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倫·麥凱恩是一位著名的愛爾蘭作家,小說《轉吧,這偉大的世界》榮獲2009 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和2011年都柏林國際文學獎。本書主要講述作家用細膩、抒情的筆觸,串聯起十余位社會底層普通百姓的生活畫面。本文通過運用敘事學理論,采用文本細讀法和歸納法,從創傷敘事、敘事視角和敘事時間等方面分析小說《轉吧,這偉大的世界》獨特的敘事藝術魅力。
關鍵詞:《轉吧,這偉大的世界》;創傷敘事;敘事視角;敘事時間
一、引言
敘事學誕生于法國,20 世紀 60 年代在結構主義大背景的影響下正式形成,敘事學也將研究的主要方向轉變為對文本中的敘事結構的研究。敘事學發展到 20 世紀 80 年代,由于其自身理論的特征,并且在自然科學和當時社會特征對其產生的影響下,使得敘事學在這一時期取得了很大成績。在20 世紀 80 年代,敘事學理論開始逐漸傳入我國,我國相關領域的學者也開始研究西方的敘事學理論,并且將我國特有的文學資源和話語形式與西方的敘事理論相結合,展開了對我國古典文學小說的研究。如今,敘事學理論歷經了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具有了屬于自己的體系,足夠對許多敘事文本進行有效的分析與探究,對文學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轉吧,這偉大的世界》是一部敘事文本,并且運用了精湛的敘事方法。作者將他的小說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包含幾個段落。每個段落都告訴我們一個故事,每個故事都有自己的主角。一些故事起初沒有任何關系,有些故事是同一個故事,但在不同的人眼中描述。隨著故事的發展,不同的故事和主角開始有共同點,成為一個故事。本文通過運用敘事學理論,采用文本細讀法和歸納法,從創傷敘事、敘事視角和敘述時間等方面分析小說《轉吧,這偉大的世界》獨特的敘事藝術魅力。
二、創傷敘事作品的探析
科倫·麥凱恩在描述小說時,對人物的描寫,對語言的運用,以及對小說整體結構安排方面都突出了創傷這一主題。小說的結構上作者采用了非線性的敘述手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走鋼絲那天發生的種種事情串聯在一起,構建了一座紐約城,為該小說營造了恰當的創傷氛圍。科倫·麥凱恩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向我們展示了這座城市,小說里描繪的人物大多都是社會底層的人,他們都沉浸在著創傷的痛苦中。“創傷”一詞起源于希臘語,它指的是精神傷害,特別是一種由情緒受到震驚引起的,記憶可能受到禁錮并且無法緩解,是一種持續令人感覺不安的狀態。創傷是突發性的或災難性的,通常受害者沒有準備好去面對該事件的發生。同時,受創傷的人在事件發生后會產生幻覺。他們對事件的反應通常是延遲的,無意識的。根據受害者的情況,《轉吧,這偉大的世界》中出現的主要創傷可分為集體創傷和個人創傷。埃里克森分別給出了關于集體和個人創傷的定義。他認為,前者“是指對社會生活基本構成的打擊,他破壞了將人們聯系在一起的紐帶,損害了彼此共同的集體歸屬感”;后者則是“對突然突破自我防御的心理的打擊”。“如此殘酷的力量使人們無法對其作出有效反應”。小說中的“創傷”大致可以分為兩種,身體上的創傷和心理上的創傷。根據埃里克森的定義,這些不同角色在心理上遭受的創傷,可以被標記為集體心理創傷和個體心理創傷。至于這本小說中的集體創傷,它們主要是由美國或愛爾蘭的不同社會事件引起的,而對于個人創傷而言,則是身份危機。更具體地說,“集體心理創傷”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越南戰爭導致失去兒子的母親去世的。盡管這些母親沒有參加戰爭,但她們遭受戰爭的創傷,所遭受的這種創傷是集體的和心理上的。第二部分討論急劇的社會變革后破碎的心。美國在70年代經歷了許多社交活動。代表紐約市最高法院法官的所羅門·索德伯格見證了該市發生的各種犯罪。“個人心理創傷”主要討論了柯里根和蒂莉、賈尼斯等人的成長。從他們的家庭和社會因素來判斷他們的創傷。柯里根到美國后傳道,在執行一項重大的任務時,他愛上了蒂莉,因此陷入了自己的認同危機。同時,爵士的女兒賈斯琳在長大后也遭受了身份認同的創傷。
三、敘事視角的解讀
法國結構主義敘事學代表熱奈特用了一個比較抽象的詞“聚焦”代替了“視角”,然后又把敘述聚焦劃分為零聚焦、內聚焦和外聚焦。零聚焦就是沒有固定視角的全方位敘述,敘述者可以從所有角度,所有時空來敘述事件,它既可以敘述普通的群體生活,也可以敘述某類人隱秘的思想活動。而內聚焦是敘述某個特定人物的思想意識活動,敘述事情比較主觀。而外聚焦則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去敘述事情。傳統的小說大多數采用單一的某種聚焦方式,而《轉吧,這偉大的世界》中則采用了零聚焦和內聚焦兩種聚焦方式。視角在敘述中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敘事視角會影響文章的呈現效果,不同人物觀察的角度也不同,而這些角度也呈現了人物的多面性。《轉吧,這偉大的世界》采用多種聚焦方式的描寫,運用視角的轉換,使得小說有了不同的觀察視點,能夠讓讀者全方位地認識小說中的人物、故事情節、事件發展過程等。
小說零聚焦視角體現在開篇描述走鋼絲事件中,小說描述該事件時采用了由遠及近、由靜到動的方法。先描寫的是遠景:熱鬧城市里寂靜的街道,陰沉沉的天氣,一個人站在大樓邊緣。然后小說把目光從高空轉向地面仰視的人群,觀看人都在紛紛猜忌他是誰,他在干嗎,他為什么會出現在這里,大家的想法都各不相同。這種模糊的敘述方式成功地激發了讀者的好奇心。接著出現了一個近景,這個人是在雙塔中間走鋼絲。不同身份的觀看者從不同角度看待這件事情。當看到走鋼絲這一危險動作時,所有人舉頭仰望各懷各的心思,有的人希望走鋼絲的人不慎跌落,給這個沉悶的星期三添點新鮮事,他們嘴里吆喝著“跳啊,混蛋”;有的人卻對一切毫無反應,因為他們對生活已經麻痹了;而有的人心態卻非常矛盾,一方面不希望走鋼絲的人跌落下來,另一方面,又不想自己等這么長時間,卻什么也沒看到;而有些人對走鋼絲人的行為動力有所懷疑,正如他們懷疑這個社會一樣。小說內聚焦視角體現在小說第一卷敘述幾位陣亡士兵母親在一起聚會的事情時,穿插了許多的人物意識活動,讓讀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年邁母親在失去兒子之后的煎熬、無助和堅強,強烈地感受到戰爭的冷酷無情和母愛的無私偉大。內聚焦的敘述方式,描寫了具體人物的意識活動,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思路更加清晰,更加感同身受。小說《轉吧,這偉大的世界》,巧妙地結合了零聚焦敘述方式和內聚焦敘述方式,讓讀者不僅全方位地了解事件的進展,而且對事件的細枝末節也更加清楚,同時,也向讀者展現了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兩種聚焦敘述方式相結合,更好地展現了歷史與人性的復雜。
四、敘事時間的探析
在《轉吧,這偉大的世界》中,作者沒有按照春、夏、秋、冬,或現在、過去、將來等等這樣明顯的時間順序去描述故事。在敘述事件發生的過程中,讀者僅僅知道該事件發生于某月的幾點,是星期幾,而不知道是具體的哪一天。這樣的敘述手法使文章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未知性。從而使得讀者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腦海里去構思這個故事。激發了讀者的創造性與閱讀興趣。同時,作者不僅沒有按照順序去描述故事,而且把現在、過去、未來融合在一起,增加了故事的錯綜復雜感,激發了讀者的好奇心和專注性。《轉吧,這偉大的世界》這本小說的敘述時間是以法國人菲利普·帕蒂特在世貿中心兩座塔中間走鋼絲那天所發生的種種事情展開,串聯起十多位生活在紐約社會底層普通百姓各種各樣的生活場景。作者將不同地點,不同時段的事情交叉在一起,這個故事的過去,成為另一個故事的現在,或者是另一個故事的未來,而且不同故事發生的時間長短也不一樣,有的僅僅發生了幾分鐘,有的卻發生了幾十年。
在該小說中,作者科倫·麥凱恩對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分別進行了不同時間的敘述。有長有短,有詳有略地去描述當時發生的事情,向讀者形象地描繪了生活在20世紀70年代社會最底層普通人的生活,增強了讀者的閱讀感受,讓讀者進一步了解了那個時代的生活方式、思想氛圍和社會狀態,同時也進一步表達了作者的思想并且強化了小說的主題,體現了作者超強的表達和敘述故事的能力。
五、結語
《轉吧,這偉大的世界》是一部經典之作,作者用一根鋼絲串起了一個城市和一個時代。這本書的敘述時間在現在和過去之間來回轉換,促進了讀者積極參與到故事情節當中,激發讀者的思考。作者又運用多種敘述聚焦方式,使讀者全方位地了解小說的人物與故事情節。小說開篇用走鋼絲事件串聯了一系列事件,描繪了社會各個階層各種各樣人的生活特點與思想意識,折射出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社會的動蕩及勞苦大眾的精神危機,深刻地體現了歷史與人性的復雜。
參考文獻:
[1]但漢松.“9·11”小說的兩種敘事維度:——以《墜落的人》和《轉吧,這偉大的世界》為例[J].當代外國文學,2011,32(02):66-73.
[2][愛爾蘭]科倫·麥凱恩.轉吧,這偉大的世界[M].方柏林,譯.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3.
[3]申丹.敘事學與小說文體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楊春.《轉吧,這偉大的世界》敘事時間探析[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2(03):59-60.
(作者簡介:佟爽,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