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中,蘊含著諸多藝術文化。客家文化作為其中一顆耀眼的明珠,在豐富我國文化多樣性,促進我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發(fā)展方面展現(xiàn)出了巨大的活力。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客家文化“舞春牛”,更是有著表演形式活潑詼諧、歷史久遠、內涵豐富等特點,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展現(xiàn)出了巨大的藝術價值與傳承價值。然而,我們要看到,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現(xiàn)狀并不樂觀,亟待我們對其保護路徑、價值模式等展開創(chuàng)新性的探索與發(fā)掘。基于此,本文從文化保護視角出發(fā),探討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舞春牛”的保護與傳承之路,以期能夠給相關人員提供一些借鑒,共同為客家文化以及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弘揚與傳承貢獻力量。
關鍵詞:文化保護;客家文化;“舞春牛”
一、引言
眾所周知,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頗為豐富,“舞春牛”作為其中的音樂舞蹈藝術代表,不但彰顯了客家文化的民風,而且也是客家人智慧的結晶。長期以來,“舞春牛”在粵北韶關等地區(qū)比較流行。然而,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全球化發(fā)展形勢的推進,“舞春牛”這一頗具特色的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遇到了新的保護問題和傳承挑戰(zhàn),各地“舞春牛”文化正在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迫切需要對其進行保護與搶救。
“文化需求論”強調,人類需求和文化息息相關,這一聯(lián)系便是“文化力量”。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舞春牛”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凝聚著客家人的精神力量。在新時期,人們對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質量不斷提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日漸降低,積極探討和研究包括“舞春牛”在內的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路徑,不管是對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傳承,還是對傳統(tǒng)藝術的發(fā)展,抑或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的推進都大有裨益。
二、“舞春牛”的基本特征
(一)起源
關于客家“舞春牛”的起源,有學者結合“梅村人”在唐朝的遷徙一事,推測“舞春牛”起源于唐朝。同時,“舞春牛”也是來源于生活和田地之間。在傳統(tǒng)年代,客家人主要以農耕為主要生活來源。所以,他們對牛便有著深深的認同感與依賴感,進而在使用耕牛的過程中形成了“舞春牛”的習俗。起初,它屬于一種祭祀性的舞蹈,流行于粵北等客家地區(qū)。隨著時間的推移,“舞春牛”也開始在春節(jié)、婚慶等節(jié)慶流行開來。
(二)構成
“舞春牛”主要以對白以及舞蹈等方式展開,同時輔以相應的樂隊表演。整體形式極為生動、詼諧、輕松。其中的“春牛”屬于主要舞蹈道具。它們往往是以竹篾或者鐵絲為結構來進行編制,外用彩繪的綿紙裱糊,并做成“牛頭”樣式。在“牛尾”部分,有一節(jié)彎木纏上棕絲做牛身內襯草席,在“牛”的外部還會蒙上一層黑色或者灰色的被單,以此來連接“牛頭”和“牛尾”。跳舞時,春牛隊通常由十多個人組成,其中負責舞牛頭和舞牛尾的各一人,扮作耕夫負責扛木犁和執(zhí)牛鞭的各一人,負責扮“看牛仔”的一人,同時還有兩到四人扮演阿妹,手執(zhí)彩巾、彩扇,肩挑花籃、水桶,走在春牛的左右,進行唱跳伴奏,此外還有操作二胡、鈸、鼓、鑼的人。
通常來說,“舞春牛”有春牛上路、春牛出欄、春牛耕田、春牛吃草、春牛擦癢、春牛背軛以及臥地聽歌等多個基本套路。伴隨著樂器奏鳴,耕夫牽牛,看牛仔扛犁,阿妹挑水桶或花籃出場。在表演完一個套路段落之后,耕夫會插科打諢,讓旁邊丑旦唱一些小調。待到樂調過門后,或唱一些長工歌,以此來憶苦思甜、互相鼓勵,或唱一些拜年等歌曲,祝福人們家庭幸福、生活安康等等。從整體上來看,“舞春牛”的表演流程為出場—拜觀眾—走圓場—節(jié)氣歌演唱—講故事—洗牛,內容與當?shù)厝藗兊纳a生活密切相關,地方特色以及鄉(xiāng)土氣息濃厚,豐富人們文化生活,提高人們審美情趣。
三、“舞春牛”的傳播特點
如今,客家“舞春牛”在傳播方面還是主要以政府宣傳為主。尤其是在其被列入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之后,粵北等多個地區(qū)均圍繞“舞春牛”的傳播與傳承進行了努力。如積極組織“舞春牛”藝術演出活動,建立“舞春牛”文化遺產名錄和項目傳承人體系等等。然而,我們能夠看到,單純依靠政府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一些地方政府所運用的方法與手段欠妥,如過度進行商業(yè)開發(fā)、濫用宣傳等等,這也直接影響了“舞春牛”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內涵,久而久之便使得人們對之喪失興趣。與此同時,雖然在很多學校都開展了關于“舞春牛”入校園等活動,希望借此來推動“舞春牛”文化的宣揚與傳承,但由于落實方法不當?shù)纫蛩兀淙胄@效果并不明顯。所以,在新時期,關于客家“舞春牛”文化的保護以及傳承還需要持續(xù)改善和銳意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發(fā)掘客家“舞春牛”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內涵,實現(xiàn)其新的傳承與突破。
四、“舞春牛”的保護路徑
(一)政府主導,完善體系
《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原則,即“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guī)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對此,粵北等客家地區(qū)的政府應當從以下幾個層面展開對“舞春牛”的保護:其一,構建保護機制,確立整體規(guī)劃。要結合“舞春牛”的地域特色,盡快確立相關的保護政策,重視傳承人地位的保護,如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社會條件,促進“舞春牛”的傳播。同時,要將“舞春牛”非遺保護事宜歸入當?shù)厣鐣C合實力發(fā)展規(guī)劃當中,做好多方面關系的協(xié)調以及整體性方案的規(guī)劃工作,實現(xiàn)多方聯(lián)動、責任明確,有針對性地為其提供財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其二,組建專業(yè)機構,挖掘文化內涵。政府應當結合“舞春牛”的傳播現(xiàn)狀,盡快構建一支專業(yè)化的“舞春牛”保護機構隊伍,專門開展“舞春牛”文化的宣傳開發(fā)以及傳承保護工作,推動“舞春牛”文化由“藝術遺產”向著“藝術資源”方向轉變,深挖其文化價值和文化內涵,搭建“舞春牛”與當?shù)孛襟w、經濟、文化等事業(yè)之間的橋梁,促進其體系化與產業(yè)化發(fā)展。其三,延伸資金來源,提升保護效果。眾所周知,非遺保護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如果單純依靠政府出力的話,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對此,政府應當多鼓勵個人、企業(yè)等參與到“舞春牛”的保護中來,為他們開政策方面的綠燈,如可減免企業(yè)稅收、為個人提供傳習“舞春牛”的機會等等,在此基礎上還要做好籌集資金的管理與分配工作,做好相應的追蹤與備案,從而在延伸資金來源的同時,做到資金的有效運用,為“舞春牛”的傳承提供堅實助力。
(二)銳意創(chuàng)新,推動發(fā)展
對于非遺的保護而言,創(chuàng)新才是硬道理,一味強調原汁原味和傳統(tǒng),卻不思創(chuàng)新改變的話,只會令“舞春牛”走向消亡。所以,“舞春牛”的保護關鍵點在于如何進行內容與模式創(chuàng)新。我們能夠看到,當前的“舞春牛”形式與內容都比較傳統(tǒng),這與人們文化需求標準的提升是明顯不匹配的。對此,“舞春牛”傳承藝人也要緊跟時代潮流,做好“舞春牛”的創(chuàng)新工作。一方面要對其內容加以創(chuàng)新,結合城鎮(zhèn)化與新農村建設,來創(chuàng)編更多富有新時代氣息的“舞春牛”文化活動,從而激起人們的宣傳熱情,將“舞春牛”文化推向新的高潮。另一方面也要積極通過新技術、新模式來實現(xiàn)“舞春牛”活動的創(chuàng)新宣傳和創(chuàng)新傳承。如可效仿《唐宮夜宴》的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辦法,將“舞春牛”舞蹈加以創(chuàng)編,并充分結合新媒體以及數(shù)字化等技術,來增大宣傳面,以現(xiàn)代化的方式來引領人們關注“舞春牛”、傳播“舞春牛”,從而引領“舞春牛”傳播模式由傳統(tǒng)向著現(xiàn)代化方向轉變。
(三)走進高校,促進傳承
客觀角度而言,學校在傳承民間藝術以及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對客家“舞春牛”的保護與傳承是責無旁貸的。對此,廣大高校應當從以下幾個層面著手,來進一步推動“舞春牛”的宣揚與傳承。首先,要鼓勵舞蹈、音樂等專業(yè)教師參與到“舞春牛”非遺文化傳播研究中來,依托課題申報項目來助力該文化的弘揚與傳承。還可在此基礎上,編寫關于“舞春牛”的地方特色教材,讓“舞春牛”能夠走進高校課本,以課程開發(fā)助力其有效傳承。其次,要將“舞春牛”引入院校音樂教育、舞蹈教育等課堂中來,積極開設與之相關的選修課、通識課,從而引領學生關注“舞春牛”文化。與此同時,要將“舞春牛”編入現(xiàn)有的音樂或者舞蹈教材中來,從而在擴展學生藝術視野的同時,為“舞春牛”提供良好的發(fā)展土壤,培養(yǎng)更多熱愛和精通“舞春牛”的現(xiàn)代化大學生人才。此外,高校還可圍繞傳承“舞春牛”,牽線項目傳承人或相關專家,積極開展相關座談會、研討會、藝術觀摩、實踐采風等活動,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積極組織“舞春牛”藝術表演和藝術創(chuàng)編競賽,讓大學生在展現(xiàn)自我藝術風采的同時,投身到“舞春牛”內容創(chuàng)新以及模式創(chuàng)新當中,為其注入新的文化內涵,推動其弘揚與傳承。
五、結語
總之,客家“舞春牛”有著豐富的傳統(tǒng)藝術特色和傳統(tǒng)文化內涵,在新時期做好“舞春牛”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意義重大。為此,可通過政府主導、銳意創(chuàng)新以及走進高校等途徑來實現(xiàn)對“舞春牛”的保護與傳承,從而讓“舞春牛”在真正意義上活過來,獲得新的傳承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賀學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5(2):103-109.
[2]黃永林.“文化生態(tài)”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文化遺產,2013(5):1-12.
[3]鐘俊昆.推進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2):21-22.
(作者簡介:陳曦,女,碩士研究生,韶關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器樂與教學)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