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歡

摘 要:20世紀80年代,漆畫作為一門畫種,在全國開辟獨立展廳,正式步入大美術的殿堂,至今已40余年。喬十光老師說,漆畫是中國傳統漆藝這棵千年古樹上盛開的一朵新花。經過幾代藝術家的努力,這朵明艷照人的藝術之花在大美術的語境下,全面汲取了各個藝術門類的營養,正慢慢結出讓人驚嘆不已的豐碩果實。文章闡述了漆畫作為一門獨立畫種確立身份的過程,以及《河洛》《夢回》的創作實踐經歷。
關鍵詞:漆畫;藝術探索;大美術
吳冠中先生曾說:“素白的宣紙與墨黑的漆,都極美。樸素大方之美,是歷經幾千年考驗而不被淘汰之美,是我國傳統藝術棲止的溫床。”這一論述恰巧對應了中華傳統文化中《易經》的太極陰陽學說。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相較于白的宣紙,漆黑的漆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無論是人們對于漆畫的認識,抑或是當代漆畫的藝術創作,都有很長的路要走。漆畫藝術本體語言的探索,視覺審美的定位是當代漆畫家共同面對的課題。筆者自2004年起,師從南京師范大學吳可人老師研習漆畫16年,期間一直致力于漆畫創作及理論研究。
一、漆畫作為一門獨立畫種確立身份的過程
具有八千年傳承的漆本身就是東方文化精神的物化體現,其視覺特征、審美傾向都獨具東方藝術特色。喬十光先生被稱為“中國漆畫之父”,他于20世紀60年代來到福州,跟隨漆藝大師李芝卿先生研習傳統髹漆技法,這為其后面的漆畫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期間,喬先生創作了其漆畫處女作《魚米鄉》,這件作品開啟了喬先生后來的漆畫創作之路。同一時期,蔡克振先生遠赴越南河內美術學院漆畫科,師從越南漆畫名家黃積鑄先生,攻讀了漆畫專業研究生。經過三年努力刻苦的學習,蔡先生收獲頗豐。1970年,蔡先生回國,并于廣東人民藝術學院創立了我國首個漆畫工作室,蔡克振先生把越南磨漆畫的藝術技法及創作特色與中國傳統漆藝文化相結合,培養出第一批漆畫專業學生。
1979年的第五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上,喬十光先生的《潑水節》獲得了銀獎,這使得漆畫這一新興畫種在當時的藝術界獲得了極大的關注。1984年的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上,漆畫終于得以作為獨立畫種獲得一席之地。至此,現代漆畫在經歷幾十年的艱辛發展后,終于在藝術界得到認可,屹立于大美術之林。
當代漆畫兼具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悠久厚重和新時代的中國精神。漆畫用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征服了觀眾,將大量其他領域優秀的藝術家吸引到漆畫創作中來,形成了今天漆畫界百花齊放的局面。漆畫藝術在思維模式、表現題材與視覺形式上實現了更多的可能性,這對于當代漆畫的學科建設以及本體語言的構建是必不可少的。
二、《河洛》創作實踐
在現代漆畫發展過程中,有的漆畫家將目光放在西方,借鑒歐美的圖式流派,有的漆畫家則致力于探尋中華傳統圖式在漆語言上的應用,對應到當代漆畫的具體表現上,則呈現為“寫實”與“裝飾”這兩大漆畫藝術風格。大量的漆畫家將精力傾注于這兩類風格的實踐探索上,而在新時代下,傳統藝術風格之外的漆畫本體語言探尋的則是新一代漆畫家的歷史使命。
筆者經常感動于中華傳統文化中呈現出來的厚重、神秘與震撼,在此類題材上做了一些探索與研究。漆畫作品《河洛》的創意來源于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河圖洛書”。著名學者阿城先生在他的《洛書河圖:文明的造型探源》一書中闡述了“河圖”即陰陽圖,洛書即九宮圖的觀點,并佐以大量圖片資料,證明“河圖洛書”保存在苗族的鬼師服飾圖案中,部分存在于商代青銅器圖案。漆畫作品《河洛》以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為主要表現對象,以漢畫中的人物形象作為畫面主體人物造型,其形象古樸、大方,造型簡練,有力度,與“河洛”的主題較為契合。
《河洛》的主色調是天然漆的本源色調,是一種充滿神秘感的暖褐色。這是筆者所鐘愛的一個色調,在許多作品中都多有使用。但是為了避免大量使用導致畫面中呈現出來的“火氣”,稍微加入了一點透明藍、透明綠,這樣畫面便更加沉穩了。為了表現畫面中山峰的藝術效果,筆者將高麗紙揉皺后刷漆再粘貼到畫面中。這樣層巒疊嶂的感覺有了,但畫面卻變得異常凸起,經過反復打磨之后仍然高出其他畫面。再三斟酌后,筆者放棄了傳統漆畫中“平、光、亮”的藝術效果。經過大膽的嘗試,筆者將多種技法應用到畫面當中,最后又用天然漆將畫面統一,并做了最終畫面的圖式構成。深思熟慮之后,筆者選擇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畫作為畫面的構成形式,并賦予了畫面“天圓地方”的精神內涵。所有藝術創作實踐都必須始終貫穿著畫家對藝術的思考,無論是生命、情感或是其他精神領域的內涵。如果僅僅是簡單的繪制,那么就是表面的、粗淺的涂鴉而已。這種涂鴉可以作為一種試驗,卻不能成為一種成熟的藝術。
三、《夢回》創作實踐
當代漆畫藝術要挖掘自己的本體語言,不但要吸收當代藝術中的閃光點,更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漆畫理論家陳勤群老師認為,漆藝與巖畫、青銅、壁畫、畫像磚、畫像石、剪紙、年畫、陶藝、水墨等傳統樣式一樣,貫穿其間的中國線造型從來就沒有中斷過。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從中國傳統線造型中來探尋漆畫本體語言?根據陳勤群的論述,無論是先秦兩漢的髹飾還是宋元明清的雕漆鑲嵌,都充滿了線意識。審美追求的回歸,是對文化根源的回溯,這對當代漆畫的發展是有利的。陳金華老師說:“漆是畫的根基,畫是漆的靈魂。沒有‘漆就沒有‘畫,沒有‘畫也無所謂‘漆。”這句話便是在大美術語境下,對漆畫的一種客觀表述。經典的紅黑、絢麗的金銀都是傳統漆藝中的代表色,當代漆畫不必刻意去忽略這些傳統的元素,而是應該很好地利用傳統經典,權衡好“漆”與“畫”的關系,在觀念和語言上表現出漆畫特有的個性魅力。
中華傳統圖式,尤其是隋唐之前的上古圖式中有我們獨特的文化語言寶藏,文學作品如先秦時期的歌賦、唐詩、宋詞等,藝術作品如上古的帛畫、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等都是我們的歷史文脈,從中必然可以窺探出當代漆畫自己真正的本體語言。
筆者大學期間主攻方向是國畫,對國畫仕女有著“謎”一般的熱情,臨摹創作過許多仕女國畫作品。之后筆者跟隨吳可人老師攻讀研究生,開始研習漆畫,亦將仕女題材融入我的漆畫創作之中。漆畫作品《夢回》以傳統仕女為題材,其創意來源是筆者的一個夢境,夢里筆者仿佛置身于悠遠的唐宮之中,將同一時間里不同空間的場景鋪陳于眼前,以旁觀者的視角走馬燈似地注視著夢境中的一切。畫面中以銀箔覆蓋畫面,又將銀箔磨破,層層髹涂打磨,得到一些斑駁的畫面效果,正恰如其分地塑造了夢境中光怪陸離的奇異感受,恍然間竟有種“莊周夢蝶”的情境,整個畫面氛圍靜謐、祥和。
目前筆者仍然堅持國畫的寫生創作實踐,這為筆者現階段的漆畫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藝術靈感。清華美院的程向君老師說過,堅持長期的手繪訓練對我們的漆畫創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手繪寫生實踐能夠為藝術家帶來藝術的靈感、嫻熟的表現技巧并淬煉藝術家的心境。筆者深以為然,并一直堅持著手繪訓練。
筆者經常思考當下流行的審美傾向:病態般的白、嶙峋的瘦、無謂的頹、莫名其妙的喪。筆者認為這都是不正常的,誤導著當下年輕一代的審美傾向。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究竟哪里出了偏差?年輕人應該是什么樣子的?青春、向上、朝氣蓬勃的氣息去了哪里?從藝術的角度思考,筆者認為不妨反觀一下唐代仕女畫,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表現了一種積極向上、辛勤勞作的貴族女子生活狀態,周昉的《簪花仕女圖》雖有些百無聊賴的慵懶,卻也體現一種健康的、壯美的泱泱大國氣勢。在新仕女題材《閨蜜》系列漆畫作品中,筆者亦是將唐代仕女作為創作主體造型,人物造型上以夸張的手法強調了唐代女子特有的雍容、飽滿與壯美。畫中女子或閱讀,或梳妝,或閑談,人物三三兩兩地并置一處,在神態上有內在的交流互動。在整體風格上以意象的手法塑造畫面,整幅作品以天然漆作為創作材料,營造出如夢境般的婉約與優雅。
筆者不反對用漆表現鮮亮的顏色,藝術本身就應該具有多樣性,在藝術創作需要的時候,無論什么樣的色彩都可以用來表現畫面。但天然漆的本源之色是透明的褐色、咖啡色以及慢慢髹涂而得到的黑色,如果探尋漆之本體語言應當從這些天然色中去尋找。天然漆剛剛髹涂時顏色較深,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開”出越來越鮮艷的色彩,這是天然漆“活”的表現。只有“活”的天然漆具備這樣的特性,只有它可以慢慢“開”出那么含蓄、溫婉的優雅色澤。漆畫本體語言的探索應該從天然漆出發,之后才是視覺圖式、藝術審美方面的探究,這是當代漆畫藝術的基礎。喬十光先生深深迷戀于天然漆的無窮魅力,他始終堅持天然漆的學科底線,他認為漆畫所特有的兼容性必須建立在天然漆的基礎上,如果漆畫離開了天然漆就不能稱為一門獨立的畫種。
四、結語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繁榮昌盛的文化,需要“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來弘揚中國精神。中國漆畫能深刻表達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大美術的語境下,漆畫本體語言的探尋關系到中國文脈在漆畫中的延續與成長。要繼承和發揚中國漆畫的藝術魅力,必須得有長遠目標,更要有途徑與方法實現宏偉目標。一位漆畫家在新的歷史環境下,參與一門新藝術的本體語言構建中,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值得奉獻終身的事情。將自己最大的熱情投入漆畫藝術創作中去,為漆畫事業的發展而奉獻自己,最終我們必然能夠創造出自己獨特的熠熠生輝的漆彩夢境。
參考文獻:
[1]邱志軍.從本體語言體系的構建:看中國當代漆畫的發展[EB/OL].(2019-05-06)[2021-02-21].http://www.cssn.cn/wenlian/201905/t20190506_4874618.shtml.
[2]陳勤群.漆藝現代性的斷想[J].藝術生活,2013(10):48-49.
[3]陳金華.“漆”味與“畫”味[N].中國文化報,2018-03-04(7).
作者單位:
宿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