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菊英
摘 要:首先闡述閱讀教學中開展讀寫結合的重要性,直接展示本次研究的實際價值。然后詳細論述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科學路徑:領略經典,模擬寫作;賞析故事,結局改寫;趣味探究,故事續寫。最后概述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再思考:順承性、情境性、實效性。
關鍵詞:閱讀教學;讀寫結合;小學生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力推動下,廣大教師紛紛探尋閱讀教學的最優化發展之路,力求找到小學生閱讀認知、合作探究、快樂交流的高效渠道,加速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在此過程中,讀寫結合模式逐漸展示出強大的創新力和趣味性,因而頗得師生的喜愛,進而積極踐行。
一、閱讀教學中開展讀寫結合的重要性
閱讀,是小學生進行信息悅納、知識內化的生命認知過程。小學生必然能夠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獲得強烈的愉悅情感、激動心理和積極情緒,自然能夠產生“一吐為快”的表達傾向和主觀愿望。因此,教師此時創設讀寫結合活動,恰好給予小學生一個宣泄情感、平復情緒、平衡心理的窗口,因而小學生擁有急于表達的“千言萬語”,表現出明顯的順承性和自然性。
二、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科學路徑
讀寫結合是一個有始有終、有因有果、有前有后的體系化認知過程,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組合活動形式,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一)領略經典,模擬寫作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的經典文學作品,能夠成為小學生內容模仿、結構借鑒、方法學習的良好寫作素材。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先引領小學生全面賞析經典文學作品的成功之處,讓學生積極進行最簡單的仿寫。
以《白鷺》為例,郭沫若先生對白鷺的顏色、大小、形態、氣質、習性等進行了全面描繪,因而能夠幫助小學生全面了解白鷺的很多信息。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仿照《白鷺》的內容自己描寫一種較為熟悉的小動物,如小兔子、荷蘭豬、貓、狗、倉鼠、松鼠等。小學生要像課文《白鷺》一樣去詳細敘述小動物的外部特征、生活習性、活動區域,還要仔細描寫小動物的動態效果和靜態效果。
(二)賞析故事,結局改寫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內容大多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因而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完成后鼓勵小學生按照自己的主觀愿望對故事結局進行改寫,并在課堂上展示和總結故事的最后結局,讓小學生看到多元化結局。
以《金色的魚鉤》為例,《金色的魚鉤》講述的是發生在紅軍長征期間的英雄故事,因而非常感人。很多小學生對好心的老班長的“犧牲”感到非常悲傷,都愿意讓這位可親可敬、愛心滿滿的老班長活下來。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改寫故事的結局,讓我們的“小主人公”用“金色的魚鉤”釣上來一條好幾斤的大鯉魚,用鮮美的魚湯救活老班長,讓他們都順利地走過了草地。
(三)趣味探究,故事續寫
在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內容具有較高的續寫價值。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以前面學習過的課文內容為基礎和故事起點,再次進行故事情節的創作,自主開展故事續寫活動,以此進行練筆。
以《慈母情深》為例,很多小學生在閱讀課文和賞析課文時都認為“慈母”的工作環境太差,工作太辛苦,而課文的結尾僅僅是“慈母”拿錢給孩子買書,看著非常不解氣,有點壓抑的感覺!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將故事進行續寫,按照自己的喜好讓“慈母情深”這個故事擁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結局。很多小學生在續寫時都設定了“作者”考上了名牌大學,拿著錄取通知書讓“慈母”看、讓“慈母”高興。
三、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再思考
讀寫結合在實施過程中較為復雜煩瑣,因此,教師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才能夠確保讀寫結合活動的科學高效。
第一,教師要注意讀寫結合的順承性。閱讀是信息悅納過程,寫作是內化信息的輸出過程。因此,教師要注意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順理成章,只有閱讀過程中“信息滿滿”,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才會“得心應手”。
第二,教師要注意讀寫結合的情境性。寫作需要生命的認知熱情與創作激情,因此,教師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小學生獲得強烈的感官刺激、情感體驗和情緒波動,這樣小學生才會擁有更多的寫作信息。
第三,教師要注意讀寫結合的實效性。讀寫結合是一個體系工程,有信息積累,也有信息輸出。因此,教師要注意讀寫結合的實效性,不僅要實現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也要追求寫作訓練的實效性,不能流于形式。
閱讀教學是教師引領小學生賞析經典文學作品的互助合作過程,更是小學生積極悅納和主動內化的生命躍升歷程。因此,教師以閱讀教學為信息積累起點,并積極借助“領略經典,模擬寫作”“賞析故事,結局改寫”“趣味探究,故事續寫”等認知活動有效推動小學生寫作訓練的科學開展,切實加速小學生的快樂閱讀、主動悅納、自覺內化、認真寫作、勇于表現,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賈小平.小學語文教學讀寫結合策略分析[J].求知導刊,2020(2):48-49.
[2]雷娟娟.小學語文教學讀寫結合策略探究[J].學周刊,2021(4):47-48.
[3]馬仲梅.小學語文教學讀寫結合方法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20(3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