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暉 鄭秋婷
(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堅持走城鄉融合發展道路,打造城市與鄉村的有機接合體,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個正確方向。當前,學者對城鄉融合發展的研究主要從城市、鄉村角度及宏觀制度層面等展開。例如,陳釗等認為在我國城鄉融合發展問題上,必須克服思想上的認識誤區,打破城鄉間和地區間分割的制度障礙,充分發揮集聚效應,通過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地區間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實現城鄉間與區域間平衡發展[1]。劉彥隨主要剖析了鄉村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問題導向的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科學途徑及研究前沿領域,其中提到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戰略相輔相成,鄉村振興應致力于創建城鄉融合體制機制,推進鄉村極化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構建鄉村地域系統轉型—重構—創新發展綜合體系[2]。其他學者也從理念、制度等角度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核心”的基本理念[3]、基于綠色發展理念的“內生型—綠色化”集成道路及重塑制度創新理念等[4-5],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下面基于福建省南平市巨口鄉和安溪縣巖前村的田野調查,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為依據,分析兩地在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的特色,并結合其他方面進行比較,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政策建議。
本研究選取南平市延平區巨口鄉和安溪縣參內鎮巖前村作為調研對象。巨口鄉總面積136.01 km2,轄11 個行政村和28 個自然村、95 個村民小組,2018 年入選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實驗區。巖前村位于參內鎮東南方向,距鎮區約13 km,全村人口948人,2016年被列入縣級貧困村、革命老區村,2019年入選福建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麗鄉村示范村。
調研分為前期調研、詳細調研、補充調研3 個階段。引入田野調查的方法,以實地觀察記錄為主、訪談法為輔,再結合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對比展現兩地的地方回應,進而提出該文的觀點及建議。具體調研思路及方法見表1、表2和圖1。

圖1 調研流程

表1 南平市延平區巨口鄉調研方法及應用匯總

表2 巖前村調研方法及應用匯總
集約化利用資源,激活鄉村“流量”。古村落——民間生態的“活化石”,不僅記錄著前輩的智慧與創造,更是對獨具特色的鄉土文明的一種傳承。作為國家級生態鄉鎮,南平市延平區巨口鄉有4個中國傳統村落和4個省級傳統村落,古厝超600座。但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古厝主人的離開,傳統村落發展面臨極大的困境。為此,巨口鄉借著入選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的東風,積極優化政策環境,探索土厝資源集約式保護方式,充分促進政府與民間形成合力,打破城鄉要素流通障礙,努力實現效益最大化。
2.1.1 設置創新性“古厝生態銀行”機制的保護方式。巨口鄉創建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全體農戶均為社員,將集體所有以土地、房產等形式入股合作社。同時,巨口鄉模擬銀行“分散化輸入,集中化輸出”的方式,成立南平市巨福旅游投資有限公司,集中合作社整合的閑置資源。通過“古厝生態銀行”掌柜平臺,對古厝規模化收儲、經營流轉、階段性成果等相關信息進行展示,進行集中委托與管理,參與市場化運作,有效地整合、盤活與保護巨口鄉成片而零散的珍貴古厝資源。當地某村民知曉巨口鄉的試點改革措施后,回鄉修繕古厝,從事民宿經營。他表示,民宿經營至今已接待各類來訪者近千余次,獲得了不菲的收入。
2.1.2 政策激勵、引導鄉賢帶動的保護方式。巨口鄉出臺了一系列村級公益性項目財政扶持及民宿扶持獎勵實施辦法,激勵人才入鄉,促進資本入鄉。此外,積極引導一些有作為的鄉賢、專業人士、村干部等組建鄉村振興理事會,共同為村里的一些公益性項目、鄉村振興項目出力出資,帶頭引導并助力修繕古厝及其他公共設施。對家鄉、宗族的情感與記憶,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鄉賢回鄉,為家鄉做事。另外,古厝逐步實現全范圍修整,鄉村持續發展進一步吸引更多人返鄉,由此產生了正反饋的效果。
2.2.1 發展細分產業——藝術旅游,打造鄉村品牌。自2018年,延平區引進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連續3年先后舉辦了以“藝術喚醒鄉村”“藝術激活鄉村”“藝術賦能鄉村”為主題的鄉村藝術季。通過古厝生態銀行這個平臺,結合藝術介入的手段,巨福公司與多方建立聯結方式,形成“平臺公司+村集體+鄉村振興理事會+農戶+藝術單位”的新格局,對鄉村閑置資產實施文化提升與再造工程,不斷提煉古厝的文化內涵,走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路。自鄉村藝術季舉辦以來,許多國內外藝術家和藝術院校師生來到巨口鄉寫生與實踐,參與駐地創作,并在古厝留下了豐富多樣的藝術作品,給鄉村帶來了濃厚的藝術氣息。藝術季也讓更多的留守老人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如一些傳統手藝的傳承與展現,大大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感、自豪感與滿意度。
2.2.2 守住鄉愁符號,盤活文化資源。對于大多數外出的村民來說,人與土地以及人與家族、宗族的情感是鄉愁的主要組成部分,古村落文化、傳統文化是鄉愁的重要載體。巨口鄉嶺根村是清朝進士黃彤云后人的一個聚居地,相傳他終身沒有出仕,而是在家開辦私塾。自相關古村落保護措施實施以來,黃彤云的后人積極響應地方號召,將舊址流轉至“古厝生態銀行”進行修繕改造,建立了黃彤云家風家訓館。館內陳列展示了黃氏族譜、優良家風家訓、廉潔教育等相關內容,吸引了許多中小學生前來參觀,對后人有著積極的教育意義。
“鄉愁”與“城愁”適度融合,是傳統與現代理念的融合。在走訪馀慶村的過程中,參觀了村里最大的一座古建筑駙馬厝、楠木林步道及雀替咖啡館等地。“雀替咖啡館”這個名字十分有特色,雀替是中國傳統古建筑中的一個精美木質構件,而咖啡館文化則是西方的人文傳統文化之一,東西方文化的結合出現在我國的傳統古村落的確是一道別樣的風景。與館內相關人員談話時了解到,一些國外來村駐地創作的藝術家會經常到這里,可見這個雀替咖啡館能讓他們感受到海外異鄉的味道。雖然這個咖啡館剛剛成立,但卻能直擊心靈,與歷史緊密相連,人文氣息濃厚。品一杯咖啡,走在楠木林步道上,感受鄉村“天然氧吧”的魅力,是吸引許多城市居民來體驗田園生活的因素之一。許多城市問題產生了諸如碎片化、原子化的生存特征,以及失去情感共同體支撐、游蕩在都市里、沒有精神皈依的“異鄉客”式“孤魂野鬼”的心靈狀態[6]。而城市來訪者可以在這里感受內涵豐富的傳統村落文化,體會慢節奏的生活方式,鄉村留住的鄉愁與城市人的城愁相融合,有助于緩解城市人的城愁。
3.1.1 鄉賢開設鄉村振興展館,為多方提供鄉村振興發展新思路。為搭起鄉村振興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下簡稱“雙創”)之間的橋梁,巖前村的一位鄉賢蘇先生創辦了雙創助力鄉村振興展示館。“雙創”的靈魂思想貫穿展館參觀的全過程。各個鄉村由于人才匱乏,無法針對性地提出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發展規劃,這個展館的現實意義是給安溪縣的鄉村振興提供理論思路與依托,展館創始人如是說道。該展館除了對巖前村的鄉村振興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受到許多外部學者、政府官員的關注,對于周邊村落鄉村振興發展規劃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3.1.2 找準切入點,做好小農戶與市場的有機銜接,實現與現代農業接軌。巖前村貫徹“健康中國”相關指示要求,緊抓健康事業這個切入點,依托鄉村具備開展生態循環種植養殖、農產品初加工的條件優勢,同時滿足健康事業發展的天然生態食材所需,在“雙創”助力鄉村振興展館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村民通過自家的田地及生態循環種植養殖實現了小型的“綠色創新創業”。村民葉惠治注冊了“葉惠治”農產品加工商標,憑借祖輩傳承的腌制方法,并結合自身多年經驗,依托自產的生態蔬果,創造了具有獨特秘方的“蘇氏腌制法”,腌制蘿卜、菜豆、冬菜、藠頭等極具閩南特色的食物,制作成閩南家庭原生態食材特色大禮包,進一步提升了農產品的價值。
為吸引人流,依托鄉村振興展館的相關思路,巖前村充分挖掘利用具有巖前特色的自然、生態、人文資源等,通過前輩口傳資料、經典文學作品求證等方式,對資源進行整合,挖掘其文化內涵,并根據當代人的興趣點,適當賦予其特定含義,致力于將鄉村景點打造為充滿詩意與文學氣息的打卡地。根據村內相關人士介紹,目前巖前村已規劃設置5條特色旅游線路,涵蓋一系列人文景觀、生態美景、農耕文化等。例如,悟空成長游,巖前村天然存在仙腳印、仙棋石、仙境巖等6 個仙處足跡以及白水寨、石頭洞、石浴具等,并且村對面的五指山存在許多天然景觀,生動展現了孫悟空從出生到被壓在五指山下的過程。同時,通過對百草園內各種草的研究,巖前村也不斷設計、發展出各種特色節日來吸引人流,如桑葚采摘節、地瓜葉采摘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節等[7]。在進行景點設計的同時,巖前村開始對相關的交通路線及設施進行完善與建設,盤活沿線農田等資源的經濟與社會價值,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流,通過發展特色鄉村游推動鄉村振興。
4.1.1 強化市場導向意識,充分促進三產融合發展,構建農民持續增收機制。巨口鄉從優質農產品入手,充分利用生態資源優勢,打造“武夷山水”品牌;著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引進生態園項目等,推進農林業、旅游、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巖前村引導茶農改造低效茶園,優化茶產業結構,同時集各類服務于一體,打造新農村休閑農業旅游綜合體;建立農村電商中心,依托網絡平臺,打造優質網貨產品。由此,農戶有了就業發展的機會,實現了利益聯結。
4.1.2 完善生態發展機制,規范化構建生態文明。巨口鄉做好傳統村落保護和鄉村整形規劃,探索“生態+”和“共享+”的模式;推行河長制、路長制,推進人居環境整治“網格化”管理。巖前村引進農村污水集中處理站,進行農村改廁,推行“一長兩員”制度,設立生活垃圾壓縮中轉站等,改善了村容村貌。此外,兩地均落實共建共治共享機制,充分調動廣大村民參與鄉村振興建設,開展一些評選類活動,如美麗庭院等,實現大家與小家的串聯,從整體上提升鄉村人居生態環境。
4.1.3 注重傳統文化保護,充分發揮民間力量,保護與利用資源。強化地方政府引導,多渠道籌集古厝修繕資金,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創建文化基地,如家風家教館等,最大化保護和利用傳統村落資源。保留與傳播當地孝道文化,定期開展一些針對老年人的活動,增強村民的歸屬感和滿意度。
4.1.4 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健全鄉村治理機制。巨口鄉成立鄉村振興理事會,全鄉黨員干部帶頭形成社會主義新風尚,初步形成“以黨建為統領,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模式。巖前村同樣注重基層組織建設,將“三會一課”常態化,強化村干部帶頭作用;設立村民理事會及村民監督委員會,引導村民參與民主管理。
鄉村之間具有異質性,兩地根據具體村情制定差異化的城鄉融合發展道路。巨口鄉主要是以5 個村為核心,挖掘各村資源,串點連線,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帶,以帶促面,助力鄉村振興。巖前村則是充分發揮鄉賢能人力量,利用現有資源,以其天然獨具特色的鄉村自然與人文景觀等為突破口,挖掘文化內涵,進行特色景點設計,同時采用黨建綠色“創新創業”產業幫扶模式,逐步實現城鄉融合。
不同鄉村的基本情況與發展基礎不同,體制機制建設的著眼點不同。從某種程度上看,巨口鄉的發展是站在村集體經濟的角度。在資源整合方面,創建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以此為平臺,將其整合的閑置資源交由巨福公司,通過相應手段進行集中流轉交易,提升資本運營效益。在農業發展方面,巨口鄉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托當地龍頭企業打造合作社聯社,對生產端進行整合,同時在福州市成立農特館,打造產品銷售前端。由此可見,巨口鄉的發展與合作社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巖前村的發展更多的是落實到小農戶,通過資源的有效對接以及提供相應的渠道,引導部分家庭發揮各自優勢,實現與市場的銜接,進而實現城鄉融合背景下的小農戶發展。受到鄉村振興發展新思路及鄉賢、校企帶動作用的影響,巖前村部分村民開始嘗試自己發展一些產業,相比于村集體經濟,顯然缺少一些規模效益,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取得良好成效。事實上,巖前村曾被列為縣級貧困村,村里大部分人口是貧、老、病、婦等弱勢群體,因此,在產業發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通過就地取材發展、促進點對點資源流動、做好文化包裝設計等方式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一是落實城鄉規劃一體化。建議地方政府出臺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相關指導意見,統籌協調城鄉布局中的人、財、物等資源分布,促進城鄉管理體制融合以及資源、空間融合。二是以農業為立足點,推動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轉變,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同時,積極發展新業態,促進各類休閑服務業、旅游業、康養業等三產融合發展,發展“后備箱”經濟,完善農民持續增收機制。三是就地取材、注重鄉村內部資源的激活與整合,激發農村內生發展動力。在關注鄉村外部資源整合流入的同時,要關注鄉村內部資源的配置,轉變鄉村在城鄉發展中“蓄水池”的從屬角色[8]。當農村地區嚴重“貧血”時,為其“輸血”,同時,鼓勵其充分利用天然優勢資源及鄉賢的力量,開發特色產業,進行內部“造血”,最終各方形成合力,達到“活血”的城鄉融合狀態。
一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的同時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以財政投入撬動社會資本的投入,完善社會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融合發展。二是建立城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大對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方面的改善力度,關注農村轉移勞動者的平等就業、農村老齡化等社會問題。
我國鄉村發展之所以取得良好成效,一方面得益于黨的政策引導與支持,另一方面得益于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帶動作用。但近年來,部分地方黨建工作被弱化、虛化,進而影響了黨在鄉村的執政基礎,對鄉村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地方政府應堅持黨建引領,將鄉村治理融入國家治理,充分發揮與鄉村有著密切聯系的城鎮黨員的作用,實現有效對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一是加強對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利用,開展相關修繕與環境整治工作。保留和發揚傳統古村落文化,彰顯地域文化魅力,實現文旅融合,走出綠色的鄉村振興發展道路。二是注重文化融合。鄉村可在傳統文化、民居建筑、家族優良傳統等方面融入當代元素,舉辦陳列展覽、影像演藝等公益性活動,吸引人流。三是建立“共建共享共治”機制。通過一系列激勵手段調動村民參與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城鄉融合的效率與效果,共同改善鄉村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