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安

拿起“考古神器”洛陽鏟,層層挖土,再細細地掃去浮塵,神秘的“寶貝”慢慢呈現全貌……
想感受一下考古學家的快樂嗎?出自河南博物院的文創產品,把時下流行的“盲盒”概念和文物相結合,把青銅器、元寶、銅佛、銅鑒、銀牌等“微縮文物”藏進土中。在挖掘的過程中,玩家親身參與的喜悅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而“考古盲盒”的“大火”也直接帶動了其他文創產品的熱銷。近日,其出品方豫博文創迎來了一個線上高峰,成交額屢創新高。
考古盲盒之所以走紅,是因為它結合了“開盒”與“考古”兩種玩法體驗。與其說考古盲盒販賣的是文創產品,不如說它兜售的是新奇玩法,這讓盲盒玩家能從中感受到耐心挖掘文物的精致感。
這也表明,考古也可以新奇有趣,盲盒也可以“有文化”,考古盲盒讓考古充滿了驚喜感。
考古盲盒之所以“好玩”,正是因為它滿足了消費者追求驚喜感的消費心理。考古盲盒內隨機藏著各種根據真實古物仿制的青銅器、元寶、銅佛、銅鑒、玉器等“寶物”。體驗者可利用內贈的迷你版專業“考古工具”來體驗考古過程。看起來枯燥無趣的“考古發掘”與當下流行的“盲盒”文化相結合,讓文物“活起來”,使得更多的年輕人主動去探索、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過去的盲盒產品,開盒體驗僅限于從接過盒子到打開盒子的短短數秒,許多玩家大呼“不過癮”。可考古盲盒卻將體驗周期延長,讓樂趣倍增。考古工作并不枯燥乏味,考古工作也能與新潮接軌,關鍵在于通過何種形式宣傳。這樣的文創產品除了賣萌、好看,還對中華傳統文化與大眾化、時代化進行了“轉碼”,連接起過去與當下,讓傳統文化大放異彩。
毋庸諱言,當傳統文化精品遇上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盲盒形式,火爆是自然而然,賣斷貨也毫不意外。“考古盲盒”的爆紅跟國人重視考古以及最近多次考古新發現的報道有著直接的關系,加上近年“國家寶藏”“文物會說話”等文博探索節目的熱播,帶動了許多年輕人喜歡上考古,喜歡上探索歷史本源和未知。尤其是,當以千禧一代為代表的年輕人慢慢成長為文化消費的主力軍時,他們對中華文化有著強烈的價值認同感,國風玩具也隨之逐漸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而“考古盲盒”的火爆正是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 選自2021年1月22日《金融時報》,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