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 瀚

《富貴平安圖》 何代鴻/作
成就一個畫家的核心因素是什么?這個問題在書畫界常年不絕于耳。當然,答案也有很多種。有人說是師承高古,有人說是技法高超,甚至還有人說是身居高位。當然,這些都沾點邊兒 ,但都不是核心因素。
重慶花鳥畫家何代鴻先生的故事給出了確切的答案。
一
幾年前,在重慶東水門旁一畫廊舉辦過一場書畫雅集,到場的多為重慶當紅書畫家。
當大家品賞某會長的作品時,只聽贊聲一片。然而,唯有一人發言時真誠地指出了作品的不足,他就是何代鴻先生。他當時的表現,瞬間贏得了筆者對他的敬仰。
因為在公正精神缺失、視批評如猛虎的當今藝術界,很多人都不敢說真話。而代鴻先生卻敢直言“犯上”, 僅此一點,就可以認定他是一位好畫家、好藝術工作者。
其實,對書畫家群體來講,當都完成了技法層面的修煉,都能準確地摹出范稿時,剩下的就是人品的比拼。沒有高尚的品格,是配不上“畫家”這個高尚稱號的。
怎樣才算有品格?就是時刻保持正向利他主義,時刻保持對事物獨到的認知,時刻堅持真理或標準。對人,不仰人鼻息,不盲目逢迎,更不溜須拍馬,在平時的生活中對朋友以誠相待,樂于助人;對書畫作品,不看作者來頭大小、職位高低,更不看頭上那些真假難辨的頭銜,唯一計較的就是作品本身的高下。面對過人之處會大加贊賞、真心擁戴,而面對不足之處則大膽直言。
凡是以高尚人品引領行動的畫家,作品呈現的必是正大氣象,這類作品也是最能經得住時間和空間考驗的,更是值得長期收藏的。
想想代鴻先生的為人,再看看他的作品,果然是他人品的忠實表達。他作品中的點點滴滴、枝枝丫丫,盡顯不流不隨、特立獨行的精神品格,也充分闡釋了畫家人品和作品之間的哲學關系。
二
畫家在選擇主攻門類時,往往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策略型,不走尋常路,獨辟蹊徑,不碰多數人畫的體裁,靠差異化取勝。一種是挑戰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力圖在多數人畫的體裁中脫穎而出。當然,這樣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代鴻先生就屬于后者。
當初,他確定主攻牡丹時,還是有人不太理解的。他們說牡丹這個體裁太俗,畫的人太多了。
而代鴻先生對此說法不以為然。他認為不是牡丹體裁俗,而是很多人把牡丹給畫俗了。
的確,很多人在畫牡丹時,用色不是描紅就是涂綠,題款不是“富貴滿堂”就是“國色天香”,畫者始終沒有自己的思想,也沒有獨到的技法,靠的就是簡單復制、粗暴仿臨,結果導致千人一面。
代鴻先生認為,正是因為存在這樣的狀況,他就更應該創作與眾不同的牡丹。雖然不敢妄言變革畫壇,但給賞者增添幾分新感覺還是可以做到的。
為了實現這一美好愿望,為了深入了解牡丹,代鴻先生曾在家中養過牡丹。但他總感覺盆栽牡丹沒有表現出牡丹該有的精神面貌,為了得到牡丹精神之真諦,先后幾次不遠千里到河南洛陽牡丹園寫生,畫了很多速寫稿,為日后創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
在網絡不發達的年代,他經常去重慶圖書館翻閱有關牡丹的資料和書籍,還經常從描寫牡丹的詩詞中尋找啟迪和靈感,久而久之,積累了豐富的牡丹學養。
以上這些,都是代鴻先生下的畫外功夫。而畫內功夫,就更不必說了。
多年來,他反反復復臨摹任伯年、張書旂、王雪濤等人的作品,深得其髓。同時,又深度吸收了吳昌碩、趙之謙、齊白石、潘天壽的筆墨,再加上身邊有鄭遠彬、水華先生指教,在40年的耕耘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面貌!
總體來看,代鴻先生的作品厚重、大氣,用色艷而不俗、搭配得當,主要以復色為之,同時大膽借用西畫技巧,強調光的運用。在運筆上,則強調大膽落筆,細心收拾,這點在牡丹花蕊的處理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更可貴的是,代鴻先生十分注重在畫中摻入書法運筆,以達到“以書潤畫”之目的。在題款時,他更沒有停留在“某年某月某地某人畫”的層次,而是大膽用詩,款中之詩或引用、或自創,均信手拈來,盡顯他的傳統文化功底。

《滿枝黃金》 何代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