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娜
將生活化教學方式應用于小學科學教育,能夠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里探討科學現象,有效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與探討興趣。同時,組織生活化的教學活動能讓學生意識到科學知識的無處不在,也促使學生不斷去探索科學知識、感知科學知識的魅力。
一、以趣味生活教學素材豐富科學教育內容
為了使得科學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和有趣,可以圍繞學生即將要學習的科學知識,引入一些與科學知識關聯的生活例子,并學會利用一些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來呈現這些教學內容,以將趣味的生活教學素材有效融入科學教育之中,才能有效幫助小學生理解科學教材中的科學知識。
如在教學“空氣和我們的生活”內容時,為了讓課程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有趣,且能夠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互聯系,教師可以從生活中選擇一些實際例子,又或者是利用課余時間,收集相關的視頻內容素材,以實現生活素材的有效引入。比如說,教師可以引入一段火柴燃燒的視頻,即用兩根火柴分別放入兩個瓶子中,請學生看一看有什么現象發生。在觀察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引入相關的教學圖片、視頻素材等內容,從而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存在于我們生活當中的氣體。其次,教師可以舉例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如為什么潛水員要帶上氧氣瓶才能潛入水中?以此為問題引導學生展開生活化探索,使得意識到空氣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
二、以趣味課堂互動實現科學的生活化教學
教師可以從生活化教學思維的角度,組織有趣的生活實踐活動,促使學生能夠深入到實際生活,去參與課程實踐活動,以讓學生從活動中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那么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既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考慮到每一位小學生的行動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也要根據他們的實際能力來設計有效的課堂互動環節,使得學生有能力參與到課程互動活動之中。此外,教師設計的課堂互動環節應該與科學教學內容相聯系,這樣學生才能在課堂互動中學習到有用的科學知識信息。
如在“聲音的產生”教學中,為了讓科學課堂教學變得更具活力,教師以“聲音的產生”為主題,組織學生參與生活中聲音的觀察與記錄活動,讓學生交流與討論生活中聲音產生的原因及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察與研究意識。其中,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以組的形式參與到實踐活動之中,以針對生活中的聲音傳播現象展開探究。但是,在進行合作學習之前,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及基礎知識水平,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分組,以實現學生之間的彼此學習、彼此進步。那么在正式探究的過程中,組內學生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分配活動任務。比如,每個組先選出一名小組長,再由小組長分配每位成員的實踐任務,包括準備好觀察物體的實踐工具、實踐研究表格的設計、實踐過程的記錄、分析與匯總等,從而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之中,進而加深學生對“聲音的產生”展開探索。
三、以真實的生活探索實踐活動開展科學教育
圍繞學生所學的科學知識內容,教師應該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從生活中尋找實踐探索的內容,以設計具體的實踐活動環節,讓學生參與到有效的課后實踐探索之中,方能促使學生真正理解和鞏固所學科學知識。所以,當前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思維,學會突出生活實踐探索活動的生活性,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聯系在一起,這樣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
如在學習“天氣日歷”內容時,為了有效鞏固學生所學課程知識,教師可以從生活化教學思維的角度,結合一些生活化實踐任務來引導學生展開課后的實踐學習與探究,從而讓學生從所學知識中去尋求答案。比如,教師可以圍繞課程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如下課后實踐內容:讓學生利用比較簡單的天氣符號來記錄和觀察天氣現象,使得學生練習、畫一畫天氣符號。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選擇最近幾天的天氣,并分析天氣是怎樣的,并用所學的天氣符號簡單地繪畫和記錄下來,由此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從而促使學生走進實際生活,體驗實踐探索的樂趣。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一旦運用進小學科學教育之中,就必須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互動以及實踐等層面,展開教學優化與創新,才能有效構建出一個良好的生活化教學情境,使得學生能夠有效融入到生活化教學環境,進而由此學習到更多的科學知識、探索更多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最終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科學探索習慣。
編輯/彥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