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林
摘要:文化自信是激發改革的內生動力。從歷史維度、現實維度、發展維度來看,文化自信是推動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重要保障。目前,高職教育發展資源失衡、自我認同缺失、文化積淀匱乏、辦學導向偏差影響了高職教育文化自信的提升。《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發布,開啟了新時代職業教育全面改革的步伐。
關鍵詞:文化自信;職教改革;高職教育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所擁有文化及其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心和對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和創新。在改革發展過程中,文化自信是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9 年2 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 條”)的發布,開啟了新時代職業教育全面改革的步伐。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提升高職教育的文化自信,是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加快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1.兼顧效率與公平,加快高職教育發展,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提升高職教育文化自信,必須按照“職教20 條”部署,堅持效率與公平兼顧的原則,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礎。按照“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的安排,大力支持大型企業興建高職教育機構,積極鼓勵中小企業結合實際與高職院校開展聯合辦學、接受頂崗實訓等校企合作項目,并嚴格落實相關“金融+財政+土地+信用”及人才待遇等組合式激勵措施,持續增強高職教育辦學實力,不斷擴大高職教育在行業企業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充分發揮制度優勢,通過專項轉移支付政策,以及鼓勵東中西部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共建職教聯盟和職教集團等措施,提升高職教育行業的整體辦學實力和辦學質量,特別要注重職業教育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鼓勵盡可能多的新增農村勞動力、下崗待就業人員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消除“零就業家庭”,鞏固和擴大基層脫貧攻堅成果。通過制度化、體系化的安排,將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實現既有亮點突破又有全面提升的現代化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升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經濟發展中的話語權,扭轉和改變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誤區。總之,“加快發展職業教育,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是提升高職教育文化自信的核心舉措。
2.注重文化發展視域,持續推進高職教育改革
“職教20 條”指出了當前職業教育中存在的體系建設不夠完善等一系列問題。提升高職教育的文化自信,應當注重從文化發展視域,持續推進高職教育改革。文化發展視域涉及對高職教育改革更深層次的思考,要不斷審視和探尋其制度體系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并以文化內涵、文化價值為導向,探尋落實高職教育綜合改革的路徑和措施。要從更深層次強化對高職教育的理解和認知,不斷提升高職教育的自我認同度和自我價值肯定,提升高職教育的自主發展能力,以文化內涵為引領,形成推動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共識、行動共識、行業共識和社會共識。在改革的具體落實上,要注重文化價值集聚和提升發展動力,從文化發展視域探索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堅持以文化傳承發展為宗旨做好提升高職教育文化自信的頂層設計和體制機制安排。
3.積極適應改革新形勢,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三方面共同入手,找準提升高職教育文化自信的切入點
物質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礎,也是文化自信的現實直觀來源和實體形態,要按照“職教20 條”要求,加大對高職教育的資金投入,在校園物態環境和自然環境建設中要統一設計、融入職教文化元素,并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校園文化環境設施的實用性、適用性和可用性,將有形的物質文化載體與學校的發展理念、學生的切身體驗緊密結合;要注重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實驗室、實訓基地等職教核心資源的文化韻味,讓學生能夠通過最直觀的感受,體驗到高職教育文化自信的魅力和底蘊。精神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內在導向和根本要義,當前最重要的是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發揮職業教育特長,通過實踐教學等方式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通過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人生追求和職業信仰,從個人內在思想和認識根源上提升高職教育的文化自信。制度文化是保障和促進改革持續深入、優化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對高職教育來講,就是要全面承接“職教20 條”,構建以學校(學院)章程為核心,規范化、體系化、科學化、具體化的辦學制度體系,持續加強內涵建設,不斷完善治理能力,積極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厚植高職教育文化自信的內生動力。
4.充分認識高職教育的發展成就和未來預期,增強群體自豪感
文化自信的提升離不開對自我的正確認知和對未來發展的信心。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已開設1000 多個專業,近10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各領域。職業教育年均向社會輸送1000 萬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其中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人數由2004 年的119.49 萬人增長到2018 年的366.47 萬人,漲幅超過200%。高職教育畢業生對母校的教學工作滿意度達90%,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達92%,收入結構呈優化態勢,高收入群體有所增加,低收入群體有所下降。高職教育為實現家庭層面高等教育零的突破、縮小地區貧富差距、提升人力資源綜合素質、服務經濟轉型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國外學者的實證研究也證明,公民接受包括職業教育在內的教育時間,與個體就業幾率、年均收入呈現正相關,與不健康生活方式、犯罪幾率呈現負相關。展望未來發展,在“職教20 條”發布后不久,《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簡稱“雙高計劃”)出臺,專門就高職教育發展進行了進一步部署,提出在質量為先、以點帶面的原則上,圍繞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設50 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50 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充分展示了高職教育在未來的發展潛力和前景。正確認知和評價高職教育發展成就和前景,將有利于增強高職院校學生和教師的自豪感,也必將激勵他們將精力和才智融入高職教育改革發展中,在高職文化傳承中創造新的更高水平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沙蕙.文化自信的歷史底蘊和現實基礎[J].紅旗文稿,2017(13):23-26.
(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 四川眉山)