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珍
摘 要:歷史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要鉆研課標、明確目標,了解學生、因材施教,還要注重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歷史;教學策略;七年級
基礎教育在立德樹人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那么,作為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實施者,我們應當怎樣完成這一使命呢?
一、鉆研課標,明確目標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是初中歷史教育的指明燈,《課標》頒布后,我首先對《課標》進行分析,把七年級《中國歷史》分解成以下幾個目標:知識目標、能力培養、素養提升。
二、了解學生,因材施教
七年級學生機械記憶能力較強,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較弱,人生觀、世界觀尚未形成。因此,在識記的基礎上,要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歸納等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課堂教學,力爭高效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減負高效,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培養學生: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1.典故成語齊上陣,助力學生興趣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七年級《中國歷史》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說、人物故事、成語典故等。在教學中,可根據需要,大量采用。如組織講故事比賽、多媒體播放等形式,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學習“秦末農民大起義”之前,可展示“霸王別姬”圖片,體會項羽英雄末路時的悲傷絕望。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項羽生活在什么時期”“這一時期發生了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造成項羽英雄末路的主觀原因有哪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多媒體展示,形象生動助高效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應適當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對歷史文物、地圖等進行展示,以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提高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理解,提高學習效率。如講解“秦滅六國”時,可以要求學生看著大屏幕,并對秦的統一過程及歷史意義有一個認識。
(二)掌握學習方法,夯實基礎知識
七年級《中國歷史》要求識記的知識點比較多,“萬丈高樓平地起”,只有對基礎知識進行準確識記,才能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歸納能力等。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準確識記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制作導學案,提升學習效果
課前精心編制一份導學案,使學生在課堂上帶著問題學習思考,可提升學習效果。例如在導學案的基礎部分,可以把基礎知識設計成填空題,突出關鍵信息,降低記憶難度,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如學習“確立中央集權制度”時,可通過填空題,將長句縮為短句、詞語,讓學生掌握關鍵詞,增強記憶效果,樹立學生學習歷史的自信心。
2.歸納整理,增強記憶,避免混淆
對一些有相似性、可比性,同時易混淆的知識點,可引導學生進行分類歸納。如“百家爭鳴”,學派人物多,觀點各不相同,不易掌握。新課講完后,我引導學生對當時的學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張、影響等進行分類歸納。
3.制作年代尺,構建時序
歷史涉及的時間多,容易混淆。可引導學生以時間為序,對重大的歷史事件進行梳理,形成一條歷史發展基本線索。
如“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涉及的朝代多,時間跨度大,學生掌握起來難度大。整理成動態年代尺后,一切都變得簡潔明了。
4.合作探究,排疑解難
對教學中的難點,可進行分組,合作探究,在合作中互相幫助,共同提高。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參與感、責任感;又增進了友誼,培養了合作意識。
如上復習課“夏商周時期”時,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教師再給出參考答案。只要學生言之有理,教師就進行鼓勵,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表達能力。
(三)樹核心素養,育人文精神
在歷史學習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培養:
1.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包含: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等。
2.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就是通過對年代尺、階段特征、歷史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分析,培養學生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能力。
如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通過對比得出最大的變化就是國家數量不斷減少,進而得出春秋戰國時期的階段特征:國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統一。
3.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即進行事實判斷。史料包括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口傳史料等,通過對這些史料進行辨析來還原歷史的原貌。要引導學生形成嚴謹的考究歷史的態度和方法,講求“證據意識”,做到論從史出。教學“河姆渡人的生活”時,學生分析河姆渡發掘的文物后,得出河姆渡人的生產生活狀況:種植水稻、制作陶器、使用骨耜耕地、飼養豬等。
4.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如通過對都江堰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古人的智慧,并為身為四川人而深感自豪。
參考文獻:
[1]傅元根.歷史教師如何自主整合課程資源[J].歷史教學,2002(8).
[2]何進奎.淺議地方史融入歷史課堂的益處[J].教育學報,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