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紅
(臨夏州人民醫院,甘肅 臨夏 731100)
高血壓腦出血發病突然,進展迅速,預后效果差,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使患者的家庭承受較大的經濟壓力及精神負擔。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是由非外傷引起的腦實質內出血,臨床表現為頭痛、頭暈、偏癱和意識障礙。少量出血可采用非手術治療,大量出血需采取手術治療。由于顱內血腫是患者高致死、致殘率的主要原因,因此手術的主要目的是盡快清除顱內血腫,降低顱內壓。研究表明,有效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療效[1-3]。
選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在臨夏州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104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均符合高血壓腦出血標準。將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2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28例,平均年齡(57.7±8.9)歲。出血部位:基底節16例,丘腦21例,其他部位15例,出血量31~78 ml。觀察組中,男25例,女27例,平均年齡(58.2±10.7)歲。出血部位:基底節14例,丘腦21例,其他部位17例,出血量34~80 ml。兩組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組間比較。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掌握患者的基本情況,針對患者的病情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由于病發突然,患者及其家屬都處于恐懼焦慮狀態,護理人員應及時向患者及家屬闡明病情,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維持和諧的護患關系。(2)健康宣教。護理人員需使用通俗的語言向患者講解高血壓腦出血的發病機制、治療方法及術后恢復的注意事項,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和運動習慣,叮囑患者戒煙戒酒,避免情緒大幅波動,注意日常保暖,工作和生活應注意勞逸結合。(3)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告知患者病情的可恢復性,消除患者內心的負面情緒,叮囑家屬使用積極、樂觀的語言鼓勵患者戰勝疾病。(4)功能康復。術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煉,協助患者翻身、坐立和行走,對語言和認知功能欠缺的患者通過卡片識字、聽廣播、音樂等方法進行康復。
1.3.1 心理狀況
采用SAS、SDS評分表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心理變化。
1.3.2 臨床恢復評定方法
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評分方法,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評定采用Barthel評分方法。
1.3.3 護理滿意度分級
護理滿意度分為三個等級:100~86分為滿意,85~60分為較滿意,低于60分為不滿意。

護理前,兩組的SAS、SD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SAS、SDS評分比較
護理前對照組的Fugl-Meyer評分為(22.43±3.22)分,觀察組的Fugl-Meyer評分為(21.52±3.04)分,差異不顯著。護理后對照組的Fugl-Meyer評分為(40.42±2.61)分,觀察組的Fugl-Meyer評分為(63.83±3.36)分。護理前對照組的Barthel評分為(24.26±4.45)分,觀察組的Barthel評分為(23.72±5.26)分,護理后對照組的Barthel評分為(41.27±3.65)分,觀察組的Barthel評分為(68.44±4.71)分。Fugl-Meyer和Barthel評分結果表明,觀察組的恢復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恢復效果比較
在對照組患者中,有14例表示不滿意,觀察組49例患者中僅4例患者對護理干預不滿意,護理滿意度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例
腦出血患者由于顱內處于血塊壓迫和高壓狀態,會不同程度地產生后遺癥。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患者對疾病的治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治療過程中的康復護理和心理護理。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可能會出現肢體功能和語言障礙,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心理情緒。對腦出血患者術后給予正確的護理方法有利于受損的神經元重新形成,有助于患者大腦功能的恢復[4-5]。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護理干預的觀察組,焦慮和抑郁的減緩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觀察組對護理干預的滿意程度顯著高于對照組。
護理干預可以緩解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促進術后康復,提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