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疫情時代,新冠與人類共存,大學生產(chǎn)生了很多新的心理問題,高校和教師要向學生普及疫情相關知識,加強學生的防護意識,同時要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注重心理疏導,給予人文關懷。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山大學王竹立老師在他的文章《后疫情時代,教育應該如何轉型?》中指出“所謂后疫情時代,并不是我們原來想象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復如前的狀況,而是疫情時起時伏,隨時都可能小規(guī)模爆發(fā),從外國外地回流以及季節(jié)性的發(fā)作,而且遷延較長時間,對各方面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時代?!?/p>
受到國外疫情的影響,國內(nèi)疫情一直零星爆發(fā)。人們的生活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將面臨一個可能要與新冠長期共存的全新時代。疫情不僅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也帶來了很多新的心理問題,比如既定生活理念的崩塌,對生命價值的質疑,以及對未來的人生路充滿彷徨和不安等等。心理學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疫情將對人們的生理、行為、情緒和情感上將產(chǎn)生持續(xù)的影響。因此如何調(diào)整好自身心理狀態(tài),面對與病毒共存的防疫型生活,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zhàn)。
大學生群體年紀大都在18-22歲之間,此時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非常有可塑性和逐漸走向成熟的特殊階段。他們思想尚未成熟,缺乏處理危機事件的能力,應變能力也有限。此外,在情緒上來說,他們很容易沖動,容易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再加上有些來自農(nóng)村的大學生,由于當?shù)氐尼t(yī)療資源匱乏,防疫觀念和意識薄弱,導致他們更容易產(chǎn)生迷茫和困惑的心理,心理也更為脆弱,和城市的學生相比,他們更容易產(chǎn)生悲觀的情緒,出現(xiàn)心理問題。
此外,疫情期間,網(wǎng)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大量的虛假消息,大學生們每天接觸到這些信息,然后在圈內(nèi)快速地傳播和交流,容易對學生造成誤導和干擾,使他們無法形成正確的判斷,只能在心里不斷地揣測和猜疑,慢慢地就會產(chǎn)生各種新的心理問題。再加上學業(yè)上的壓力,疫情時期的線上教學由于受到學習環(huán)境、網(wǎng)絡設備和教學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質量大打折扣,這原本就使學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心理焦慮。返校以后防疫防控常態(tài)化,全國零星的疫情爆發(fā),也使學生的生活無法回歸到疫情前的放松和自在,忐忑心理,隨時擔心疫情的爆發(fā),這無疑會對學生的生活和思想觀念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學生們對未來的種種不確定性,阻礙他們形成樂觀和積極向上的心理,挫敗感和無力感越發(fā)強烈,長期以往,難以疏導,最終會導致心里郁結。
作為一名特殊時代的大學老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探索有效的心理教育策略,實現(xiàn)特殊時期的學生心理健康。在日常教學中,尋找時機對學生實施有效的心理疏導,潛移墨化地進行心理教育工作。對于后疫情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變化,我們要深入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表現(xiàn)特點。首先,從學校的角度,在進行思想政治的教育的同時,要加大對疫情防控的普及知識,使學生了解基本知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具有分辨真?zhèn)蔚哪芰?。從教師的角度,要對學生心里的壓力和不安因素有充分的了解,要用愛和包容的心態(tài),和學生們分享排解焦慮和心理壓力的方法。人文關懷是引導學生正確思想行為的有效舉措,要讓他們懂得生命的可貴和人生的價值。
一、普及疫情相關知識,加強自我防護意識
教育部希望大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疫情方面知識,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加強防護意識。學生之所以產(chǎn)生不安心理是因為對病毒不了解。面對新冠疫情,高校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重視防控,對大學生定期開展疫情知識的宣傳,引導學生正確防疫。同時,要密切關注大學生的身體動態(tài)和思想變化,隨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高??梢越柚W(wǎng)絡等媒介,開展疫情防控系列活動,也可以邀請專家到校講解疫苗的有效預防和保護作用,鼓勵學生及時接種新冠疫苗,正確認識到疫苗是對新冠預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同時通過廣泛的宣傳,消除學生的對疫苗的不信任心理,加強對自己的保護意識,形成科學的防疫觀念。
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加強民族自信心
隨著全球疫情的不斷變化,網(wǎng)絡謠言四起。大學生性格還未成熟,生活閱歷不夠,難免會被不實的信息誤導,出現(xiàn)思想意識混亂的情況,從而影響他們形成正確思想和價值觀念。高校教師要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用國家的堅定信念和凝聚力,為學生傳遞正能量。加強榜樣的教育力量,讓學生們深刻意識到生命的可貴,引導他們的心理和思想朝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學生們可以從抗疫英雄的事跡中了解大愛精神,民族力量,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身體力行地向大家展示了生命的意義和大無畏精神。同時,高校也可以抓住疫情的契機,讓學生們了解國家抗疫的決心和能力。我國政府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抗疫決心和毅力,體出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學生也應牢記社會主義的主流價值觀念,牢記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端正自己的思想行為。
三、為人師表,注重心理疏導,給予人文關懷
要實現(xiàn)疫情的有效防控,就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地心理干預和心理疏導。學校的人文關懷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積極的效果。只有密切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發(fā)現(xiàn)問題時及時進行心理干擾,才能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穩(wěn)定其心情,消除其不安心理。作為廣東地區(qū)的高校,境外疫情不斷,境內(nèi)不時爆發(fā),此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尤為重要,它能有助于學生調(diào)整好心態(tài),正確對待自己所處的特殊地域,不胡信不實言論,理性防疫。此外,還可以采取學生互幫互助的模式,選拔積極向上,心態(tài)陽光,具備良好溝通能力,且抗壓能力強的學生,對他們進行專業(yè)培訓,讓其協(xié)助教師一起對其他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同時,要讓人文關懷落到實處,教師要學會傾聽,及時了解學生在特殊時期的心理變化,取得學生的信任,使他們在陷入困境時能主動傾訴。并保持和學生的良好溝通,為學生們答疑解惑,使學生們形成良好的心態(tài),防止學生重大思動波動的突發(fā)和極端行為的出現(xiàn)。
新冠病毒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的一大考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全民抗疫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作為高校教師,我們要給予學生合理的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把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落到實處,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心理服務,使他們擁有健康和積極的心態(tài),去奮斗自己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王竹立.后疫情時代,教育應該如何轉型?[J].電化教育威武究,2020,41(04):13-20.
[2]習近平.在統(tǒng)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2-24.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曾小英.后疫情時代高等院校立德樹人新內(nèi)涵及實現(xiàn)途徑探析[J].德育與管理,2020(11):21-23.
[5]唐愛民.線上德育:“新冠”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時期的挑戰(zhàn)與應對[J].菏澤學院學報,2020,42(06):45-50.
[6]世衛(wèi)組織:新冠疫情預計持續(xù)時間較長需長期應對措施[EB/OL].(2020-08-02). http://www. xinhuanet.com/2020-08/02/c_1126314205.htm.
[7]吳怡,韓相如,錢東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20(8):697-700,709.
作者簡介:胡翠芬,女,廣州工商學院外語系教師,碩士研究生,畢業(yè)院校江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廣州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