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永婷
摘 要:中學語文具有感染學生心靈的作用,深度挖掘語文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學生健全完善人格,使學生形成積極健康心理素養的主要方式。主要從四個方向闡述了中學語文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巧妙整合的策略。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
中學語文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其中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新課程標準顯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中學語文教材中的人文內涵可以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中學語文教師應該注重挖掘語文教材中關于人文素養培養的相關內容,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爭取讓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完善的人格。
一、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好書就像一盞啟明燈,指引著我們不斷向光明的方向前行,中學語文教師在開展經典名著閱讀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學習里面的經典故事。經典名著歷經多年的洗禮,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鴻溝,其中的文化精粹是值得學生學習和借鑒的,能夠極大地擴充學生的知識經驗,改變思想觀念,升華思想感情,這樣學生的思想境界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受到人類智慧結晶的感染,綜合素養自然就會提高。
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海倫·凱勒自傳》等,這些經典名著的故事都非常感人,里面的主人公雖然身體殘疾,卻擁有自信自強的人格力量,學生會為之震撼,他們會領悟出作為一名風華正茂、身體四肢健全的青少年學生,更應該有堅強的毅力和無窮的斗志去迎接挑戰。再如《簡·愛》主要描述的是主人公雖然長相平庸、默默無聞,但是心靈豐富、內心充實,告訴學生一個人最美好的生活是用尊嚴和愛去面對這個世界。如今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生活物資充裕,享受來自多方的愛,通過讀《簡·愛》,可以讓學生明白愛的真諦,進而懂得什么才是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培養學生樂觀向上地適應環境的健康心理
中學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適應環境的心理素質,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要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這是對生活充滿希望、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健康心理,擁有這種心態的人,能夠承受來自各方面的挫折和失敗帶來的壓力,磨煉堅強的意志。
如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文章的主旨是想闡明“逆境才能成才”的道理,里面的經典名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以作為學生的座右銘,當他們面對挫折感覺害怕和畏懼的時候,要在心中默念這句名言,不斷地迎接挑戰,錘煉自身的意志,成功地邁過人生的每個轉折點。由此可見,學生在經典文學作品的陶冶下,有利于他們形成堅韌不拔、堅強不息的意志。
三、塑造尊重生命、剛毅頑強的健康心理
剛毅頑強的精神是健康心理中必備的品質之一,中學語文教師應該不斷倡導以及強化這種精神,讓其在學生腦海中扎根。學生的剛毅頑強,主要體現在有堅定信念的執著態度、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抗擊打抗挫折能力強等,有了這些精神支撐,學生在任何困境下都不會自暴自棄。比如,中學語文教材中《史記》的作者司馬遷遭受宮刑仍然矢志不移完成巨著,創造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讓后代廣為傳頌,還有身殘志堅的史鐵生,也在教育學生懂得珍愛生命就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要有骨氣地活著,在骨子里透著頑強。
四、培養學生懂得感恩、珍愛親情的健康心理
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讓學生獲得正導向情緒體驗,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讓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一種情感教育,應該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學生積累正能量,培養學生懂得感恩、珍愛親情的健康心理。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教師要重點讓學生品讀父親在特定的環境下送別兒子,緊緊抓住關于父親背影的片段描述,讓學生體味人間真摯的父子真情。再如《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主要是對偉大母愛的歌頌,撥動著天下兒女敬愛慈母的心弦。所有這些都是關于親情的經典作品,當學生情到深處的時候,教師可以順勢加以引導,讓學生懂得要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存在感激之情,懂得感恩父母。
綜上所述,中學語文教學除了要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文化知識外,還要將思想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深切理解教書育人的深刻含義,把握好“教書是目的、育人是根本”的關系,要深度挖掘教材中關于學生品質培養與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內容,適度適宜地向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爭取把學生培養成知識豐富、品格健全的綜合型人才,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鮑學梅,孫學泉.語文教學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滲透”[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9(4).
[2]李姝.用語文的橋梁關愛心靈: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8(16).
注:本文系蘭州市2020年度教師個人課題“中學語文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LZ[2020]GR194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