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摘要:首先闡述趣味數學的概念簡介,確立研究基點;然后詳細論述趣味數學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創設趣味資源滿足生命訴求、營造趣味氛圍激發生命活力、創設趣味過程展現生命能動。
關鍵詞:趣味教學;初中數學;實踐;初中生
隨著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發展,教師紛紛探尋自己最擅長、實踐最有效、學生最喜愛的教學模式,以此促進數學教學的人性化和實效化發展。在百花齊放的新課改陣線上,趣味教學逐漸展示出強大的開放性、趣味性和實效性,慢慢成為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主流教學模式。
一、趣味數學的概念簡介
趣味教學是指教師在數學課堂上以趣味元素刺激初中生的主體認知狀態,借助初中生興奮的大腦、激昂的情緒和開心的心情有效克服數學認知的抽象性、邏輯性和復雜性。趣味教學的最大優勢就是借助激發初中生的主觀能動性去戰勝數學的課程缺點,并注意“保護”初中生的認知熱情,切實提高認知效率。
二、趣味數學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
數學課堂是初中生進行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認知平臺,而初中生僅擅長直觀思維。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趣味教學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一)創設趣味資源,滿足生命訴求
數學教材從知識教學的角度安排數學知識的先后順序,僅僅注重先易后難、先簡后繁、先低后高的認知規律。教師還要在數學課堂上積極融入趣味元素,為數學知識在傳輸過程中增加“趣味化外包裝”,以此優化初中生進行知識學習,起到強化興趣、提升動機的積極效果。
以“生活中的立體圖形”為例:本部分的數學知識使空間立體感較差的初中生經常處于茫然不知所措的尷尬狀態。因此,教師要借助小學教材中“觀察物體”的認知基礎,一點點地培養初中生的空間感、立體感和想象力。因此,教師可以為初中生每人提供6張大小一樣的正方形硬卡片、小刀和塑料膠帶,讓初中生自己動手將6張卡片粘成一個正方體。然后,初中生再沿著正方體的“邊”將正方體分割成一個由6個正方形所組成的不規則圖形,并讓初中生自主探究一下正方體“分割成”平面圖的具體方法、最后圖案。這樣,初中生就在正方體、正方形、平面圖、立體圖形之間來回轉換、循環往復,初中生的空間感、立體感和想象力都會提高。
(二)營造趣味氛圍,激發生命活力
教師不僅要從資源角度去優化數學知識的趣味性,還要在數學課堂上營造良好的趣味氛圍,以此激發初中生的生命活力,使初中生的快樂認知和高效成長成為可能。初中生的數學認知具有明顯的情緒化傾向,因而趣味氛圍恰好能夠給予初中生良好的感官刺激與情緒感染,從而為后續的主體認知做好準備。
以“軸對稱圖形”為例:教師要科學開發“軸對稱圖形”的趣味價值,引導初中生進行嚴謹、準確的圖形認知。例如,教師可以使用電子白板在大屏幕上展出“半只蝴蝶”,且“半只蝴蝶”的背景最好是網格紙,這樣對稱點的尋找既方便,也快捷。教師首先在“半只蝴蝶”的邊緣上設計十個點,然后借助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尋找到各點在對稱軸那邊的“對應點”,最后再用一個動點將這些“對應點”按照一定順序連接起來。這樣,美麗的蝴蝶就完美展現出來了。期間,教師最好還要小音量播放歌曲《隱形的翅膀》,讓初中生開開心心地找到“隱形的翅膀”。
(三)創設趣味過程,展現生命能動
教師從資源和氛圍兩個方面開始趣味化“加工”,目的就是為了后面的趣味教學過程。只有教師真正將趣味教學保質保量地完成,才能促進初中生的知識學習、合作探究和快樂成長,前面的準備工作才會產生教育價值。因此,教師要科學設計趣味教學,讓初中生興趣盎然、興致勃勃地進行主動思考、合作探究。
以“正方形的性質”為例:正方形素來就因為中規中矩的圖形特點而頗受人們的喜愛,因此,教師就可以引導初中生親自動手,一起探究正方形的特殊之處。教師為初中生每人提供一張正方形硬卡片,然后讓初中生沿著對角線將正方形精準地分成4個直角三角形,接著讓初中生對這四個直角三角形進行把玩和切身感知。這樣,初中生就會慢慢發現:這四個直角三角形能夠完全重合在一起,因而是形狀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而且,直角三角形還是等腰三角形,即初中生將正方形“拆解成”四個完全一樣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從而說明正方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互相平分且相等。
認知興趣是初中生開展數學學習的最強驅動力。因此,教師以趣味教學為研究對象,并通過創設趣味資源滿足生命訴求、創設趣味氛圍激發生命活力、創設趣味過程展現生命能動等策略而付諸實施,切實促進初中生的趣味認知、合作探究和快樂成長,為初中生的能力提高和素質發展創設一個充滿趣味性、人文性和實效性的生命樂園。
參考文獻:
[1]唐隆輝.趣味數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7(23):103.
[2]廖延耿.趣味性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8(29):149-150.
[3]張家翔.解析趣味教學法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8(2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