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
摘要:戲曲不僅是先人為后代留下來的藝術瑰寶,還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歷經數代藝術家的再創造,形成了個性鮮明且多樣化的藝術形式,而現在民族聲樂的創新方向就是將傳統戲曲的演唱技巧融入其中,使之在傳統戲曲的熏陶下,更好地將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傳承下來。本文以傳統戲曲與民族聲樂的關系為切入點,據實分析了在民族聲樂演唱中運用傳統戲曲演唱技巧的策略,以期為相關教育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戲曲演唱技巧;民族聲樂;運用策略
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戲曲表演最初只是作為一種娛樂形式存在的。經過多年的磨礪和歷史的變遷,戲曲表演已經成為一種專業的表演形式,需要具備很強的戲曲表演基礎,才能表現得很好,因此,戲曲的演奏技巧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要提高民族聲樂演唱過程中的藝術感和形式感,學習戲曲的表演技巧是很有幫助的。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藝術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
一、傳統戲曲與民族聲樂的關系
傳統戲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相關的演唱技巧及方法都是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并且形成了多個影響力較強的劇種如:京劇、川劇、昆劇、黃梅戲等。民族聲樂是含有我國民族特色的一種音樂形式,以傳統民族演唱結合西洋美聲的唱法為主,通過融合一定的技巧,形成獨特的演唱形式。兩者之間的都具有較強的地域特色,也就是說,它們的文化底蘊與基礎相同;在唱法上也存在相似之處,均是以真聲為主、假聲為輔,兩種獨立的藝術表現形式在自身的發展中,相互吸收、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它們的關系就好比根與葉、源與流的關系,但是它們在表現形式生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處理好二者之間的差異將傳統戲曲演唱技巧巧妙地融入民族聲樂藝術中,從而推動民族聲樂藝術的創新和發展。
二、戲曲演唱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運用
從傳統的曲藝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出,民族聲樂演唱中的多種唱法均是運用和借鑒了傳統戲曲的技巧,不僅豐富了民族聲樂的形式,還能讓其多元化,最終帶給觀眾不同的藝術感受。
(一)傳統戲曲吐字發音技巧的利用
吐字發音是傳統戲曲唱法中要求最為嚴格的,含糊其辭的演唱會致使觀眾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更不用說形象地表達人物個性及內心情感了,因此,一場完美的演唱是奠定在吐字清晰的基礎上完成的,戲曲中講究“嘴力”功夫,要體現聲音嘹亮、咬字清脆、噴吐有力,才能避免觀眾產生聽而不聞或聞而無味的感覺,“五音四呼”是戲曲演員在唱念時吐字發音的規范之一,“五音”指的是改造唇、齒、舌、牙、喉發音的產物,這五個部位進行有機的配合,交替完成各自的任務;而“四呼”是口形依靠“開、齊、撮、合”的動作對“五音”進行調解,要想做到腔變音不變,達到“出字千斤重,聽者自動容”的效果,只有掌握五音發音部位的正確性,保證行腔的標準口形。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由于評價聲音美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字音的純正,因此對于吐字發音及聲音的表達非常重視,借鑒傳統戲曲的吐字技巧,可以使聲樂演唱更具張力,不僅聽眾能夠聽清表演者唱出的每個字、每個音、每個詞,還能增加聲音的圓潤度、柔和度、甜美度。
(二)傳統戲曲“腔圓字正”技巧的運用
“腔圓字正”是傳統戲曲中最不可缺少的,簡單來說“腔”包含兩種意思,其一是指作曲時安排的旋律,在戲劇中以經常會聽到“這句腔兒好,那句腔差勁兒”的評價,其二就是指行腔和潤腔,它們能夠反映不同的劇種、人物流派、風格特點等,行腔技巧中包括裝飾音的運用、力度和速度以及音色,由此可看出,“字正腔圓”就是以語音準確為基礎,在保證音樂線條流暢的同時,節奏、力度、音色裝飾音等能夠恰當地運用,使演唱者呼吸連貫、語言生動、語言美化、聲音色彩變化強烈、感情真切地演繹出作品。為了保持聲音的圓潤及藝術美感,戲曲演唱者在開始演唱時將積蓄的發聲力量爆發出來,需要注意的是:要求發聲器官在配合默契的情況下,確保釋放氣息達到預定的位置。在聲樂演唱中,建構音高、調式、和聲的有效載體就是節奏,歌唱者要充分依托作品中的節奏來傳遞對聲樂演唱的審美價值;此外,在聲樂演唱時要依據字音的情感變化配合歌曲中的曲調及字調處理創腔,在聲樂演唱中融入傳統戲曲“腔圓字正”的技巧,將音樂情感及形象通過唱腔的旋律發揮出來,從而在突出歌唱藝術美感的同時,展現作品獨有的藝術魅力。
結束語
總而言之,千篇一律的演唱風格不能吸引觀眾的眼球,完善聲樂演唱形式,充分發揮其個性化、多樣化的演唱風格才能實現自我發展和創新,傳統戲曲經過歲月的沉淀,在演唱技巧上有很多地方值得聲樂愛好者借鑒和吸收,相關教師要靈活運用傳統戲曲的精髓,巧妙地將傳統戲曲吐字發音、“腔圓字正”技巧融入到聲樂演唱中,這不僅是創新演唱風格的有效載體,更是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一種形式,從而為我國文化藝術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馬汪洋.淺談傳統戲曲演唱技巧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借鑒與運用[J].明日風尚,2020(5).
[2]劉湘.論民族聲樂教學中傳統戲曲演唱運用的重要性[C]//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現代化專業委員會2020年第一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20.
[3]劉靜.淺析湖南花鼓戲曲唱腔對民族聲樂演唱的借鑒價值[J].通俗歌曲,2016,000(02X):P.14-.
[4]陽利.中國傳統戲曲聲樂藝術及其對現當代民族聲樂的啟示[D].湖南師范大學.
[5]祁瑞云.淺談中國傳統戲曲演唱技巧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6(08):166-166.
[6]楊白雪.傳統戲曲演唱技巧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運用與借鑒[J].文學教育,2018,000(009):148-149.
文章支持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以'唱作人'為培養目標的高校流行演唱教學改革與實踐”(XJK18BTW003)階段性成果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