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共霞
(沂源縣魯村鎮人民政府,山東 沂源 256104)
與智慧農業相比,傳統農業存在諸多滯后與不足之處,嚴重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發展,因此,有必要積極探索智慧農業的發展路徑。但是,智慧農業發展難度較大,在各個方面均面臨較大的挑戰,需要持續探索行之有效的發展路徑。要準確把握“互聯網+”的特性與優勢,以此作為智慧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農業良好發展[1]。
“互聯網+”是創新2.0 下我國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我國“互聯網+”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 年11 月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言。目前,“互聯網+”的應用領域極為廣泛,包括工業、金融、商貿、通信、交通、民生、旅游、農業和教育等領域[2]。在“互聯網+”的助力下,傳統行業得以有效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求,對于整個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尤其體現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梢灶A見的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逐漸成熟,各個領域和行業將在“互聯網+”的助力下實現全面創新和升級,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形成經濟發展新引擎。
所謂“智慧農業”,就是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集成應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音視頻技術、3S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無線通信技術及專家智慧與知識,實現農業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災變預警等智能管理(見圖1)。自智慧農業這一理念被提出以來,其實際應用領域在不斷拓展,目前主要涉及農業生產環境監控、食品安全兩大方面,具體包括溫度監控管理、濕度監控管理、光照監控管理、農產品追蹤和農機定位等。智慧農業的發展,能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減少勞動力投入,同時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農業發展質量;以國家宏觀信息為基礎,通過幫助農民把握市場需求和價格變化,對農產品市場做出相應的戰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不斷發展。可以預見的是,智慧農業的不斷發展將推動農業產業鏈改造升級,實現農業精細化、高效化和綠色化發展[3]。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智慧農業發展,在“互聯網+”背景下投入大量資金和資源,不斷探索智慧農業的發展路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整體來看,智慧農業發展尚處于探索階段,依舊存在諸多不足,需要采取針對性措施。
智慧農業是一個極為寬泛的概念,涉及諸多領域和專業,發展難度較大。這就意味著要想推動智慧農業良好、穩定發展,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加強總體規劃、指明發展方向,從根本上規避發展過程中出現混亂、低效的問題。但是,目前我國部分地區智慧農業發展缺乏科學的頂層設計以及合理的整體規劃。部分地區智慧農業發展具有較強的隨意性和不統一性,通常只是將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模式相結合,導致智慧農業發展進度較為緩慢,而且難以保障發展質量。
智慧農業是依托現代科學技術對傳統農業進行創新、改造和優化的全新農業發展形態,其對于先進技術的依賴性非常強。但當前許多地區智慧農業的發展面臨技術滯后的窘境,由于經費投入、技術基礎和技術人才等方面存在不足,總體上呈現出科技水平較低的現狀,嚴重影響了智慧農業發展。
智慧農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專業人才的支持,其中既包括信息技術等專業技術方面的人才,也包括農業生產、農業推廣及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優秀人才。但是從客觀現實來看,人才缺乏問題在智慧農業發展過程中極為普遍。一方面,農業領域長期缺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基層農業崗位由于薪酬、待遇、福利和晉升機會等方面的不足,難以有效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這就直接導致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參差不齊,部分人員無法勝任工作崗位,更不能有效支撐智慧農業發展。
完善的配套體系是支撐智慧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其中既包括最基本的農業設施設備和農業服務機構,也包括與“互聯網+”息息相關的信息技術企業、統一的物聯網技術標準以及配套產業服務等。只有在各方面的配套要素足夠健全的情況下,智慧農業的發展才能暢通無阻、順利高效。如果其中某一方面存在缺陷與不足,會嚴重影響智慧農業發展,因此,需要對此加以高度重視。
智慧農業的發展需要相應的管理平臺作為基礎支撐。該管理平臺應整合農業大數據庫,全面覆蓋現代農業各方面的相關數據,在支持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同時,為智慧農業管理提供重要依據。以農業大數據為基礎,對數據價值進行全面挖掘與應用,推動信息化農業管理、智能化生產控制、金融化產品融合、電商化大宗交易、體系化農業服務以及全程化質量監控穩步推進與優化,能充分發揮大數據與互聯網對智慧農業發展的支持作用。建立農業物聯網工程,依靠物聯網將整個農業體系串聯起來,進而構建一體化管理平臺,對智慧種植、家畜養殖、水產養殖、農產品流通、農產品溯源和糧食存儲等進行無線采集、無線控制、視頻監控、異地監控以及集中管理,真正實現一體化管理[4]。例如,某企業推出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農業平臺(見圖2),能夠完全滿足智慧農業的發展需求。

圖2 智慧農業一體化管理平臺
全面加強農業基礎配套建設是促進智慧農業有效發展的重要基礎。地方政府與農業部門需要以加強農業配套設施設備、物聯網等的建設為基礎,同時逐步探索包括先進科學技術、配套服務體系、物流渠道和交易市場等相關配套要素的建立路徑,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打牢基礎。
智慧農業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僅僅依靠農戶自身難以保障資金充足,同時易面臨資金使用和管理不當的風險。因此,政府應充分發揮引導和保障作用,在適當加大撥款力度的同時,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成立專門管理小組,對智慧農業發展資金進行專項管理,加強預算分析,制定合理的資金預算方案,落實對資金預算的動態化管理,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資金浪費,確保每一筆資金都能用于支持智慧農業的有效發展。
加強頂層設計與總體規劃能夠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引導和基礎保障,從根本上改善智慧農業發展質量與效率過于低下的現狀。地方政府應全面加強智慧農業發展前景分析,準確把握影響實際發展的各種要素,并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發展方案。明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的基本原則,圍繞農業、林業、畜牧及漁業等全產業鏈發展,制定科學目標。不斷擴大智能化生產規模,落實智慧農業試驗區、智慧農業應用基地等的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智慧營銷工程,全力推動農產品智慧批發市場建設,進一步增強數據化管理能力,構建更為合理的管理體系,促進智慧農業良好發展。
針對智慧農業發展人才缺乏的實際問題,有必要全面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依據智慧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對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農業發展技術、農業種植管理及農產品營銷等領域的專業人才要求加以明確,進而制定行之有效的短期與長期相結合的人才培養計劃。同時,對基層農業崗位的薪酬、福利、晉升機會等加以改善,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盡可能將更多的優秀專業人才留在崗位上。另外,需要全面落實新型農民培養工作,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提高農民信息化素養和農業種植管理水平,確保智慧農業的發展有穩固的基礎支撐。
先進的技術是支持智慧農業發展的關鍵。高度重視技術的創新與應用,重點圍繞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及5G等智慧農業中的核心技術進行研發、應用與推廣,大力提升智慧農業的信息技術水平,進而支持農業產業鏈一體化發展[5]。在此基礎上,針對各種具體的技術進行大力推廣與應用,能提升智慧農業發展質量與效率。其中,智能化溫室、植保無人機、水肥一體化無土栽培技術、LED生態種植柜、工廠化育苗、智能配肥機、智能孵化機和智能養殖場等,均是當前值得大力推廣與深度應用的智慧農業關鍵技術。
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智慧農業發展存在一定的不足,導致實際發展質量與效率達不到預期。因此,需要對智慧農業發展現狀進行全面、深度剖析,準確把握其中的不足之處,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同時重點圍繞信息技術探索“互聯網+”給智慧農業發展帶來的優勢,形成持續、可靠和穩固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