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劍
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正在進行較大變化。隨著經濟逐步恢復正常,基數效應低帶來的高增長逐漸被正常經濟增速運行取代。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如何認識經濟形勢并進行宏觀調控就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重要問題。

從經濟走勢看,GDP增速將逐季回落,自然走勢下(即沒有政策干預下),預計下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長4.5%,雖然下半年經濟將繼續恢復,但是動能偏弱,需求端整體恢復乏力,供給端恢復放緩,難以顯著抬升經濟增速。2022年上半年,在疫情常態化以及疫苗接種范圍的提高,雖然供需兩端逐步平衡,但是宏觀經濟恢復將邊際放緩,加之受2021年同期基數較高的影響,經濟自然增速將低于2020年,預計上半年經濟自然增速在4%左右。
綜合2021年中國供給、需求雙收縮的格局,加之供給收縮幅度小于需求收縮幅度的研判,CPI方面,或在今年三、四季度再現高位峰值,主要受非食品項和翹尾因素支撐,但預計后續豬肉價格仍將低位運行,CPI食品項的回升空間有限,預計2021年下半年自然走勢下的CPI同比增速較上半年有所增加,約為1.5%。PPI方面,考慮翹尾因素以及美聯儲Taper預期將對國際原油和銅價形成的沖擊,同時中長期而言全球碳中和政策對商品價格具有推動力量,預測碳價上行將明顯推高各國基礎能源價格,預計2021年下半年自然走勢下的PPI同比增速6.5%。
CPI方面,生豬供給逐漸見頂、需求邊際改善,2022年上半年豬肉價格將會逐漸筑底,并小幅回升。2022年上半年,隨著國內外疫情企穩,服務類消費有望進一步恢復。旅游、餐飲等非食品價格預計將拉升CPI,預計2022年上半年自然走勢下的CPI同比增速2%。PPI方面,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將處筑頂回落階段,隨著資源出口國供給逐步改善,以及美國財政刺激力度邊際衰減,大宗商品價格將進一步下行,有色金屬價格維持高位波動,化學原料制造品行業走勢與原油價格保持一致,穩中趨降,預計2022年上半年自然走勢下的PPI同比增速3%。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的城鎮新增就業目標為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目標為5.5%左右,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698萬人,已經完成全年目標的63.5%,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已經回到疫情前水平。綜合今年上半年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經濟周期仍運行在繁榮階段,而且經濟產出通常領先于失業率,所以預計下半年自然走勢下全國城鎮新增就業可以達到400萬至50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0%至5.1%區間。
隨著歐美等國經濟在2021年下半年開始穩步恢復,中國經濟在2022年基本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但供給、需求雙收縮的格局不變,加之疫情造成的企業或個體經營戶倒閉并未完全恢復,預計2022年上半年自然走勢下全國城鎮新增就業達到500萬至600萬人,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左右。
從目前經濟走勢看,對于2021年下半年來說,隨著經濟逐步恢復,將達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目標,所以下半年政策應更傾向于全力做好“六穩”“六保”工作。2022年上半年,高基數效應疊加經濟邊際放緩,經濟下行壓力將加大,穩增長壓力不減,預計政策目標設定在5.5%以上。
CPI方面:2020年,受豬肉供給收縮的影響,豬肉及其相關食品價格在2020年大幅上漲。其中,豬肉、牛肉、蛋類等食品價格已經顯著高于近幾年的均價,價格上漲明顯,尤其是豬肉價格已經達到2018年價格的一倍以上。這使得2021年大部分食品價格的上漲空間極其有限,反倒是價格下滑空間很大。與之相對,2020年非食品價格持續走低,在2021年存在價格上漲的可能性。但鑒于非食品價格增速波幅較小,對CPI增速變化的影響也有限,2021年CPI增速走勢依然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食品價格的波動。根據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預期全年CPI同比增速3%以及2021年上半年實際數據,預計2021年下半年為實現預期目標,CPI同比增速目標在5%以內。
PPI方面:由于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目前在筑頂過程中。預計下半年到明年二季度,國內大宗商品穩價政策力度將顯現,另外,隨著資源出口國供給逐步改善,以及美國財政刺激力度邊際衰減,大宗商品價格將進一步下行,同時預計有色金屬價格維持高位波動,化學原料制造品行業走勢與原油價格保持一致,穩中趨降。預計2021年下半年PPI同比增速目標在6.5%以內。
隨著國內外疫情好轉、經濟逐步復蘇,基于中美經濟競爭格局,供給側或將面臨結構性調整,而需求側則隨著全球需求的回暖,CPI或小幅上漲,同時疊加高基數效應,總體而言PPI同比中樞有望回落,CPI同比中樞或將呈現上移。預計2022年上半年CPI同比增速目標在2%以內、PPI同比增速目標在3.0%以內。
根據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1100萬以上城鎮新增就業目標和5%城鎮調查失業率目標,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698萬人,所以下半年的城鎮新增就業目標在500萬人以上即可,城鎮調查失業率已經低于全年目標,但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16歲—24歲城鎮青年失業率達到了15.4%,顯著高于往年,但這通常是畢業季的季節性因素,下半年失業率會有所下降,綜合考慮中國經濟恢復狀況及國際環境,2021年下半年城鎮青年失業率政策目標可以調整為13%左右。
2022年全球宏觀經濟將進一步改善,中國宏觀經濟運行也將整體處于疫情前水平,但在供給、需求雙收縮的格局下,預計2022年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目標600萬人。在全球疫情好轉的趨勢下,對外留學可能進一步放開,預計2022年上半年城鎮調查失業率目標設定在5%以內,其中城鎮青年失業率目標定在14%左右。
2021年下半年,中國經濟繼續恢復,但是需求端整體恢復乏力,供給端存在放緩趨勢。2022年上半年,雖然供需兩端逐步平衡,但是宏觀經濟恢復將邊際放緩。今明兩年,中國宏觀經濟將面臨供需雙萎縮的局面,且需求端形勢更加嚴峻,宏觀政策跨周期設計是對傳統逆周期宏觀調控的補充和完善,更重視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面臨的問題。鑒于此,未來如何修復需求端仍將是重要的政策發力點,同時進一步開放供給端也將持續發力,統籌做好今明兩年政策銜接。因此今年下半年、明年上半年中國采取的擴張性政策組合將以擴張性需求管理為主、擴張性供給管理次之、擴張性市場環境管理為輔。
在貨幣政策方面:
第一,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全球疫情仍在持續,外部環境錯綜復雜,國內疫情反復,經濟恢復仍然不穩固、不均衡。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為了實現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堅持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尤其是注重跨周期的供求平衡,貨幣政策應與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節奏。
第二,貨幣政策應繼續保持對經濟的有力支持,尤其是對中小企業和困難行業的支持。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促進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中,中小微企業占據了重要地位,尤其在激發社會活力、拉動就業增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長期以來中小微企業由于實力不夠雄厚、抗風險能力較弱,今年下半年,中小企業經營面臨較大困難,因此,政府應更大力度的支持中小企業以及困難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財政政策方面:
第一,積極的財政政策精準實施。保持財政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合理把握預算內投資和推動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實物工作量。今年下半年加快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進度,并轉化為明年上半年投資,對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的經濟形成有力支撐。為了實現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財政政策應提升政策效能,適當向促進就業、支持中小企業、鼓勵企業高質量發展方向適度傾斜,有效對沖經濟下行壓力。
第二,保障基本民生。疫情導致的失業在今年下半年以及明年上半年仍然是需要關注的問題,力爭解決“人崗不匹配”的就業結構性問題,通過激發中小企業的經營活力,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來激發內需、化解風險,尤其助力基層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工作。
第三,財政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大規模國土綠化,治理好荒漠化土地,有助于改善中國的生態環境,增加可用土地,建設美麗中國。
第四,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特別是隱性債務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調節好、把握好債務規模以及償還節奏,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
在需求側改革方面:
受疫情影響,中國國內需求端恢復速度落后于供給端,需求端整體恢復乏力,并邊際放緩,修復需求端仍將是重要的政策發力點。
第一,促進人口長期均衡健康發展。針對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以及人口出生率持續走低,加大對養老服務業的扶持,盡快落實放開三胎的配套政策,提高生育意愿,既有助于刺激現在的消費,又有助于應對未來的勞動力短缺和老齡化問題,激發優質消費,并有效促進人口長期均衡健康發展。
第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保障體系上進行調整或改革,從醫療、養老、教育等方面改革入手,降低居民生活的不確定性,提高居民收入,持續縮小收入差距,拉動居民消費,擴大內需。
第三,改革稅制。通過改革稅制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并縮小貧富差距,從而提高居民消費能力。
一方面,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第一,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受疫情影響,諸多行業受挫嚴重,尤其是中小企業更是雪上加霜,疫情期間,各級政府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措施,以加強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扶持,今年下半年中小企業經營仍然面臨困境,各級政府應繼續大力支持中小企業重建,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第二,實施減稅降費政策。今年下半年以及明年上半年,中國應該繼續實施減稅降費政策,支持實體企業運轉,確保制造業、餐飲業、建筑業和交通運輸業等受挫嚴重的行業盡早脫離困境。
另一方面,鼓勵并扶持創新。
政府應該鼓勵企業加大自主研發投入,打破高技術壟斷,降低高技術的國外依賴度。尤其是加大新能源汽車以及一些卡脖子的行業的創新投入力度,以此增加優質供給。第一,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基礎研究是一切創新的基石,鼓勵自主研發的前提必須重視基礎研究的投入。第二,落實金融支持創新。對于創新型企業或者有創新潛力的企業加大金融扶持力度,解決創新企業的后顧之憂。鼓勵科技創新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適當加大先進制造業企業以及科技創新企業的減稅降費力度,以降低稅費激勵企業創新發展并參與國際競爭。第三,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創新必須有實施創新的人才,因此,政策支持增加創新型人才儲備和培育有助于激勵創新。
首先,推進放管服改革。第一,以市場為導向。減少行政干預,強化市場經濟在國家發展進程中的作用,盡可能地讓市場調整供需關系。第二,加強依法治國。加強監管機制,規范市場行為,在處罰成本高于利潤所得時企業會自動退出市場,直到以價格為導向達到新的平衡。第三,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服務效能,創造良好的政企關系。
其次,完善社會治理政策,建立高標準的市場體系需要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建立誠信的自律機制。完善市場主體信用承諾制度,規范市場主體行為,推動市場主體守信履約,降低交易成本,推動市場健康發展。健全依法監管機制。推動差異化分級分類監管措施,激勵市場主體規范經營。
再次,擴大對外開放。要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營造良好的國際貿易關系尤為重要。今年下半年,國外疫情形勢依舊嚴峻,外部環境依然錯綜復雜。一方面,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需要國際大市場的支撐,因此,擴大對外開放就要妥善處理各種國際關系,營造良好的國際經濟環境;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全球市場,因此,只有積極擴大開放才能在國際市場中保持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