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德平
摘 要:在我國新課改的大力推動下,小學教師已經逐漸開始認識到趣味化教學的重要性。對小學數學來說,數學教師運用創建情景課、加強課堂互動、與互聯網多媒體等多種方式來增強課堂趣味性,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提升課堂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性;課堂教學
數學是我國現代科技進步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是學生對自己的數學知識進行學習和思考的啟蒙階段,同時興趣也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們需要在中小學期間就能夠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強烈熱愛,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
一、增強課堂教學趣味性的意義
運用具有趣味性的教學,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融洽良好的師生關系,還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進行自我學習與探索,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與效率。同時由于小學生對數學知識來源缺乏深入了解,容易產生對課本中所講述內容的抵觸情緒。于是學生在對數學的理解上就存在難度,自然而然就提不起學習數學的興趣。運用趣味教學可以調動他們樂于探索的積極性,從而喜歡上學習數學。
二、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趣味性的策略
1.創建情景課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老師在對數學知識進行教育性的課堂上最好是給每個學生自己創設一個游戲化的教育情境,這樣能夠讓每個學生都會有一種畫面感,這樣就會在學習的時候有熟悉感,才會喚醒他們學習的欲望。學生對游戲的興趣,對于數學老師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優勢。例如老師在教導孩子學習加減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游戲心理,給學生創設一個游戲情景:小紅賣了十個蘋果,賣給小蘭幾個,賣給小呂幾個,賣給小青幾個,最后還剩幾個,讓學生充當購買者的這個角色,看學生是否能得出準確的結果。學生學習數學的同時,也會明白數學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從而了解數學的重要性,這樣就會更加重視數學的學習。同樣的案例也適用于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比如不同品種的蘋果會有不同的價錢,想要計算蘋果的總價。在這種情況下,簡單的加減就不能滿足計算需求了,需要用到乘除來進行綜合運算。同時在學習加減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也可以進行其他知識的學習,如,一斤有多少克,一公斤是多少斤,一元錢等于多少角等這一些單位的換算和價格的換算。這樣一來,在這一情景中就會涵蓋許多知識點。同時運用這種方法也可以讓學生記得更牢,學生也可以自己在學習的不斷總結和經驗中找到不同題型的簡便算法,有一些難度的知識會讓學習更有吸引力。
2.增加課堂互動環節,提高學生參與度
在數學思維上,老師應該要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將一個學生帶動到數學課堂的立體空間,從而激活他們的思維,強化練習,不僅可以使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對培養一個學生的思維技巧上也可以說具有很多益處。對教師來說,通過寓教于樂的課堂游戲化教學可以更好地引導教師融入學生,再與其他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和交流。例如,在教學“圓的初步認識”內容時,教師可以擺出礦泉水瓶、筆筒、圓卡、手機等物品,讓學生認出哪些物品是有圓形的,同時請學生找找這些東西上有幾個圓,并說說這些具有圓的物品什么共同特征。緊接著教師畫出圓柱體,提問:你能給回答出這個圓柱體是幾筆畫出的嗎?和這些圓的角度是多大嗎?你能從我們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圓柱體?然后再與學生一起制作圓柱,了解圓柱體的組成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盡量讓學生多思考,自己只需起好自身的輔助作用就行,還可以出示用許多圓創作的花朵,引導學生一起嘗試著用圓形創作出諸如此類美麗的圖案。這一系列過程都有師生的共同參與,不僅能使學生激情滿滿,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還能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和諧、生動。
3.數學課堂與多媒體相結合
教師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讓枯燥的數學教學變得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現在已經作為一項基本的設施進入學校的班級中,對于學生數學的學習可以結合多媒體來進行教學,這樣學生在好奇中就把知識學到了。例如,對于一些形狀不規整的物體來說如何計算它們的體積呢?常規的長寬高只能解決形狀規整物體的體積計算,對于用液體的體積來計算物體體積學生又不是特別懂,這時教師可以在網上尋找相關的烏鴉喝水的動畫來啟示學生,讓學生聯想到可以用水的體積來算物體的體積。同時在學習三角形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放一些三角形的卡通形象或物品圖片,從而讓學生更充分地認識到三角形的特性。這種利用看動漫或看圖片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學習,也有利于學生在以后的練習中更容易想到類似的計算方法。
三、結束語
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把知識真正用在生活中。增強課堂中的教學趣味性有創建情景課堂、加強課堂上的互動,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把數學課堂與多媒體相結合等很多的方法,讓學生有更大的興趣去專心地投入數學的學習中,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這樣學生的數學學習就會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朱海斌.試論增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趣味性的實踐策略[J].兒童大世界,2017(1):140.
[2]李濤.趣味性課堂游戲讓小學數學教學更高效[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