、軍事、外交策略,破解了六國合縱抗秦的盟約。在秦趙長平之戰時,他采用奇妙的反間計令趙孝成王起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擔任主將,取代了足智多謀、善于防守的一代名將廉頗,結果白起大破趙軍,使秦國對六國的軍事態勢由戰略相持轉入戰略進攻。范雎輔佐秦昭襄王上承秦孝公、商鞅變法圖強之志,下啟秦始皇、李斯統一天下帝業,成為秦國歷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李斯曾高度評價范雎:“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那么,既然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強大無匹,又已經滅掉了戰國七雄中的其他六國(齊、楚、燕、趙、韓、魏),偉大的秦王朝為何僅僅維持了15年(前221年至前207年)就轟然崩塌了呢?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為功業奮力拼搏,驅兵民馬不停蹄
強大的軍事實力使秦國在公元前221年橫掃了戰國七雄中的其他六國,統一了天下。按理說,秦始皇登上皇位后應該馬上改變治國方略,暫緩一下對外的軍事行動,給予軍隊和民眾休養生息的機會。這樣既可以恢復受戰亂影響的社會秩序,復蘇被連年戰火摧殘的社會經濟,又可以穩定民心,使百姓安居樂業,更有利于秦王朝的統治。但是,雄心壯志的秦始皇并沒有停下軍事征伐的腳步,他馬不停蹄地北擊匈奴、開發北疆、南征百越、開拓西南、修筑萬里長城、開鑿靈渠,并且大規模修馳道,實行“車同軌”;經濟上,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使用半兩錢;文化上,實行“書同文”,統一使用秦篆,又稱小篆,后來又制定了秦隸;社會管理上,實行“行同倫”,即制定統一的社會倫理和行為道德規范,比如,對一些地方的淫逸之風加以制約,甚至規定殺死奸夫不為犯罪。由以上種種可以看出,秦始皇是真正功績卓著的勤奮帝王,他在軍事征伐、國家治理上的成就都不失為中國歷史上的蓋世雄主。
他所制定的許多制度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從公元前221年統一到前210年他死去,不過僅僅11年時間(秦始皇在位共37年,前期依然是秦王,后11年才是始皇帝),始皇帝開創了如此雄偉之大業,完成了如此繁重的工作,那么老百姓的處境如何呢?毫無疑問,為了支撐國之大業,他們只能承擔沉重的徭役和賦稅!以修筑長城為例,眾所周知,這是世界歷史上一項非常偉大的軍事工程,它對于秦朝及之后的許多朝代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秦始皇修長城是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的。有了它,只要中原內部不亂,北方游牧民族,尤其是驍勇善戰的匈奴軍隊很難威脅到中原。但是,修筑長城前后征用了百萬勞工,幾乎占當時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況且當時也沒有什么工程機械,全靠人力,同時還要耗費巨資,導致國庫虧空。所以說,秦始皇是舉全國之力筑起了西起甘肅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雖然福澤后世,但也使當時的秦王朝傷筋動骨。這是導致秦王朝民不聊生、民怨沸騰的重要因素之一,給秦朝埋下了隱患。
二、重法家兮輕儒道,施苛刑兮棄仁政
就重視法家思想而言,秦國是有傳統的。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變法開始,歷代秦王都十分尊崇法家思想。而商鞅正是當時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法家思想的指導下,秦國得以富國強兵,實力攀升至戰國七雄之首。嬴政登基后,依然推崇法家,他曾經為了得到韓非子(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而不惜發動對韓國的戰爭。韓非子來到秦國后,雖然并未進獻給嬴政太多好的策略,后來又被其師兄李斯(《史記》明確記載李斯與韓非子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是師兄弟)設計害死,但其學說卻深深地影響了嬴政。
李斯是秦始皇嬴政的丞相,又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自然大力推行法家思想,并依據法家學說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其中,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的舉措十分了不起,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后來擴大到四十八郡,此舉大大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社會發展,在秦以后的封建社會里一直沿用了近2000年。應該說,秦朝的依法治國是沒有錯的,但我們也應該明白物極必反、過猶不及的道理。秦朝的法律制度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屬于過猶不及的嚴刑苛法。比如,婦孺皆知的“焚書坑儒”,李斯認為儒生以古非今是造謠惑眾、擾亂民心、動搖政局、貶損皇威,因此所有不利于天下一統的言行都必須嚴令禁止。他把亂言惑眾歸罪于讀百家書,繼而下令焚書,民間只準留下醫藥、種植、占卜之類的書籍,其余一律上交燒毀,私藏將面臨嚴刑處罰,甚至處死。再比如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當時,陳勝、吳廣等900多民夫奉命前往邊境戍邊。他們到達大澤鄉時,恰逢大雨沖毀了道路而無法行進。按現在的法律條文,此種情形當屬不可抗力,逾期是可以免責的。但依據秦律則沒有任何緩和余地,逾期一律當斬。他們思來想去,繼續前往目的地就是白白送死,就地造反頂多也就是處死,反正同樣都是死,干脆就反了吧,或許還有一絲活命的機會。由此可以看出,若非秦朝不近情理的嚴苛刑律,很可能就不會有陳勝、吳廣的揭竿起義,也就不會點燃秦朝滅亡的導火索。所以,古人云:“苛政猛于虎也。”
三、該鐵血時顯溫情,留下趙高禍朝廷
宦官趙高在秦始皇時期擔任中車府令,并擔任公子胡亥(史書記載為秦始皇第18子)的老師。由于趙高善于察言觀色、逢迎獻媚,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及公子胡亥的賞識和信任。有一次,趙高犯下重罪,按秦律當斬,上卿蒙毅(大將蒙恬的弟弟)嚴格執法,決定處死趙高。但趙高在秦始皇跟前巧言令色,最終秦始皇不僅赦免了他,還令他官復原職。如此看來,秦始皇并非如后世所說的那樣冷酷殘暴,他對近臣趙高就充分顯露了溫情。
然而,正是他的這次法外容情,給秦朝留下了天大的禍患。秦始皇死后,趙高發動沙丘政變,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在此,我要專門表一表公子扶蘇。他是秦始皇的長子,性格剛毅勇武、心懷仁義,且頗具政治遠見。因為反對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和純粹法家式的嚴刑苛法,他被遠派到上郡(今陜北綏德一帶),協助大將蒙恬修筑長城、抵御匈奴。秦始皇臨死前緊急詔令公子扶蘇返回咸陽繼位,并主持葬禮。但趙高不僅扣下了詔令,而且矯詔逼其自殺。隨后,趙高又夷滅三代忠臣蒙恬家族,擁立胡亥為帝,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職期間,將秦二世胡亥玩弄于股掌之間——事實上,當初趙高之所以害死公子扶蘇、扶持胡亥,正是因為他十分清楚若是扶蘇繼位,將會是一個明主,不可能任由其擺布,而相比之下,胡亥就很容易掌控。趙高指鹿為馬、胡作非為、獨攬大權、結黨營私,使徭役更加繁重、律法更加嚴苛。
公元前208年,趙高設計害死了李斯,自己繼任秦朝丞相。公元前207年,他又逼迫秦二世胡亥自殺,另立子嬰為秦王。不久后,子嬰設計殺了趙高。
對于趙高的歷史評價,學界歷來頗有爭議,一種是絕對正面的,另一種則是絕對負面的。持負面評價的學者認為趙高制造的多起秦朝宮廷政變加劇了秦朝內部的動蕩;趙高屢進讒言、濫殺無辜,致使秦朝損失大批文臣武將,加速了秦朝的滅亡。持正面評價的學者則認為趙高是為報國仇,而不惜自宮為宦的愛國志士。其依據是唐代史學家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說趙高本為趙國公子,因痛惜自己的國家被秦國所滅,痛惜長平之戰中屈死的40多萬趙國將士,而不惜自宮進入秦宮,用奇謀引發秦朝內部一系列爭斗,屠盡秦朝宗室,使秦朝滅亡。后世詩人也多有贊美趙高者,比如,明末清初詩人屈大均稱贊趙高:“可憐百萬死秦孤,只有趙高能雪恥。”《詠趙高》一詩也贊美趙高:“當年舉世欲誅秦,哪計為名與殺身。先去扶蘇后胡亥,趙高功冠漢諸臣。大賈滅嬴憑女子,奇謀興漢詎蕭曹。留侯椎鐵荊卿匕,不及秦宮一趙高。”
但由于缺乏翔實可考的史料,史學界尚無法給出定論,這里就不多置喙了。如果后者所述為歷史真相的話,那么趙高確實不是大奸臣,反而堪稱千古罕見的愛國志士。
四、不識仲父為生父,錯將忠臣做仇人
本節我們主要談一談戰國奇才呂不韋。呂不韋,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他是戰國末年的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也是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孫。司馬遷在《史記》中明確記載了呂不韋是如何結識秦昭襄王的孫子嬴異人(后稱子楚),并敏銳地意識到他是個“奇貨可居”的人物的。
當時,子楚是被秦國派往趙國作質子的。所謂質子,是先秦時期各諸侯國為相互牽制而約定俗成的一種做法——將一個王子或者王族貴胄世子派往敵對方或他國作為人質。由于子楚的母親夏姬不受秦昭襄王的公子安國君嬴柱的寵愛,所以他被送往趙國作人質。實際上,他既是質子,又是秦國的棄子,因為秦國不可能為了他而放棄攻打趙國。趙國當然也看出來了,所以對子楚不怎么熱心,給他的生活物資也少得可憐,因此,子楚在趙國的日子很不好過。就是這個時候,在趙國經商的呂不韋出現了,而且對子楚十分珍視。他說:“子楚就像一件奇貨,可以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
與呂不韋結交讓子楚豐衣足食,有了時來運轉的感覺。呂不韋不僅供養子楚,還在處世之道上對其進行指點,逐步提高子楚的威望。為了讓自己的“政治投資”不致落空,呂不韋不惜花費重金結交子楚的父親——秦國太子安國君嬴柱的寵妃華陽夫人和她的姐姐,送給她們大量奇珍異寶。華陽夫人很受寵卻沒有兒子,呂不韋就說服她將子楚認作嗣子。此外,呂不韋又幫助子楚賄賂趙國守將,從而順利逃出趙國,回到秦國。
安國君繼位后,呂不韋又讓華陽夫人幫助子楚成為太子。這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操作雖然讓呂不韋散盡家財,但也讓我們見識到了韜略之祖姜子牙后人的雄才大略和深謀遠慮。在此過程中,呂不韋的另一個驚天之舉令人佩服之至。呂不韋找了一名絕色而又善舞的邯鄲女子(真名已失載,史稱趙姬)同居,讓她懷了孕,隨后宴請子楚。子楚看到趙姬后一見鐘情,就站起身來向呂不韋敬酒,請求把此女賜給他。呂不韋佯作生氣,將趙姬獻給了子楚。趙姬隱瞞了自己已有身孕的事實,并與子楚同居,后生下個兒子,取名嬴政,子楚遂正式將趙姬立為夫人。這個情節是司馬遷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明確記載的:“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
雖然后世對此事存有爭議,但我認為以司馬氏的治史態度,這個說法具有相當的真實度。而前文古詩《詠趙高》里所寫的“大賈滅嬴憑女子,奇謀興漢詎蕭曹”(作者注:大賈指呂不韋,就是說呂不韋這個大商人憑借一個美女和奇妙的計謀就實現了滅秦大計或者說是代秦大計,以姜姓呂氏取代了嬴氏的江山,其興漢之謀略不遜于蕭曹)就真的是千古傳奇了。東漢史學家班固對此事更加堅信,他在《漢書》中將嬴政稱為呂政。后來,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也記載“呂不韋娶邯鄲姬絕美者與居,知其有娠,異人(即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請之,不韋佯怒,既而獻之,孕期年而生子政。”可見,正史多支持嬴政為呂不韋與趙姬所生。而史學家的爭議多源于司馬光所述。司馬遷說的是“至大期時,生子政”,司馬光卻將“大期”改成了“期年”,這顯然是受到了三國史學家譙周所著史論的錯誤誘導。
其實,大期絕非期年,因為按照現代醫學的妊娠常識,人是不可能懷孕一周年的,因為胎兒在腹中超過300天就罕有存活者,更不要說滿周年了。從生育科學發展的歷程來看,古人是缺乏這方面的科學知識的。因此,大期只能解釋為懷孕足月而產。而足月者,古代只會有一個大概的估算,因為民間有“十月懷胎”的說法,同時也有“七活八不活”的說法。以此估算,懷孕9個月就屬于足月,即大期。按照這些正史的記載,真正建立大秦帝國的始皇帝就不是嬴政,而是古代傳奇人物姜太公的二十四世孫——呂政或者姜政。鑒于正史均持此論,本人也堅決支持這一觀點。至于有學者在央視百家講壇里所持的否定論,那也僅僅是學術爭論罷了,因為其否定之論據也是建立在譙周的孕期滿周年這一荒謬說法基礎上的。持否定論的學者還有一個論據是《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述的與《呂不韋列傳》所述不一致,我想他們或許不清楚《史記》的“本紀”和“列傳”之區別。十二本紀旨在記錄歷代帝王治國理政之業績,而列傳旨在敘述重要人物之生平、事跡,也就是一個重在記政事,一個重在記人事。從《秦始皇本紀》的記載“莊襄王為秦質子于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鄲”就可以看出,本紀中記述的身世十分精簡,甚至可以說是一筆帶過,然后按紀年重點寫政治軍事等大事。若由此得出其與《呂不韋列傳》所述相矛盾的結論,豈不謬哉?
秦昭襄王在位56年,于公元前251年去世,子楚的父親安國君嬴柱繼位,服喪期滿后,于公元前250年舉行繼位大典,史稱秦孝文王。然而,秦孝文王僅在位3天就去世了。于是,太子子楚繼位,是為秦莊襄王,皇后為趙姬。他感念呂不韋的傾力扶助之恩,任命呂不韋為丞相,且封為文信侯。
3年后,秦莊襄王去世,享年35歲。年僅13歲的太子嬴政繼位秦王,因年幼尊呂不韋為仲父,國政皆由呂不韋和太后趙姬把持。至此,呂不韋的代秦大計徹底完成。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為何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一個僅在位3天,一個在位僅3年就去世了呢?有史學家認為這與呂不韋的謀劃不無關系,但由于沒有證據,難以定論。此后數年間,呂不韋既把持朝政,又與太后趙姬續舊情。隨著秦王嬴政日漸年長,呂不韋怕被他發現,便想離開太后,但又怕太后怨恨,所以尋訪到一名“大陰人”(指陰部奇大的男性)嫪毐,將其收為門客,并故意將嫪毐能夠用男陰轉動銅車輪的情形透露給太后趙姬。趙姬對嫪毐產生了濃厚興趣,并向呂不韋索要嫪毐。但嫪毐非閹人,很難進入后宮。于是,呂不韋出主意讓太后賄賂主持宮內主刑的官吏,掩人耳目地僅拔掉了嫪毐的胡子、眉毛就送入了太后的寢宮,供其淫樂。不幸的是,嫪毐越來越受太后寵幸,被封為長信侯,日益猖狂起來,甚至有次喝酒后與大臣爭吵,怒罵大臣并狂妄叫囂自己是秦王的繼父。大臣向秦王嬴政告發了此事,令嬴政大為惱火。嫪毐十分恐慌,怕被處死,于是趁秦王嬴政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時發動叛亂,但很快就被早有準備的嬴政鎮壓。嬴政將嫪毐車裂,曝尸示眾;把太后趙姬幽禁起來;又摔死了嫪毐與太后所生的兩個私生子。呂不韋受此事牽連也在第二年被免除相職,并放逐到巴蜀之地。
呂不韋自感與嬴政的關系已無法挽回,便飲鴆自殺,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由于已經完成了代秦大計,我想他應該是含笑赴九泉的吧——雖然不能與世人言說,更不能父子相認,但畢竟大業已成。
呂不韋雖然自殺了,但他所編著的《呂氏春秋》留了下來。這既是他本人的治國綱領,又是給即將親政的嬴政準備的執政方略。可惜,由于他在處理與太后趙姬關系中的過失,使自己徹底失去了嬴政的信任。嬴政對這部書棄而不用,使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后來,《呂氏春秋》的巨大價值逐漸為后人發現,成為了解戰國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史料。它包含八覽、六論、十二紀,匯合了先秦諸子各派之學說,“兼儒墨,合名法”,史稱“雜家”。我認為,呂不韋的治國方略是歷史對秦王朝的饋贈,也是秦王朝不至于快速覆滅的最后一個機會。然而,始皇帝和他的繼任者均沒有把握住這一機會,屬實讓人感嘆不已。
以上幾點是完全以史書的記載為依據所進行的總結。至于很多史學家曾論述過秦始皇執政殘暴且生活腐化奢靡,以至于毀了江山。我認為,這些根本不是始皇帝一生執政之主流,也不是造成秦王朝迅速崩塌的重要原因。因為無論是建阿房宮也好,后宮佳麗無數也罷,既非始皇帝首開先河,又非他在任上做到了極致,這些均不能作為否定千古一帝偉大功績的理由。相反,比起歷史上的許多帝王,嬴政在很多方面都堪稱優秀,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取得的成就絕對值得后人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