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華
摘要:對學生進行歷史教學,主要是為了培養他們的整體素質,同時也是為了實現育人價值,確保學生了解更多和歷史相關的知識。因此,歷史教師需要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只有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才能保證實際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同時還能促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有意義。基于此,對史料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上的運用情況進行分析和總結。
關鍵詞:史料教學;初中;歷史;運用
新課改時代的來臨促使史料教學法成為全新的教學模式,同時也被更多的歷史教師認可。在初中歷史課堂上運用史料解學法使學生變得更積極主動了。由此可見,這種教學方式直接關系著初中歷史教學質量。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史料教學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還能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推進史料教學法的主要意義
在教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時,涉及方方面面的史料,因此,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教師需要學會應用史料教學法,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投入學習中,以此激發他們在學習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時,通過史料展開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還能展開針對性的教學,以此促進學生歷史成績的提升。另外,史料教學法還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就是說,歷史教師采取這種教學法進行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將一些知識相互串聯起來,這樣就能提高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這樣一來就能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史料教學法的主要策略
1.結合教學目標去應用史料
為了確保初中歷史教學更好地應用史料教學法,教師一定要嚴格把控教學任務,這樣才能保證教學質量。通過挖掘更深層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活動展開之前需要明確教學目標,這樣才能保證教學內容更有指向性。另外,務必選擇合適的史料,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還能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并明白學習歷史的作用和意義。例如在教學《古代亞非文明》時,在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先梳理清楚教學內容,明確教學大綱,這樣才能清楚教學目標,促使學生掌握更多古代文明的發展歷程,同時還能了解當時各地區文明古國的文明成果。在我國古代的文明成果中,包含甲骨文以及青銅器、瓷器等,教師可以借助圖畫、視頻或一些實物等進行教學,一方面是為了促進歷史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另一方面是為了確保史料教學的意義,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精通歷史。
2.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應用史料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同時還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單純地讓學生完成考試以及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主要是為了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當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后,他們才會利用這些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以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這樣一來,學生的個人素養就會大大提升。簡而言之,歷史教師在課堂上需要采取史料教學法。例如在教學“工業革命和工人運動的興起”時,首先需要讓學生明白工業革命的概況,然后在課堂上將古代人工紡織器作為教學史料,讓學生通過這些紡織器去探索紡織工業的發展歷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去了解紡織業的發展情況,加深自己對于工業革命的印象,這樣一來就能幫助初中生構建系統性的知識體系。
3.帶領學生解讀史料,培養他們的史料實證素養
想要確保學生具備史料實證素養,需要讓學生養成對史料的搜集習慣,同時還要加強他們的思考以及解讀能力。史料實證能力的提升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教師需要結合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帶領學生解讀更多的史料,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確保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由于史料的搜集對于史料實證素養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教師需要在實踐中培養并提升學生的史料搜集能力。另外,當學生搜集史料之后需要對其進行整理,在整理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對這些史料進行考證與辨偽,這樣才能保證史料具備客觀性。最后,加強學生解讀史料的能力,促使他們靈活運用史料,一方面是為了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是為了保證學生具備史料實證素養。
綜上所述,展開歷史教學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愉悅的同時,還能靜下心來去學習。由于歷史課涉及的史料非常多,課堂上無法全部展示這些史料,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篩選,然后通過史料教學法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能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
參考文獻:
[1]趙瑩瑩.關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在初中歷史教學研究中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中),2018(8).
[2]王圣花.史料知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合理運用[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6).
[3]張紅艷.史料知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合理應用[J].新課程(中),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